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乾隆皇帝都沒做到的,這兩個大老粗為何能寫出千古名篇?

乾隆皇帝都沒做到的,這兩個大老粗為何能寫出千古名篇?

乾隆皇帝都沒做到的,這兩個大老粗為何能寫出千古名篇?

文/歷史驛站長

在歷史的長河中,詩人的名句名詩,往往能夠傳頌至今,就像筆者突然就能想到蘇軾、杜甫、曹操一樣,因為這些詩人的風格獨具一格,詩中有情,讓人不得不印象深刻。然而,殊不知古代多少飽讀詩書的人,寫下了很多詩句,但很難有一句半句能流傳後世而被人所知。在筆者的印象里,有這樣兩個大老粗的「詩人」,竟然都留下了千古美譽的詩句,就連乾隆皇帝這樣生前作詩四萬多首都無一句傳在人口,實在是令人感慨。

此兩人是誰呢?那便是項羽跟劉邦二人!

熟讀歷史的讀者都知道,就在秦始皇發動焚書坑儒運動不久,全國各地就爆發了反秦的運動,而且,秦朝最終也是被劉邦、項羽給推翻了,要知道,此兩人可是「不怎麼讀書的」。為什麼這麼講?在《焚書坑》中有這樣記載,「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事實上,詩句並無取消劉邦項羽之意,而是說秦始皇焚書坑儒做法的殘忍跟無知。

這樣子看來,為了皇朝的鞏固而做出焚書坑儒實際上是一個大大的錯誤。不過,大家也許會說,單單憑這樣的詩句就佐證劉邦和項羽兩人就是大老粗,未免也太輕率了吧!但換個角度看,如果以兩人的文化水平拿來跟張良、范曾等聞名的謀士相比,就算跟普通的人相比,兩人確實看起來水平有限,粗魯中還斯文不足。

咱們下面就從項目跟劉邦生平,來看看兩人是如何留下千古名篇的。

先看項羽。筆者查閱了《史記·項羽本紀》,其中有這樣的記載:」項籍少時,學書不成,去學劍,又不成。項梁怒之。籍曰:「書足以記名姓而已,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意思是說,項羽小時候,對兵法的學習只是知道大概的意思,覺得書只能記住人名而已。學劍又學不成,覺得一把劍不能敵千軍萬馬,他想學的是可以殺敵千萬的方法。在此可見,項羽從小就是一個不愛讀書,但是極其崇拜軍事實用主義的人。

再看劉邦。筆者也查閱了《史記·高祖本紀》,其中倒沒有劉邦小時候不愛讀書的記載,但一些記載就可以看出劉邦早年的不好學。蕭何早年對劉邦有「固多大言,少成事」的評價。年輕的劉邦整天遊手好閒,而且對好學之人相當無禮,史料記載,有學者曾穿戴儒家衣冠前去拜訪劉邦,劉邦非但不歡迎,而且居然還摘下他們的頭冠,往裡面撒尿這樣的無禮行為,如此可見一斑,劉邦實乃一個不學之徒!

但是,人生的經歷往往能改變一個人的心境,就是這樣的兩個人,卻都留下了千古傳誦的詩篇。

項羽留下的是《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話說楚漢之爭到了最後的階段,項羽的軍隊被圍困,聽聞帳外已經四面唱著楚歌的項羽,內心已經知道敗局已定,難有轉機和生路,於是,他便豪飲賦詩,作了《垓下歌》這樣一首千古傳唱的詩篇。彼時的情景,可想是相當令人感動和感慨的,畢竟有點像將士視死如歸的氣魄。值得一提的是,項羽的寵姬虞美人見項羽如此感慨,也賦詩一首: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一個英雄,一個美人,如此情深義重的情景,確實令人感動!

劉邦留下的是《大風歌》: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話說劉邦率軍擊破叛將黥布,取得了難得的戰績,一路高歌返回京城。恰好路過了自己的家鄉,便大擺宴席邀請鄉親父老同慶。為了宴會氣氛更加熱鬧,加上人逢喜事精神爽,劉邦便創作了一首《大風歌》,帶著大傢伙一起唱了起來,更像是一個小演唱會一樣!從此《大風歌》便流傳千古!

在筆者看來,項羽的《垓下歌》更像是是敗帝王的輓歌,而劉邦的《大風歌》就是成功帝王的祝捷歌。敗者難免心中有所遺憾,更多的是一種懊悔,但是彼時彼刻,也是一種無奈跟接受,英雄壯舉無人不知!勝者更多的是一種榮耀得意,也是一種鼓舞激昂,更多的是一種發泄和分享!

最後,總結了如上講的這些,劉邦和項羽之所以能以「粗人」的身份做出流傳千古的詩句,除了人生閱歷非一般人所能經歷,也有兩人本身對人生的一種感悟,在彼時彼境的情境下,加以飲酒生情,便也做出了詩句,兩人值得欽佩的是,都敢於真實流露自己的情感,而這更是詩歌能否成為經典,被千古流傳的真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乾隆 的精彩文章:

乾隆打眼「玉盃記」
乾隆刻了二十五方玉璽, 怕人「盜」玉璽留幾個備用?

TAG:乾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