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南京大屠殺》讀後感

《南京大屠殺》讀後感

2017年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80周年祭,社交媒體上被一張照片瘋狂刷屏。照片上面寫著「那年亂世如麻,願你們來世擁有錦繡年華」,那是2017年的中國人對1937年所有受難同胞穿越時空的牽掛和悲痛。

在看這本書之前,我對於南京大屠殺的最早認知應該來源於歷史課本上零星的片段。只是膚淺的知道死了很多很多同胞,日本人很殘忍。然而對於它當時具體的情況知之甚少,比如日本人諸多滅絕人性的殘殺手段;當時的中國士兵採取的態度;日本軍隊針對此事件的內部矛盾;一大批外國人為了建立南京安全區付出的艱苦卓絕的努力;再比如,殘忍的南京大屠殺為什麼二戰以來在西方社會鮮為人知;為了讓世界重拾這段痛苦的記憶又發生了什麼……

除去了解南京大屠殺這個事件本身,這本書的作者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張純如,無法忘卻歷史的女子。有人評價她三十六年的生命,像是一個熾烈如火的過程。她的母親在前言中寫到張純如為寫這本書付出的巨大代價:「在寫作過程中閱讀了大量有關屠殺的血腥的文獻和報告,以致精神上受到很大的震撼,導致失眠、厭食。」在那個年代,這似乎只是她一個人的戰鬥,她憑著孤勇和熱忱完成了這部創作。人是永遠都無法做到感同身受的,我們並未經歷她所經歷的,所以也無法理解她所失去的和嘆息的。

書中是如何具體描寫南京大屠殺的傷亡規模我已經記不大清楚,大致是所有受難者手牽手站在一起長達200英里,他們的屍體可裝滿2500節火車車廂。是的,南京大屠殺揭露了軍事冒險主義十惡不赦的本質,30萬手無寸鐵百姓的生命由於他人一時的惡念閃現而隕落,更悲哀的是,他們的死亡沒有任何意義。

喬治·桑塔亞納說:忘記過去的人註定要重蹈覆轍。80年過去了,在世界輿論面前,日本人扭曲歷史,粉飾犯罪,仍舊執迷不悟,毫無懺悔之心。對待日本這種態度,國人更應該警醒,忘記大屠殺就是二次屠殺!

我非常贊同張純如在書中的觀點「這本書無意評判日本的民族性格,也不想探究什麼樣的基因構造導致他們犯下如此暴行。本書要探討的是文化的力量,這種力量既可以剝去人之為人的社會約束的單薄外衣,使人變成魔鬼,又可以強化社會規範對人的約束」。

或許我們今天所能做的,就是用這種文化的力量來保衛和平。

苗志義/撰稿

王攀鋒、程麗瑩/編輯

任豪碩、李欣玲/責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太師院報通訊社編輯部 的精彩文章:

TAG:太師院報通訊社編輯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