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英文china的由來
中國英文china的由來
古岳丘壑
說法一:
早在東漢時期,古人就在昌南(現在的景德鎮)建造窯坊,燒制陶瓷。到了唐朝,由於昌南土質好,先人們又吸收了南方青瓷和北方白瓷的優點創製出一種青白瓷。青白瓷晶瑩滋潤,有假玉器的美稱,因而遠近聞名,並大量出口歐洲。在宋真宗景德年間(1004年起)改名景德鎮。此時所制瓷器已負盛名,特供御用。
十八世紀以前,歐洲人還不會製造瓷器,因此中國特別是昌南鎮的精美瓷器很受歡迎。在歐洲,昌南鎮瓷器是十分受人珍愛的貴重物品,人們以能獲得一件昌南鎮瓷器為榮。就這樣歐洲人就以「昌南」作為代稱。
說法二:
西方瓷器原本是從中國輸入的。明朝的時候,大批的中國瓷器產品就開始輸往西方世界。波斯人稱中國的瓷器為chini,歐洲商人在波斯購買中國瓷器也同時把一詞帶回了西方。後來,他們又把chini改為china,並且把生產china的中國也一併稱為China。歐美人談到China的時候,往往聯想到China(中國)是china(瓷器)之鄉。
說法三:
和秦朝有關。《美國遺產大詞典》的解釋是,「China」一詞與公元前三世紀的秦朝有關,「China」是秦國的「秦」的譯音,這一觀點首先是羅馬傳教士衛匡國(Martini, Martin)在1655年最早提出來的。
說法四:
在公元前五世紀,東方的絲綢已成為希臘上層社會喜愛的衣料,因此,有學者認為「Cina」一詞由來於絲綢的「絲」,其依據是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Ctesias)在他的著作中提到了賽里斯人(Serica),由此認為「賽里斯」是由「Cina」轉變而來。持這一觀點的學者是成都理工大學劉興詩教授和上海東華大學教授周啟澄先生。劉興詩教授曾在論文《CHINA釋義新探》中不僅提出, 「China」一詞源於絲綢,還認為:古時西土各國認定的「Cina」所在正是古蜀國,即今天的成都地區。「絲國」並非指今日中國的全境。
說法五:
中國北方諸族之裔呈通古斯、蒙古、突厥三大語族並存的局面,是上古語言生態融合而成的較為簡單的表象。以匈奴疆域之龐大,影響之廣,其語言和血緣必然混雜;是一個多血緣多語言的部落聯盟。總的來看,語言接近後世蒙古民族的形態。同屬於通古斯語。因此,「Cina」一詞的含義應該能夠在今天的蒙古語中得到相應的解釋。在蒙古語中的讀音可謂與「Cina」非常相象,讀做「赤那」,意思為「狼」。由於當時游牧民族強悍,以遠播到歐洲。可能以影響到對中國的稱呼。
說法六:
起源於印度古梵文「支那」。這個支那又作脂那、至那。文僧蘇曼殊(1884-1918)通英、法、日、梵諸文,曾撰有《梵文典》。他認為China起源於古梵文「支那」,初作Cina。他研讀三千年前的古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發現支那一詞最早見於這兩部著作,其原義為「智巧」。他認為,這是三千四百年前印度婆羅多王朝時彼邦人士對黃河流域商朝所治國度的美稱。「智巧」與慧苑所說之「思維」內涵略有不同,想系詞義因時代而演變所致。
從時間上來看,景德鎮的陶瓷出現於東漢,秦朝建立於公元前221年。從專家們提供的資料看,「Cina」一詞在印度梵文中的出現的最遲時間也在公元前5世紀,中國茶葉的出口也要晚於這一時期。由此可見,印度梵文中的「Cina」和中國的「茶」、景德鎮的「瓷」及中國秦國的「秦」並無關係。
關於賽里斯國的絲綢在西方的許多文獻中有許多記載,如在《希臘拉丁作家遠東古文獻輯錄》一書中,囊括了從公元前四世紀到公元十四世紀期間九十多部希臘文和拉丁文著作中關於塞里斯國的記述。希臘史學家克特西亞斯(Ctesias)在公元前四世紀就提到的賽里斯國(Serica)。
專家們認為,由Serica演化出來英語的錫爾克(silk)、俄語的旭爾克,均來源於中國「絲」字的諧音,是這些國家對絲綢的稱呼。但在印度梵文中記錄中國的名稱是「Cina」,而由此衍生出的英文是 「China」,波斯文是「Chin」,阿拉伯文是「Sina」,拉丁文是「Sinae,」 法文是「Chine」,德文是 「China」,義大利文是「Cina」。
俄文的「中國」名稱是根據公元九世紀的遼國「契丹」(KITAN ,kitai)的音譯得來的。很明顯,在許多歷史文獻的記述里,那個生產絲綢和販賣絲綢的賽里斯國(Serica)和古印度梵文中的「Cina」,代表的並不是同一個概念,所指的並不是同一個國家或地區,也就是說,「Cina」與「絲」並無關係。本人傾向於古印度梵文「智慧」的意思。
TAG:古岳丘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