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因為這幅古琴圖,文人畫從此登上歷史舞台!

因為這幅古琴圖,文人畫從此登上歷史舞台!

世傳華夏祖先

按天地、陰陽、五行之說,

削桐為琴,

繩絲為弦。

以通神明之德,

合天地之和,

修身理性,

返其天真。

琴之為物,聖人制之,以正心術,導政事,和六氣,調玉燭,實天地之靈氣,太古之神物,乃中國聖人治世之音,君子修養之物。

中國的文人歷來青睞古琴。古琴,也入了許多畫師的畫中,傳承千載。

斫琴圖(左半圖)

斫琴圖(右半圖)

相傳伯牙生於春秋時代,擅彈琴,與鍾子期為友。《荀子·勸學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記載。流傳至今的古琴曲「水仙操」和「高山流水」據傳就是他所作。

元 王振鵬《伯牙鼓琴圖》故宮博物院藏絹本墨筆縱31.4厘米 橫92厘米

卷末署「王振鵬」三字款,卷尾有元人馮子振、趙聲、張原湜題記。

此卷描繪伯牙為知音者鍾子期彈琴的故事,圖中彈琴者為伯牙,對面聆者是鍾子期。畫中伯牙與子期的舉止神情均刻劃惟妙惟肖,衣紋用筆細勁流利、精謹生動。

王振鵬:

字朋梅,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官至漕運千戶。工墨筆界畫,筆法工緻細密,自成一體。亦擅人物。元仁宗賞識他,賜號弧雲處士。生座年不詳,約活動於元仁宗朝。

元代畫家王振鵬的《伯牙鼓琴圖》,描繪了伯牙和子期琴聲傳情成為「知音」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

傳說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琴藝高深,只有鍾子期能聽懂並道明,二人成為摯友。鍾子期病逝,俞伯牙悲痛欲絕,哀嘆知音離去,斬斷琴弦,擊碎琴身,此後永不彈琴。

這個動人情懷的故事成為後世無數文人墨客詩文書畫的題材,傳說伯牙以此故事所作的古琴曲《高山流水》至今仍在流傳。

《伯牙鼓琴圖》畫的是伯牙彈琴子期聽曲的場景。

畫面上共有五人,中心人物是左邊膝上橫放一琴的坐者伯牙和右邊坐在大石之上的子期。

畫面左邊的伯牙,面目清秀,蓄著長髯,披衣敞懷,一副仙風道骨模樣,雙手撫琴,神情專註地彈奏著。

伯牙身後站立的小童,表情入神,大概長期耳聞目濡主人的彈奏,似乎領悟了一些琴聲的意境。

畫面右邊的子期,坐在伯牙對面的一塊大石上,長袍素衫,氣質儒雅,正聚精會神地傾聽品味著琴音。

他的右腿搭在左腿上,好像正隨著琴聲節拍輕輕搖動,整個人完全沉浸在美妙的音樂之中。

鍾子期身後有兩個童子,一個手執如意,一個手捧書卷,目光左顧右盼,顯得似聽非聽,反襯出主人聽琴的痴迷陶醉之態。

古人彈琴時需焚香,裊裊清香與高雅琴韻相得益彰。

畫面中,伯牙和鍾子期兩人之間是一個別有異趣的香爐台,樹根造型的爐架上擺著博山爐。這一道具散發著一種古雅的士人之氣,給伯牙子期兩個知己的賞曲雅會增添了一份高雅的意趣。

《伯牙鼓琴圖》繼承了北宋李公麟的「白描」畫法,紙本白描加淡水墨,不設色,線條繁簡適度、圓轉流暢,輔以精鍊的水墨渲染。

畫中人物的舉止神態和其它景物的設置,處處顯出高尚、清純、真摯的知音之誼。

畫卷上所鈐印章表明,此畫在元朝時為魯國大長公主祥哥剌吉(元仁宗之姐)收藏,清初歸著名收藏家梁清標所有,乾隆時入內府收藏。

《伯牙鼓琴圖》為紙本,用水墨加白描法繪成,表現的是子期聽伯牙鼓琴的場面,風格沉靜淡雅,與前代的人物畫頗有差異。

南宋末年,蒙古人不斷南下擴張,推翻了漢人政權,建立了元朝,將大江南北的漢人置於其統治之下。元政權推行種族歧視政策,把南宋統治區的漢人稱作「南人」,並歸為社會最低一等。不僅如此,社會職業也被分成三六九等,儒生淪落到社會底層,與乞丐相近。元朝的種族與文化的雙重壓制政策,反而激發了漢族文人對傳統文化的進一步發揚,文人畫便在這樣的背景下登上歷史舞台。

文人畫包含了更多儒生士人的審美觀念,重表現、求雅緻、講意境。

編輯 | 漁公子

圖文 | 源於網路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如有侵權請與我們聯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的精彩文章:

陳永鏘:在這裡,「道法自然」地日升我起,日墜我息
為人處世需溫和厚道,辦事工作要正直勤勉

TAG:漁歌晚唱藝術沙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