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民國時期的「小黃魚"值多少錢

民國時期的「小黃魚"值多少錢

都說盛世的古董,亂世的黃金,在民國這種動亂時期,更是高於其實際的價值。

我們在很多影視劇中都可以看到民國時期使用金條交易,實際上在日常生活中是用不到金條的,需要去銀行兌換銀元才能正常使用。由於金條便於攜帶,價值又比較高,所以一些有錢人家往往在家中備有金條以備不時之需。

有孫中山肖像、布圖與「中央造幣廠」戳記的5兩金條

通過考古發掘成果表明,人類發現和使用黃金迄今已有7000年的歷史。我國黃金的開採和使用亦至少有4000年的歷史。大約在新石器時代就已經認識了黃金。

民國三十四年中央造幣廠鑄 布圖3兩廠條

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黃金被稱為上幣,主要用於大宗交易或收藏,流通狀況多見於史書。最早出現的黃金貨幣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郢爰,至西漢出金餅、馬蹄金等,再到後來的各類金錠金條等等,由於黃金材質特殊稀少,可以有效的穩定市場經濟及貨幣流通,因此頗受執政者歡迎。

民國的金條規格很多,有一兩、二兩、三兩、五兩、十兩數種,但當時最流行的就是稱為大黃魚和小黃魚的兩種規格。

大黃魚,指的是十兩一個的大金條,小黃魚指的是一兩一個的小金條。

本來「大黃魚」是當時通行的規格,有錢人通常兌換一些作為壓箱底錢,遇到逃荒逃難攜帶也方便,但是後來金貴銀賤,兵荒馬亂,許多普通百姓也希望購買黃金作為儲備,大黃魚太貴買不起,許多商家因此鑄造了1兩一根的小金條,也就是俗稱的「小黃魚」。

諜戰劇《潛伏》中,主人公餘則成替軍統天津站站長吳敬中敲詐商人穆連成。為了獎勵余則成的賣力,也為了分贓,吳站長通過妻子送給余則成的"妻子"一根金條。從電視劇上面的畫面看,這根金條有10兩重,就是世面上俗稱的"大黃魚"。金條分兩種,一種叫做"大黃魚",一種叫做"小黃魚"。

先說"小黃魚",它是"大黃魚"的1/10大小,既1兩重。在民國時期,度量衡採用舊制,"半斤八兩",一斤等於16兩,一兩=一斤的1/16=500克的1/16=31.25克。31.25克黃金,在20世紀40年代可以差不多等值於31枚銀元。我爺爺曾經在40年代的上海學徒,學徒工資是一個月3枚銀元,據他說,3枚銀元相當於現在的1000元。而依據資料,30枚銀元可以讓一個三口之家在上海過上一個月體面的生活。那麼,30枚銀元就等於現代的10000多元,10000多元讓"一個三口之家在上海過上一個月體面的生活"也大致對應的上。那麼,一根"小黃魚"=1兩黃金=一個月10000多元人民幣的生活。一根"大黃魚"=10根"小黃魚"=1兩黃金×10=一個月100000多元人民幣的生活。人民幣10多萬元的購買力=一根"大黃魚"的購買力。

余則成是一個少校,月薪為135枚銀元,相當於一個月40000多元人民幣的購買力。這樣的高薪也匹配他的洋房。一根金條相當於他2~3個月的薪水。怪不得人人對職位趨之若鶩。當然,中央方面軍方的少校待遇和地方軍是不可同日而語的。

民國初年,世界各國已經開始採取金本位制度,黃金交易頻繁,而上海金市的黃金交易量僅次於倫敦和紐約,是世界第三大金市。1935年,國民政府實施的法幣政策中規定,凡持有黃金、白銀現貨者應向國家銀行兌換法幣。抗戰初期國民政府的黃金政策,不外乎收兌黃金以防止黃金外流、充實法幣準備和抑制通貨膨脹;抗戰後期採取的是拋售黃金與黃金儲蓄並用政策,以穩定幣制;內戰時期則由於通貨急劇膨脹,被迫再度鑄造金條。

抗戰進入尾聲之際,因黃金儲蓄到期,內遷的中央造幣廠特別在重慶租用廠房,把從美國進口的400盎司大金磚冷軋切割,改製成小金條,1945年8月至1946年2月間共制出各種重量的小金條42.7萬餘根,總計144萬餘市兩。昆明分廠亦鑄黃金廠條8萬餘市兩。

一兩俗稱「小黃魚」

中央造幣廠鑄造的金條,簡稱為「廠條」,是民國政府中央造幣廠於45年至49年間鑄造的,用於黃金儲蓄存款到期兌付和戰時臨時軍餉,一般分別鑄有10兩、5兩、1兩、半兩,其中一兩重的金條稱為「小黃魚」,十兩重的稱為「大黃魚」。每枚正面打有確切重量、成色及數量編號,背面打有民國財政部「孫中山」「布徽」圖案或「中央造幣廠造」字樣。

1948年8月19日,政府推出金圓券,強行收兌人民手中的黃金,禁止任何人持有。至此,上海的黃金市場徹底垮台,一般小額黃金交易,從此轉入地下。民國三十七年金圓券政策便宣告失敗,幣制崩潰,市場交易依賴黃金、銀元和美元,中央造幣廠不得不再次生產金條,原料仍是由美國進口的金磚。截止1949年3月,共生產各種重量的金條111萬餘條,計重153萬餘市兩。

據中國商網介紹,抗日戰爭初期,一根小黃魚大約可以兌換30到40塊大洋,兌換比率隨著年景好壞上下波動。抗戰後期,黃金越來越貴,兌換銀元的比率越來越大。按舊制1斤16兩來算,1兩=500/16=31.25克,所以,一根「大黃魚」金條摺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一根「小黃魚」金條摺合今天的重量是31.25克。在1949年之前,100塊大洋(3根小黃魚)就可以在北京買個小型四合院。當時小康之家一月生活總費用也就是15塊銀元。當時就是富人也很少使用金條花費,金條主要是作為硬通貨貯藏起來,花費的時候兌換成保值的貨幣銀元。

新中國成立後,大陸民間留存不多的廠條也被銀行回收熔化,而且民間也有將金條融化改做首飾的傳統,以上的廠條或飾金原料的戳印、字軌、成色及形式各有不同,重量有10兩、5兩、3兩、1兩及5錢、1錢。現今民國時期中央造幣廠生產的金條存世數量並不多,所以成為各藏家喜愛收藏的錢幣藏品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原古玩之鄉 的精彩文章:

瓷都「的瓷器值得我們認識
他花巨資,就為一句話「讓文物回國」

TAG:中原古玩之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