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內心的聲音
山野幽居
書香音樂世紀典藏系列之一·雲水
王俊雄
00:00/00:00
也是在一個周日。
3月25日中午,距離蔣勛先生講座還有兩個多小時,會場外排隊的人數已達數千人。兩隊人在志工的引導下,耐心有序的開始候場,一隊人是已經在網路上申請到門票的;另一隊則是如我一樣未能獲得門票的。
站在隊伍中,聽到同樣來自浙江的年輕朋友激動的說:「感覺自己是來朝聖的。」;在台灣大學畢業現在在學校做志工的一位長輩也在分享著早前在現場聽講座的一些收穫。
兩點半正式開始的講座,在1點30分左右,候場的人開始一批批進場。我是最後一批進場的,幸運的是找到了一個第六排的空位。
蔣勛老師在熱烈的掌聲中出場,從第一句問候開始,我就立馬抑制不住內心的激動。近距離看著幾年來陪伴我的聲音的主人,要深呼吸才能保持平靜。他深深的彎腰、鞠躬後入座,我在可容納數千人的新北市政府會議室內,環顧台上台下,逐漸確定了,我的確是在現場。
講座開始後,會場內燈光熄滅,在台上柔和的追光照射下,坐在台上娓娓道來的蔣勛老師更多了幾分溫暖。這次講座的主題是有關東方美學和西方美學的時空對話。東西方美學這樣的話題,在老蔣勛老師的書中和各類音頻中很常見,美是可以引發人沉思的。當前我們處在一個極度追求「美」的世界,嚮往美好卻不實踐美的行為,是大多數人的一個通病。每個階段我們對同一事件會有不同的判斷與見解。2018年3月,關於美,我似乎多了另一種理解:美應當富有一種包容的張力,能接納各種境況的發生。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一直以來都很推崇這句話。我也認為,真正的美終究是非顯性的,而是一種隱性的說不清道不明的情境。
東西方的美學其外在表現形式存在很大差異,但相同的是,藝術作品是美學的一種更直觀的體現與表達。蔣勛老師從2017年重新拍攝後上映的四部有關羅丹與卡米爾、梵高、希勒、左拉與塞尚等藝術大師生平與創作歷程的作品為切入點,講述東西方美學之間的牽連,重點講述了西方美學中關於友誼、愛、慾望與死亡的這一永恆命題。
在梵高那部電影上映之初就去看過,這部作品全面立體地展現了繪畫天才的生活片段。蔣勛老師在講述梵谷時說道:在他的向日葵時代的另一些畫作,多為厭世的。他最快樂的一張自畫像,也是割了耳朵之後。
受到傷害過後沒有存活的意志如何去疏解,這是這場講座中他提出的一個小問題。他認為東方文化傾向於和解,而西方文化更傾向於揭發並去解決。
兩個多小時的講座中他沒有給出明確的答案,在蔣勛先生的諸多作品中,我們又顯然是可以找出答案的。
熟悉蔣勛老師聲音的朋友一定知道,他在講述中,總在帶領我們去思考一些問題,哪怕是他認定或是堅信的觀點,也總以平和探討式的方式呈現。談及「我們」,他總加上「是不是可以」「或許」等前綴,讓我們自己去領悟一些問題。談及自己,作為一位在美學、文學中集大成的學者,他有很多的自省時刻,在講座中反思自己大學任教期間,是不是對學生太過苛刻。現在的他更加堅定的認為:生命要走的路很長,可以用自己的方式完成自己。有的時候,我們甚至不知道什麼時候能夠成為自己。
在談及席勒、羅丹與卡密爾時,1947年出生的蔣勛老師用自己的生活經歷以及多年的美學思考,將我們引向更深入內的內在世界的思考之中。他提到的幾個觀點似乎表達了我不敢表露的看法:不要站在現今連續劇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內在的自畫像如底層的自我一般並不全是美的,不能過於單一的看待世界……
我們很容易點頭贊同他表達的觀點,但也會覺得道理很容易懂得。不同的是,他用佈道的心情傳播對美的感動。蔣勛老師一直希望每個人都能從自身做起,以生活美學、心靈健康為出發,讓自己的生活、整個的社會,都能更美、更好。
在與他相隔兩米的台下聆聽,熱切地希望時間在這一刻暫停。之前聽他的音頻足以引發對美的思考,在現場聆聽除了有「值了」「來對了」這種讚歎之外,更多的是覺得此時此刻是滿足的。
曾有一度,我太想要與別人一致了,人變得很空,常常處在空白的狀態,一天下來不知道自己完成了什麼,也不知道這一天是怎麼度過的。常在想,如果能做一些事,讓自己一天中某一時刻是滿足的,這一生也就不會被虛度吧。
在數十秒接連不斷的掌聲中講座告一段落。這場講座對我來說似乎並沒有結束,蔣勛老師在講座中鼓勵我們去積極反省、沉澱,為自己生命找到平坦。這應該是我們花時間去完成的功課。
TAG:東南小鄒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