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悟中醫┃從圓運動看上寒下熱
病案介紹
患者,男,42歲,2018年2月8日初診。
主訴:間斷性小腹疼痛5年余。
現病史:患者6年前因突發性便血腹痛就診於當地醫院,診斷為「潰瘍性結腸炎」,給予對症治療後癥狀緩解(具體不詳),近五年來時有小腹部疼痛多因情緒及飲食不調誘發,每食生冷之物後,可出現腹痛,自行服用「阿泰寧」後,癥狀緩解,平素小腹部怕冷,腹痛之時多伴有頭面部紅色丘疹出現,數日後可自行消退。全身乏力,畏寒,口微苦,大便不成形,完谷不化,小便可,舌質淡苔薄白,脈沉弱。
辨證:上熱下寒,肝脾不調,中焦虛寒。
治則:疏肝理脾,溫中補虛,緩急止痛,清上溫下。
方葯:連理湯合痛瀉要方加減。
黃 連6g,肉 桂3g,干 姜10g, 炙甘草15g,炒白朮15g,党參15g,小茴香6g,肉豆蔻6g,防 風6g,陳 皮6g,白 芍15g。
7劑,水煎服,日一劑。
二診:效佳,原方繼服。
辨證知機
患者來診以全身乏力,小腹間斷疼痛為主,多因飲食情志誘發。可初步辨證為脾虛肝鬱之證,其脈象沉弱無力,可見其中陽虛弱,脾陽不運,升降不利,故用連理湯來溫清並施,散寒健脾,加強脾陽運化之功。再煎痛瀉要方以扶土瀉木,健脾養肝。
《醫方考》云:「痛責之於肝,泄責之於脾,肝責之於實,脾責之於虛」,患者因情志飲食出現的小腹間斷性疼痛,多因感受寒邪,肝鬱氣滯兼脾陽不足合而為病,故用連理湯與痛瀉要方標本兼顧。
觀其頭面部可見有大小不等的紅色丘疹出現,此為中焦不通,陰盛於下,出現虛陽上浮,故在溫補中陽的同時,還要引火下行以驅邪,加肉桂以引火歸元。
黃連與肉桂相配又兼交泰丸之意,辛苦相配以交通上下,有守有功,升降有序,使中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則和,才可達到陰平陽秘的平衡狀態。最後再予肉豆蔻與小茴香以理中行氣,散寒止痛,直達病所,加強其療效。
延伸擴展
寒熱錯雜的醫案不由得讓筆者想到了中醫學與圓運動,彭子毅所著的《圓運動的古中醫學》中曾用現代的十二種科學證明了中醫學本身圓運動的真相,用最親近的大自然現象平和地解釋了中醫學的歷史文化緣由。
造化圓運動的個體,地面上有一半,地面下有一半,地面上為陽,地面下為陰,地面之際則為造化的中心,大氣的升降在此交匯,樹株種子,則因在此發芽生根,樹的導管從根須輸送水分至枝葉,篩管由枝葉輸送養分至根須。
而本案例中的上熱下寒用這個植物學的證明可以說是,地面之際的中氣不足,導致植物導管輸送的水分(水)不能上升,篩管輸送的養分(火)不能下降,而出現的陰陽失衡,也就是人體所出現的各種病理表現。
人體本乃溫潤之體,水火併共,水入火則潤,火入水則溫,胃為中氣之位,治各臟之病的葯,皆有胃臟輸運以達各臟,現中氣樞機功能受損,大氣運動反常,則水火離決,陰陽兩端越隔越遠,故而出現上熱下寒之象。
所以在辨證處方時,交通上下兼溫補中焦之氣,使水能上升,火能下降,使大氣旋轉升降,祛邪補中健體。
作者 | 韓俊娥
編輯 | 寸心
TAG:村醫之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