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變「膽小」的風投們:少出手、往後期退、向頭部集中

變「膽小」的風投們:少出手、往後期退、向頭部集中

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2018年的投資機構一出手,便是大手筆。

4月2日,餓了么被收購,作價95億美金。不久前,ofo宣布融資17.7億元……

創頭條融資報統計顯示,2018年1月,公開披露的融資案中,億級124起,千萬級176起;2月,億級52起,千萬級85起;3月,億級83起,千萬級130起。

事情的另一面則是:早期、百萬級融資事件反而比後期、億級的要少。同期,分別只有55起、35起和45起。

很顯然,後期的、成長型企業受到了風投市場更多的追捧,而初創企業面臨的融資難問題,似乎比以前要更加嚴峻。

雲投匯創始人兼CEO董剛向創頭條說:「這一寒冬還沒有過去。」

區塊鏈的恐慌與投機,資本寒冬還沒過去?

2015年7月,A股跌破4000點。當年年底,以O2O為代表的創業企業出現倒閉潮,甚囂塵上的雙創潮開始討論「咖啡是不是冷了」—— 創投圈開始有了「資本寒冬」的說法。

但寒冬,並非沒有先兆。2014年年底,華興資本董事總經理、華晟資本合伙人杜永波發現老虎基金、DST不怎麼投案子了,「一流風投開始收手了」。同年九月,老虎基金創始人Julian Robertson表示,泡沫會以「非常糟糕的」方式破裂。

那一時期,杜永波提醒創業者:「從現在開始,忘掉你對投資人拍著胸脯說的增速和GMV(商品交易總額)吧。你要關注現金流,要活下來,要把拿到的錢至少按24個月的時間去打算。」

沒過多久,考拉班車、蜜淘、博湃養車、美味七七……昔日的明星企業,轉眼就上了死亡名單。

「從2015年下半年開始,一般是先砍補貼、市場費用;接下來,邊緣業務和邊緣部門可以精簡的精簡;最後,就是裁人。」一家基金的合伙人說。

2015年9月,愛鮮蜂創始人張贏接到自己的天使投資人、去哪兒創始人庄辰超的電話說, 「你想一想,如果只有兩百個人的骨幹,你的增速能保持嗎?」 當時,愛鮮蜂有1000多人團隊規模。8個月後,公司被縮減到700多人。

合併後的美團點評,則宣布了新的考核目標。其銷售BD人員,一二三線城市後15%員工,四五線城市後20%員工,進入淘汰預警名單,兩個月未達標,直接裁掉。這意味著這家至少有3.5萬名員工的公司,即將有數千人面臨失業。

與此同時,面對岌岌可危的創業企業,投資機構出手愈加謹慎。

清科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16年上半年VC(早期投資)投資案例數同比下降33%,投資金額同比下降12.5%,包括天使和VC在內的早期投資市場上半年投資活動密集度下降。

這一年,被多數人稱為「寒冬之年」。直到現在。

2018年,區塊鏈成為風投圈第一個焦點。有的風險投資機構喊出「All in」的口號,生怕錯過這波風口。在恐慌與投機心理夾雜下,這也被認為是創業者、投資人避寒心理的另類映照。

星瀚資本創始合伙人楊歌認為,資本寒冬指的是一種心態。

在他看來,2016年底,已經基本解除警報,2017年已經回到敢於投資的軌道。

這種敢於投資,首先體現在去年的投融資數據上。相比2016年,2017年國內投資事件數量及投資金額均有明顯增長,其中投資金額達到歷史最高點,直逼萬億人民幣。

接受創頭條採訪的投資人中,絕大多數認為當下不存在資本寒冬。

「有一些(產業)略微傳統一點,比如裝備、能源、汽車等,能感受到周期波動變化,但並沒有看到大範圍的不景氣問題。畢竟我們接觸的都是各個行業里最新、最有活力的那部分企業。」清控銀杏合伙人程鵬說。

百億級母基金與超募機構,並不缺錢的風投市場

「其實錢很多,但是大家都不知道錢該往哪去。」

連續創業者、挖草創始人何曉東向創頭條記者說道。創業者們知道,投資機構其實並不缺錢。

據VC SaaS數據顯示,2016年雖是寒冬之年,但國內基金募資金額達到歷史高峰,2017年雖有所回落,但募資金額仍接近萬億人民幣。

「一些做早期的有品牌的機構,超募的還蠻多的。」

「資本募不到錢了才是真正的資本寒冬。」騰業創投合伙人孫敬偉表示,中國現在投資的渠道少,國家也重視,越來越多的錢往風投市場聚集。「中國現在不缺資金。」董剛說。

具體到風投市場,「政府、大機構都在風險投資領域布局了很多資產,市場資金充足。」遠鏡創投創始合伙人杜宇村說:「VC玩家類型越來越多,從美元基金,到人民幣基金,到政府引導基金,到上市公司合投基金,還有互聯網巨頭、實業企業在做投資。」

據孫敬偉介紹,5年前,國內母基金市場還不是很成熟,多數人民幣基金找機構募資佔比不大,很多都是找高凈值個人募資,渠道單一,挑戰較大。

「這幾年母基金越來越專業,市場化母基金、政府引導基金越來越多,並且資金量大,動不動就100億的母基金,甚至有上千億的(專項基金)。對成熟的機構來講是很好的選擇渠道。」

雖然前兩年幾輪熱潮消退了,但投到市場的資金,還是不斷上升的。「一個項目(融資)之後(風投)跟風而上,其實還是錢多。」孫敬偉認為。

受銀行資管新規影響,洪泰基金創始人盛希泰、清科集團創始人倪正東相繼提醒創業者要有融資的危機感。他們認為今年下半年資金會趨於緊張,但上半年前景依然很好。

錢有,項目呢?

「不斷有人進來,也不斷有人淡出,但總體上入池(創投圈)的人還是越來越多。」普華資本副總裁鍾南海說。

程鵬給出了相似的答案:「從來沒覺得創業企業少了。」清控銀杏接觸的項目越來越多,質量也越來越高,遠遠談不上找不到項目投。

「我知道有一些機構找不到項目投,因為他們一直在找偏傳統的產業,還在用過去曾經有效的方式投項目,這樣確實會遇到一些問題,產業之間會有區別,整個市場環境也會發展變化。」程鵬補充道。

當歸避風險成第一準則

同樣「不差錢」,卻已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我們永遠無法回到2014年了。」楊歌認為:「那是一個歷史階段,互聯網發展了非常長的時間,技術、產品、模式都孕育完之後,把產業升級推到爆發那個階段。」

2015年年中就像一個分水嶺,將風險投資劃分成兩個半場。僅2015年上半年的投資額就和2014年全年持平,其中一半以上投到了TMT行業,創2012年以來新高。2015年融資案例總數達到3932個,而五年前這個數字只有302個。

杜宇村告訴創頭條:「互聯網平台類創業機會變得越來越少,線上流量紅利正在快速消失。」「整個產業環境從大的層面沒有找到大機會,人工智慧、新零售這些只是局部的機會,而且2017年局部機會顯得更窄。」董剛說。

在英諾天使創始合伙人李竹看來,2018年創投市場進入新常態,短期內估值飛漲的企業會越來越少,這種狀態會持續很長時期。

「2014年智能硬體、消費升級,2015年視頻直播、P2P,2016年VR(虛擬現實)、AR(增強現實)、消費金融貸、生物醫藥,2017年共享經濟、消費金融貸、人工智慧,2018年區塊鏈。」楊歌覺得,2014年至今,大家在不同的熱點之間不斷調轉方向。

下一個載體是什麼?仍無定論。

市場環境改變的同時,風投機構也在蛻變。

「經過幾輪起起伏伏,投資機構也交了不少學費,不再都是一哄而上,(避免)最後一地雞毛。」孫敬偉告訴創頭條記者。

作為創業者,何曉東發現:「現在投資人都很謹慎,因為前兩年怕了。現在他們對創業項目的判斷是求安全係數的。」

這種改變也體現在這波區塊鏈熱潮中。

針對區塊鏈,風投圈出現冰火兩重天的現象:一小戳人近乎瘋狂,其他多數風投機構則按兵不動,並且圈內逐漸出現不同的批判聲。

「參與區塊鏈投資的人很多,但專業機構或者真正能夠價值投資的機構不多。」楊歌發現,很多成長比較穩定的投資機構,對區塊鏈的投資都比較保守,傾向盡量不碰或者觀望狀態。

「目前參與區塊鏈投資的,大部分人的心態是想改變市場規則,重新分配市場資源。確實有很多資本在追逐,有投機者,特別是對於幣的追逐。」他補充道。

真正入場的投資機構不多,深度參與的則更少,大多數只是關注。「成熟的投資機構都有自己穩定的投資框架,不是對新的東西不敏感,而是不熟的東西不會輕易下手,這可能錯失一些機會,但能規避一些風險。」孫敬偉說。

風投機構的理性,並不局限在對區塊鏈的態度上。

「伴隨著創業者融資節奏在放緩,投資人訪談、財務盡調、業務盡調時間也會拉長。」鍾南海說。

「(風投)不像原來分布的面那麼廣,集中效應和頭部效應比較明顯。」孫敬偉表示,各行業發展資金流向都會遵循二八定律,創投市場也不例外,資金流向頭部創業者或者GP(普通合伙人)是趨勢。

據他介紹,從國外數據看,賺錢的就是頭部幾家企業,可能是比二八更加殘酷的一九,甚至更低。中國是後發市場,經歷野蠻生長、百舸爭流的過程後,最終都要洗牌。

集中效應不僅體現在被投企業層面上,還體現在投資階段的變化上。資金在向後推移,更多流向了VC、PE(晚期投資)。

「(GP)敢於投資的體量在變大,通常都是千萬量級或上億量級投資,很少再大量投給一些沒有體系的早期(項目)。」楊歌說。

數據顯示,2015年到2017年,經歷了從天使輪融資事件多於A輪融資事件、到天使輪與A輪持平、再到天使輪少於A輪的過程。2017年,泛A輪融資事件佔比達到34.49%,超過天使輪26.47%的佔比。

此外,2017年投融資額度平均數創造歷史新高,呈現指數級上升。在去年融資事件數量沒有爆髮式增長的情況下,側面反映出2017年後期投資異常火爆。

這種背景,客觀上提高了進入天使投資的門檻。李竹認為,如果沒有特定人脈,沒有獨有資源,漫天撒網的天使投資很難成功。當下天使投資人應該為自己找好標籤,找好定位。

在楊歌看來,今天創業門檻提升了,資本判別力提高了,融資難度變大了。「這是不可迴避的,也代表國家市場經濟發展到了一定階段。」

市場使然。風投機構這種理性與謹慎,正確、合理,無可非議。而國家發改委公布的數據顯示,目前每天新增1.6萬家新公司,早期創業群體不斷擴大的大環境下,早期投資的價值不容忽視。如何來彌補?

另一方面,以BAT為代表的日漸集中的產業環境下,創新性公司已經非常難以冒出頭角,風投資金往後端集中,無疑將加劇這種馬太效應。如何來平衡?

甚至當早期風險投資基金,都以歸避風險為第一要則,創業市場會如何走向?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互聯網思維做不好AI 硬體?
Apple Watch銷量驚人,但或許是智能手錶最後的「遮羞布」

TAG:鈦媒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