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滿族祭祀文化的細節

滿族祭祀文化的細節

【特此標註,尊重版權】來源:中華五千年 作者:時間:2009-12-26 10:20:01

滿族早年信奉薩滿教。薩滿也叫 「查瑪」 , 有男有女,他們被看作是溝通人與神的使者。

昔年滿族一些旺族都有薩滿,其中有專管祭祀的,也有為人治病的。

祭祀分成家祭與野祭。 在遼寧地區家祭比較常見。 野祭一般在山區, 那是狩獵時期的遺俗。過去滿族家家西牆供祖宗板,有的叫祖宗龕子, 也有的叫神祖龕子。在西牆上設揚手架, 搭一塊板,板上放祖宗匣子, 也有的在北牆設神位的。 祖宗匣子里有祭祀用的譜單子 (譜表 ) 、索繩、神偶 (用木、皮或布做的 ) 。祭祀用具有碗、鸞力、神箭……。碗是領牲時舀水用的。香碟子有的放在匣子里,也有的放在下邊。

滿族以西為上,因此祖宗龕子供在西屋。正房是南、西、北炕相連,稱萬字炕。南 北炕住人,尊長住在南炕,晚輩住在北炕。西炕特殊,因為西牆有神位、祖宗之位,不能隨 便坐卧,也不能亂扔雜物,它是擺放祭品的地方。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貴客如姑老爺第一 次登岳父家門可以住西炕。很多人家在西炕擺箱櫃,祭具則擺在柜上。

祭祀分為常祭、大祭。一般祭祀對祖宗龕子叩頭。兒女親家換盅,或家主人外出, 均在祖宗龕子前叩頭。在清末民初, 大祭一般每年一次, 秋收完了之後舉行。富裕人家每年 兩次,春祭與秋祭。經濟較為困難的人家。也有兩三年舉行一次的。

大祭為三天。 第一天在室內祭西牆的祖宗龕子, 分成白天和晚上祭祀, 清宮叫朝祭 與夕祭。

大祭的前一天或當日清早,蒸糕做餅,準備好供品,以麵食為主。用黃米面、江米面做成圓形糕餅、豆面卷子 (俗稱驢打滾 ) 。

滿族祭祀祖先非常虔誠,在挑選豆粒、米粒時必 須是籽粒飽滿的。祭祀用的酒, 大都是用黃米做的。參加祭祀是本家族的成員。在祭祀儀式 方面, 當滿族在部落時期,各個部落有很大差別。

清代乾隆時期下令出一部書叫《欽定滿洲祭神祭天典禮》 ,將祭禮規範化了。因此,在遼寧地區的滿族一般都按規範進行祭祀,特別 是宗室皇族之家更是如此。

白天祭祀時,要對西牆祖宗神位叩拜,所拜包括天、神仙、祖先、佛、菩薩等。在 清宮裡祭奉著釋迦牟尼、觀世音、關羽。民間各地的情況不一樣,有的根據擺香碟子數目,

幾塊香碟子就是幾位神祗。我們佟家昔日就擺五塊香碟子,祭奉著三位仙女 (誕生滿族的始 祖 ) 、兩位菩薩 (觀世音、地藏王 ) 。

祭祀時將供桌擺在西炕上或地下,將糕餅分成九盤。按規 矩酒應當用酒缸盛著。 祭祀時由男性家長率男性叩祭, 女性由女性家長率領叩祭。 一般祖宗 龕子均在族長家。但到後期有社會地位的、當官為宦的,自家也設立祖宗龕子。

大祭時最重要的供品是豬, 必須是純黑色的公豬, 還必須是自家飼養的, 從外邊買 來的不行。 這口豬不能有傷有病。

宰豬所用的綁豬繩必須是在西炕上搓的, 宰豬的刀也必須 是在西炕上磨的。宰豬叫「使喚豬」 。在「使喚豬」時,將豬綁好,抬到神案上,重要儀式 是「領牲」 ,是用熱酒或涼水灌豬耳朵。

儀式由薩滿主持,沒有薩滿的由族長主持。主婦端 酒,由男性家長灌豬耳朵,豬一搖頭,就表示神領牲了,接受了。如果豬不搖頭,還要往豬 耳朵里灌酒或灌水,並且全家人要向祖宗和「氣息」 。豬退毛後解成 7塊、 8塊、 11塊, 11塊的居多。豬的內臟灌成血腸。煮好的祭肉擺到案子上,再拼湊成豬的原形。叫「擺體」 。 也有在祭祀時將豬肉的各部位切一塊湊成一盤。代表一個豬。

由薩滿跳神, 還有彈琵琶、三 弦拍板伴奏 (均是本族的人 ) 。儀式完了「吃福肉」。領牲之後,這頭豬就變成神賜的了,所 以謂之「福肉」。

吃「福肉」有個規矩, 必須由吃肉的人用自己身上佩帶的解食刀將肉切成 片吃, 這是從狩獵時代遺留下來的習俗。 吃「福肉」在早期不許蘸佐料,也不放飯桌, 只在 炕上鋪油紙,將肉切成薄片。不蘸佐料吃的意思。 就是將神賜的肉原原本本吃掉。

後來有的在油紙上抹咸鹽面兒, 再以後也可以蘸韭菜花佐料。 吃「福肉」時不準帶出屋外。 必須在室 內吃完。

晚祭,又叫「背燈祭」 。在黃昏時分開始祭祀。按滿族民間的說法,是祭「萬曆媽媽」 關於萬曆媽媽其人,有兩種傳說:一種傳說是明神宗萬曆皇帝的母親,因為她對女真 人有恩, 所以後世的滿族人祭祀她; 另一種普遍的說法, 說萬曆媽媽是明代遼東總兵李成梁的小妾, 她因救努爾哈赤被李成梁殺死, 後來努爾哈赤當上皇帝後命滿族人祭祀她。 因為她被殺時赤身裸體,怕受祭時害羞,所以才用「背燈祭」 。其實,這只是民間傳說。

滿族的夕祭, 主要是祭本氏族傳統的神祗。 清宮及民間祭祀文獻上所列的夕祭諸神, 大多是滿語神名 和蒙古神。 「背燈祭」與早祭差不多。較明顯的區別是向神獻牲 (豬 ) 時要熄滅室內的燈火, 遮擋六窗,祝禱、跳神、跪叩儀式結束後再重新點燃燈火。

在清宮和滿族民間一些家族中, 背燈祭的神位供在西牆北側或北牆。 祭祀時的供品 和香碟數目也略有區別。

滿族家祭時使用的香碟是用木塊刻鑿而成長方形, 用的數目各家也 不一樣,從三塊到八塊的都有。

滿族民間傳說,用幾塊香碟子就是從長白山幾道溝 (或崗 ) 遷 過來的;另有一種說法是用幾塊香碟,就是祭幾位神。

如我們佟家祭祀時是用五塊香碟,據長輩說, 這是因為我們家祭五位神:三位仙女 (恩古倫、 正古倫、 佛古倫 ) 和兩位菩薩 (觀世音、 地藏王 ) 。滿族祭祀時用的香多是「達子香」,上香時把香面在香碟中撒成相連的「s」形, 這樣點燃的時間長。

大祭的第二天是祭天。也叫「還願」 。過去滿族人在做一些比較重要的事情之前, 常祈求天神保佑。如在農村,春天種地,向老天爺 (滿語稱天神為「阿布凱恩都里」)祈求保 佑五穀豐登, 並許下豐收後酬謝天神的誓願。 這個「願」就要在祭天時還。

滿族人家的院里 都豎立「索羅桿」,又稱「神桿」、「得勝桿」、「祖宗桿」、「媽媽桿」等。這便是用來祭天的。

立桿的位置一般都是在正房前庭院中的東南側, 下面為高一尺到二尺的石頭座, 桿一般是長一丈左右的松木,下粗上細,頂端尖銳。接近桿頂之處,套一個錫斗或錫碗。

祭神桿的來源, 滿族民間傳說不一。 有的說是由努爾哈赤少年時采人蔘時所用的撥拉杆子演變而來;也有的說當年李成梁追努爾哈赤時, 他跑到一棵枯樹下躲藏, 一群鳥鴉落在枯樹上,明朝追兵就以為樹下不會藏人, 努爾哈赤因此得以逃生, 後來他便命滿族人家家立桿, 在桿頂 放肉和糧食酬謝烏鴉。 事實上, 立桿祭天的習俗早在遼金時期女真人中即已存在, 是在努爾 哈赤以前就已有之的傳統習俗。

祭天也是用豬做供品,也有領牲等程序。但整個過程都是以室外的索羅桿為中心, 供品也擺在桿前的案子上。 參加祭祀的男子在室外行禮。 女子在屋裡行禮。

祭祀的儀式仍由薩滿或男性族長主持。一般的家族都有滿語祭文 (祭詞 ) 。與室內的祭神相比較,也有一些不 同之處。其中有撒米,由主婦站在屋門內,向外撒米3把;從「件肉」上割下來的小塊肉, 切成碎沫,裝在兩隻大碗里,用兩隻碗盛上小米飯 (或裝米 ) ,與肉碗一起擺在桿前供桌上; 獻神儀式之後,將碗里的肉和飯,都倒進院內用三塊石頭支好的大鍋里,煮成「小肉飯」, 或稱「達子粥」,以備參加祭祀人食用。

擺件的肉稱做「大肉」 ,吃的規矩與前面所述「吃 福肉」相仿。男人在屋外吃,婦女在屋裡吃。如果有外姓人甚至過路人趕上,只要向桿座磕 個頭,就可以進院吃肉,而且吃得越多,主人家越高興。吃完臨走時還不許道謝,充分體現 出滿族傳統風俗的淳樸特色。

祭天儀式中,要先把舊索羅桿從座上取下 (如換新桿可直接進行 ) ,靠在院心的影壁 牆上。 殺豬後, 將桿頭蘸豬血, 再把豬喉骨套在桿尖上。

在錫碗里裝上碎肉、 下水、 米穀等, 然後將桿在座上立牢, 再舉行下面的儀式。 有些地區的滿族人家祭天時不用長木神桿, 而用 樹枝或秫秸,把碎肉、下水等綁在上面,立起作為神桿。

也有的木杆上不設錫碗,直接把肉 綁在杆子頂端,體現出滿族各氏族、部落間的風俗差異。

大祭的第三天是「祈福」,有的 地方也叫「換索」和祭「佛托媽媽」。 把平日放在祖宗匣子里的「索繩」(或稱「子孫繩」) 一頭拴在室內西牆南側揚手架上,另一頭從窗戶拉出室外拴在「神樹」上。

這棵「神樹」一 般是臨時砍來埋在院里的柳樹枝幹。 有的人家房前原本種有柳樹或榆樹, 也可利用。

柳樹繁殖能力強,容易成活,很符合祈福祭祀,希望子孫繁衍、健康成長的宗旨,所以採用較多; 榆樹則樹齡長久,而且能長「榆樹錢」 ,所以也有用的。

這天的祭品 , 除一些富貴之家外,一般都不再用豬,而用雞、魚等。餑餑和酒仍要 用。祭祀過程中除獻供、叩拜等儀式外,還要「換索」。

所謂「索」,是用從各家要來的五綵線擰成, 和端午節時小孩所帶的類似, 但要粗些。 祭祀時預先掛在屋外「神樹」的枝杈上, 有多少個小孩要戴就掛多少副。向神靈 (主要是「佛托媽媽」)獻祭禮後,由主持祭禮的薩滿 或家族長把它分別掛在小孩子們的脖子上。據說掛鎖的人可以得到神的賜福,能驅邪避禍。

由於這個原因,一些家族在進行此項祭儀時也給參加的成年人 (有的只限於婦女 ) 戴索。因為 每逢祭祀都要重戴新索,所以稱作「換索」 。

其後還有一項重要儀式,就是把用黃米面做成 的「水糰子」下到鍋里煮熟撈出,其中有幾個特意做成大的,要供在神位前。其餘小的 (像 餃劑子那麼大 ) 放在神樹上或盛在笊籬里,讓小孩們去搶,稱之為「搶福」,也有的叫「搶 小餑餑」。 搶得多的得到的「福」就多。

整個「祈福」過程的用意, 就是通過祭祀「佛托媽 媽」達到本家族人丁興旺。 為了節省時間和錢財, 這項儀式也有合併到第一天的早祭中同時進行。

許多滿族家族在第一天早祭時還有祭「神馬」的儀式。

「神馬」要用本家族所養的健壯紅馬充當,主祭者到院內舉著燃香的香碟子圍著馬繞三圈,同時有人將兩根紅布條 (稱 作「他哈條子」)分別編在馬鬃和馬尾上。此後這匹馬就被認為是「神」的座騎,不僅要精 心餵養,而且不能供人乘騎和使馭, 直到老死。也有的人說, 祭神馬是為了保佑自家的牧群 平安,這是作為騎射民族的滿族很早就有的風俗。

來源:阿爾哈圖滿文化研究組

微信號:吉祥滿族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吉祥滿族 的精彩文章:

清朝八旗盔甲什麼樣子?軍中地位一樣嗎?
東北的冬天,還真不是一般人能挺過去的……

TAG:吉祥滿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