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平常心,做平常人
宋代無門慧開禪師曾作《頌》,其中有云:「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這種怡然自得的心境,日日快樂洒脫與豁達,正是南懷瑾大師所講的平常心。講到平常心,南懷瑾大師為我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趙州禪師已經有八十多歲了,在當地頗有名氣。一日,有個學僧問他:「劫火洞然,這是壞還是不壞?」
禪師笑著回答說:「壞。」
學僧又問道:「難道就這樣隨他去嗎?」
禪師慢騰騰地回答說:「是的,隨他去吧。」
這件事情過了些時日,禪師覺得當初的回答有點不太妥當,為了心中踏實,禪師雖然已屆八十歲高齡,仍然腳踏芒鞋,走遍大地山川,以此來印證自己是否真的參透了佛法,從而留下一句「一句隨他語,千山走衲僧」的佳話。
故事中的「劫火洞然」,指的是世界從成立到毀滅的過程中所要經歷的成、住、壞、空四大劫。但如果能夠保持一顆平常的心,都讓它隨意而去,那麼這些劫對人來說自然就不算什麼了。
什麼是平常心?平常心,是一種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心境;是一種人生的境界。時常保持一顆平常心,意味著對外界一切事物不驕不躁,正如佛法中所說的「以出世之心,做入世之事」。這就意味著在當下緊張的生活中,能夠做到寵辱不驚,閑來看庭前花開花落。一日,師父交代徒弟去山下買一缽油回來。徒弟在回來的路上,小心翼翼地端著這缽油生怕灑出一點。可是,無論他怎樣謹慎,回到寺院時油已經只剩半缽了。
幾天後,師父又命他前去買油,這次他比上次更小心翼翼了,結果油還是灑了。這時,路邊的一位老人對他說:「想不讓油灑出來,就要保持你平時走路的姿態,平時你怎樣上山,那你這次就要怎樣上山,不要將心思全部都放在油上。」
他聽從了老人的意見,果然回到寺中沒有灑出一滴油。師父見狀,便問道:「這次油怎麼沒有灑出去呀?」他便將老人說的方法如實地為師父講述了一遍。聽完他的回答,師父語重心長地對他說:「這就是師父常和你說的平常之心,這就是佛法。」
南懷瑾大師曾說:
什麼是佛?心即是佛;什麼是道?平常心就是道,就這麼簡單。一切眾生何以不能明白?因為不肯平常。一個真正了不起的人,一定是很平凡的。真正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偉大。
面對外界的是非糾纏、名利得失時,你是否能夠保持一顆平常心?以一顆平常之心來看待塵世中的一切。生命是一種機緣,必然與偶然互為表裡,但很多時候命運偏偏喜歡惡作劇,越是挖空心思地想去爭取某樣東西,它越是不會如你所願。這個時候,看不開的人只會越陷越深,越理越亂,在自己挖好的陷阱中不停地掙扎;而看開、看淡、擁有平常心的人卻懂得順其自然,不強求也不計較。
龍牙居遁禪師參禪已經很久了,為了能夠大徹大悟,便前往終南山翠微無學禪師那裡學習參禪。可是,居遁禪師已經來了一個多月,一直未得到翠微禪師的召見。
一天,他徑直走進法堂,對翠微禪師說:「我前來您座下參學,如今已有些時日,為什麼禪師還不曾給我點提示呢?」
翠微禪師聽了他這樣的問話,反問道:「嫌什麼?」
被翠微禪師這樣一問,居遁禪師突然不知道該說什麼,只好回去細細參詳,並搬到了德山親近宣鑒禪師那裡。在德山,居遁禪師一住又是好幾個月,同樣沒有得到領悟。有一天,他鼓起勇氣對宣鑒禪師說:「我很早以前就仰慕您的禪風,但是我來這裡已經好幾個月了,為什麼禪師一句話也沒告訴我呢?」
宣鑒禪師聽後,也反問道:「嫌什麼?」
兩位禪師所問的竟不謀而合!居遁禪師還是沒有理解,迫不得已,又搬到了洞山良價禪師那裡學禪。
一日,居遁禪師問良價禪師:「禪師能否贈我一言?」
洞山良價禪師回答說:「洞中的水逆流時,我再告訴你。」意思為:我們心中無明的煩惱如同流水,如果想要有所覺悟,必須逆水之流,而非世俗那樣順水而流。
龍牙居遁禪師聽到良價禪師的話,終於有所頓悟,數日後,便大徹大悟。
禪偈語說:「岩松無心,風來而吟。」意思是說,山岩上的松樹不是刻意地擺出一副姿態,來彰顯自己傲然獨立的品質,它靜靜地生長在山岩上,當山風來襲時,松樹枝葉與之呼應,從而展現出自己的風采與風韻。而等到風一停,它便又恢復了自己原有的自然姿態。這就是佛法中的平常心的境界。
人的一生,能夠平靜地面對一切,做到臨危不亂,榮辱不驚,坦然接受塵世中的一切,這便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TAG:夢中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