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就是要感受生活百態領略萬千世界
本文編輯|噠噠
這裡是深夜伴君晚聽官方平台,每晚一條語音溫暖你的心
往事隨風
狼 97黃金自選輯
齊秦
00:00/04:37
誰都不喜歡懶人,都不願意和懶人打交道。懶人雖然不是壞人,但是經不起打聽。從內在環境也可以說個人環境來講,懶是最主要的制約因素;從外在環境來講,懶是主要的影響因素。
從內在環境或者說個人環境來講,它對人的制約性是很大的。許許多多該辦的事、馬上要辦的事因為懶沒有辦成。這也分幾種情況,有些事不辦也無大礙,辦了就能立竿見影得到些好處。有些事再急你不去辦又能怎樣?但是要清楚會留下隱患。聰明的人知道,隱患就像癌症一樣是有潛伏期的,對於運氣好的人它可能臨死都不發作。但運氣是偶然的也是不能把握的。對於學生來說,懶的危害就更大一些,不想做作業、不想起床、不想上學,這都是硬傷,這些個「不想」一旦積累起來這個學生的學習就給廢了。我覺得「懶」對於個人的制約來說是毫無情面的。我們可以比較一下,一起長大、同樣上學的幾個人,幾年過去了,他們的差距也就拉大了,但對於他們個人來說仍是不明白,總以為自己運氣不佳。其實應該想一想,從自己眼皮底下、兩手中間溜走了多少運氣和財富?你可能因為事小而一次次放過去了。其實,懶是一個人的意識,以為這件小事我不該去做,總以為自己是一個做大事的人,可是他的一生中竟然沒有大事發生,所以沒有機會做事,這樣的人、這樣的意識所表現出來的外在行為就是懶。
從外在環境來講,「懶」會給別人造成錯覺,會以為這個人沒有能力,所以也就不敢把主要事情靠給他了,最多的給他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這樣的安排,他的能力也就隨著時間的流逝而報廢。不僅如此,懶人是很難與同事或者家人處理好關係的,你看,有了打掃衛生的事、有了加班的事他肯定第一個退出,而其理由十分充足,一次兩次可以蒙倒別人,但是多次以後他的理由就成了謊言。我不知道有些人是怎麼想的,自己經常為自己編造有病的理由,當然很大的病他也編不成,無非一些頭痛腦熱之類的、可大可小的、自己能控制輕重的病。由於用心到工作上的事情少了,他的業務能力、工作經驗、人生理想也就隨之衰退,但他仍然執迷不悟,自以為自己有多聰明,偷一次懶、偷幾次懶、偷一輩子懶,大家都不願意跟他合作,弄得誰拿他也沒法兒,結果就自己把自己給淘汰出局了。
懶,有沒有解藥?有,但要看這個人有沒有緣分,什麼緣分?這個緣分就是看他的生命里有沒有機會再遇上高人,這個高人就是他的緣。說實在的,緣分人人有,貴在自己做。因為大多數懶人並不是什麼事都不想去做,而只要自己喜歡的事情就不懶,甚至會整夜不睡。懶人喜歡做什麼?當然也有自己特長方面的,玩遊戲、打麻將、搞驢友、吹牛皮。退一步說,假如他能把這些有興趣的東西轉化成正能量的話,那他就會成為一個人才。我們的古聖先賢對於交友一端是甚為注重的。《論語》裡面關於交友的話很多。在西方亦是如此。羅馬的西塞羅有一篇著名的《論友誼》。法國的蒙田、英國的培根、美國的愛默生,都有論友誼的文章。我覺得近代的作家在這個題目上似乎不大肯費筆墨了。這是不是叔季之世友誼沒落的象徵呢?我不敢說。
富蘭克林說:「有三個朋友是最忠實可靠的———老妻,老狗和現款。」妙的是這三個朋友都不是朋友。倒是亞里斯多德的一句話最乾脆:「我的朋友們啊!世界上根本沒有朋友。」這句話近於憤世嫉俗,事實上世界上還是有朋友的,不過雖然無需打著燈籠去找,卻是像沙裡淘金而且還需要長時間地洗鍊。一旦真鑄成了友誼,便會金石同堅,永不退轉。
大抵物以類聚,人以群分。臭味相投,方能永以為好。交朋友也講究門當戶對,縱不像九品中正那麼嚴格,也自然有個界線。「同學少年多不賤,五陵裘馬自輕肥」,於「自輕肥」之餘還能對著往日的舊遊而不把眼睛移到眉毛上邊去么?漢光武容許嚴子陵把他的大腿壓在自己的肚子上,固然是雅量可風,但是嚴子陵之毅然決然地歸隱於富春山,則尤為知趣。朱洪武寫信給他的一位朋友說:「朱元璋作了皇帝,朱元璋還是朱元璋……」話自管說得很漂亮,看看他後來之誅戮功臣,也就不免令人心悸。人的身心構造原是一樣的,但是一入宦途,可能發生突變。孔子說,無友不如己者。我想一來只是指品學而言,二來只是說不要結交比自己壞的,並沒有說一定要我們去高攀。友誼需要兩造,假如雙方都想結交比自己好的,那就永遠交不起來。
「君子之交淡若水」,因為淡所以不膩,才能持久。「與朋友交,久而敬之。」敬就是保持距離,也就是防止過分的親昵。最要注意的是,友誼不可透支,總要保留幾分。「神聖的友誼之情,其性質是如此的甜蜜、穩定、忠實、持久。可以終身不渝,如果不開口向你借錢。」這真是慨而言之。朋友本有通財之誼,但這是何等微妙的一件事!
規勸乃是朋友中間應有之義,但是談何容易。「假如一個人獨自升天,看見宇宙的大觀,群星的美麗,他並不能感到快樂,他必要找到一個人向他述說他所見的奇景,他才能快樂。」共享快樂,比共受患難,應該是更正常的友誼中的趣味。人活一世,很多事情都是在體驗中,直到你落下塵土,也只有在你落下塵土的時候才真正完全懂得人生存在的意義。
看了一篇文章,使我很有感觸。講述了一個殘疾人的鬥志生活,他在痛與別人的目光當中卻是活得如此快樂,如此的堅強,令人震撼。
他的精神堅強是令多少人佩服,而想想我們自己,比起他,自己是多麼的優越,有的還不滿足,遇到一點小事還在抱怨,埋怨。有時候我們真應該反省自己的對錯、得失以及做法準則,文言文里說:吾日三省,這也是很好的方法做人,那樣的話,這個世界就多一點公德之心、仁愛之心、大愛之心了。
在人生旅遊中,有很多事情的確是很無奈,有時候左右為難,但總會有辦法去處理,因為方法總比困難多吧,有困難就需要解決的,這是相生相剋的。人生路途說遙遠也不遙遠,時間總會在不經意間悄悄經過,魯迅曾說:「時間就是生命,浪費時間等於在浪費生命。」光陰似箭,日月如梭。時光一去不復返,相信這個道理誰都懂得。
但是經過我的經歷,我的體驗,感覺現在這個社會不是講道理就能解決一切的問題。有時候就是秀才遇到兵,有理也說不清,這還需要講理嗎?所以人不能太過死板,遇到什麼事情要靈活變通;是什麼事情就用什麼樣的方法解決,方法是人想出來的,而不是別人給你規劃好,讓你去做的。
從我懂事以來,我就一直以為:人從生下來就是來受痛苦的,感受生活百態的。人總是在經歷多次挫敗才能懂得,經歷很多的磨難才能明白,經歷很多的欺騙才能學乖,經歷,才能了解到生活中的樂趣,生活中的多彩,人生的價值所在。俗話說「逢人且說三分話」,與朋友、鄰里交往中,即使言談再投機,也必須有個度。有道是:「坐得久,念得丑。」嘮叨得多了,就免不了會涉及「東家長,西家短」。誰長誰短?說者可能帶著個人成見,判斷並不一定準確,如果聽者無意間傳出去,便會惹出是非。又如某些「消息人士」,常常「聽到風就是雨」,喜歡對熟人講未經核實的事情。最後,讓人看穿他,得出其夸夸其談、不知天高地厚的結論,從此對他敬而遠之。
不要認為朋友親密無間,便可以無話不說了。這種知無不言的透明,總給人一種一覽無餘的感覺。言談與行事,還是要留一點餘地和分寸,才會更耐人尋味。
很多時候,存一份距離,留一種朦朦朧朧的意境才最美。保持一定的距離,保有一點隱私,維持一份尊重,這樣的社會交往,才會成為一種交流,一種信任,一種慰籍。小時候讀歐陽修的詞,讀到《生查子》中「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總想不通為什麼約會要在黃昏後,天就要黑了,怎看得清?長大後才明白,原來黃昏後不僅有清風徐徐,而且月光里朦朧著的人和物,都分外動人,站在眼前的意中人,倩影自然是婀娜多姿。
「山色空濛雨變奇」,大自然因「空濛」生出奇特的美感,人生也是如此。為人處世留一份距離,人與人之間會更和諧,心也會更淡定、安寧。
TAG:深夜伴君晚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