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轉瞬之間了解的真相

轉瞬之間了解的真相

完全相信我們自己的眼睛,領會自己的感受力和聯想能力。

巴爾托洛梅奧·貝泰拉(1639-1687年)

《靜物:兩架詩琴、一架維金納琴、書,放在有毯子蓋著的桌子上》

布面油畫,70厘米*82.5厘米 耶路撒冷以色列博物館

整個畫面冷峻簡樸,它是如此簡單,桌子上橫三豎四地放著一些樂器,似乎無所求於賞畫者。除非我們對早期音樂有特別的興趣,否則我們對這些東西就是隨意瞥一眼,它們都沒有什麼特別讓人驚喜之處,然後我們就走開了。

如同其他靜物作品一樣,標題說得很清楚、準確,乾巴巴的,幾乎令人失望。它沒有解釋這幅面,也沒有為其注入什麼詩意,或是講述一些歷史。它只是描述了一個事實,讓人覺得:一切都已經包括在這個列表裡面了,就像是列出了一道菜的素材和成分,卻沒有菜的名字,讓我們無所適從。

我們只有忘記了這幅畫的標題,才能對它產生興趣,而且願意去發掘標題中沒有提到的東西,比如打在詩琴背面的白光的亮度、毯子的深紅色,還有大大的粉紅帶子,音樂家在演奏時,用它來支撐樂器。

繪製帶有樂器的靜物是貝加莫的傳統,樂器在當地就是成打生產的。儘管有時很難看出畫家是誰,每張畫都有一種獨特的氛圍,從其中包括的細節體現出來。

整幅畫傳遞出多種情感。詩琴的曲線與維金納琴的直線形成對話,前者柔和的線條彌補了後者尖銳的直角。顏色要麼是撞色,要麼是補色。我們可以看到柔和與微妙的粉色,深沉和溫暖的紅色。不同顏色的木條構成了前面這把詩琴的背面,與畫面後面的詩琴顏色形成高度對比。每一把詩琴在顏色上都與維金納琴的鍵盤迴應,鮮明的黑色琴鍵延展、引導人的視線去看織毯上的大幅黑色花紋。小提琴不太起眼,放得比較靠後,體現出更加敏銳的特性,像它彎曲的琴頭那麼精妙雅緻,隨時準備退隱不見。

前面這個比較大的詩琴起主導作用。維金納琴幾乎同等重要,它是整個構圖的基礎。沒了它,位乎整個面就沒有根了。情節圍繞著它倆展開:它們的相遇構成了音樂會。樂譜放得不遠,就在大黑盒子上,盒子上面放著小詩琴。一本厚厚的書,也許是《至經》,防止樂譜滑下來,或是被吹走。在書頁之間,一片紙放在那裡,如同一張書籤:看書的人也許是讀到這裡停了下來,也許是希望標註出某個選定的篇章。

書和樂譜位於畫面中心,只有它們的位置標示出它們的重要性。即使放在後面,影子遮住它們一部分,它們還是憑藉蘊含的信息駕馭了其他樂器。它們負責建立起和諧之感,教授給我們藝術的原則。

背景中空虛的黑色隱去了圖像處於的大環境,還把樂器與現實世界隔離開來,因為它們一起放在這個像舞台一樣的桌子上。覆蓋桌面的東方毯足以作為裝飾。通過它也看不出什麼特定的地方,只知道這是一個優雅、奢華的居所,還能讓人在手中感受到羊毛的溫暖和厚度。

每一樣東西都是一個演員。憑藉它的聲音和文字,它有形狀和顏色,佔據特定位置,由特定材料組成。在這幅畫中,藝術家展示樂器,每一種樂器代表一種聲音,他以這種方式豐富了自己的技藝。

時間過去,灰塵開始安家。

畫家具備出色的專業技巧,他很成功地欺騙了我們,如果在博物館或是畫廊中,我們可能誤以為畫作上的灰沒有打掃乾淨。但這只是假象,一個障眼法。

旋律漸漸消失。這幅畫講述的只有缺席,還有我們只能在轉瞬之間了解的真相。

我們不是唯一放縱這個白日夢的人。還有其他人剛剛路過,在詩琴有孤度的背面掠過他們的指尖,在灰塵中留下痕迹。那個人肯定還在附近。也許就是其中一位音樂家,或者就是一個過客,就像我們自己在灰塵上留下這些無心的線條。

合併同類項,知其所以然。

阿夢帶你修鍊雜學~

融會貫通,自成一派!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雜學者之夢 的精彩文章:

關於昆丁·布雷克的十件事
八件事了解索爾·斯坦伯格

TAG:雜學者之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