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張大千的雙鯉魚

張大千的雙鯉魚

饋魚圖(國畫) 張大千 四川博物院藏

原標題:張大千的雙鯉魚

一高士雙手捧著盛有兩尾鯉魚的瓷碟,身體前傾,另一高士雙手作揖,向前作承接狀。這是張大千所繪《饋魚圖》中的人物形象。張大千作此畫的時間是1940年,其時他正寓居四川的青城山中。因青城山水至清而無魚,其友人從山外探訪,專門帶來活魚,以解其口腹之慾。張氏感其義,寫下此畫以贈,遂成藝苑一段美事。

張大千在畫中題識曰:「庚辰春仲,孝慈老長兄枉過山中,攜活魚見貽,戲為此圖,記之並拈小詩博笑。流人慾斷黃腰米,故舊仍須赭尾魚。何異豬肝累安邑,可憐仲叔是飢驅。大千弟張爰青城上清借居」,鈐朱文長方印「上清借居」、白文方印「張大千」「卻吹長笛過青城」和朱文方印「蜀客」。據此可知,畫中饋魚者,當為「孝慈」,而受贈者即為張氏本人。「孝慈」為張大千好友楊孝慈(1895—1956),原名延森,貴州畢節人,畢業於日本早稻田大學經濟系,曾在四川擔任中央銀行成都分行經理,是張大千早期重要的藝術經紀人和贊助者。張氏以「雙鯉魚」入畫,既是寫實,亦是隱喻兩人真摯的情感。漢樂府有《飲馬長城窟行》詩云:「青青河畔草,綿綿思遠道。遠道不可思,宿昔夢見之。夢見在我傍,忽覺在他鄉。他鄉各異縣,輾轉不相見。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入門各自媚,誰肯相為言。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加餐食,下言長相憶。」後人遂以「遺我雙鯉魚」比喻鴻雁傳書。此畫中的雙鯉魚,也就從一個美味佳肴蛻變為兩人情誼的象徵。

有意義的是,在張大千題識之外,畫中尚有張氏、楊氏共同的好友林景敬、嚴庄、林思進、芮善、嚴式誨等人題跋五則,使其在藝術價值之餘,兼具文獻價值,亦為以張大千、楊孝慈為交遊圈的民國藝苑譜寫了一曲佳話。

林景敬題云:「煙雨人傳摩詰畫,秋風我羨季鷹魚。分明七里灘頭立,王后盧前合併驅。是幀無慚三絕,不獨畫里有詩而已。故余承旨次韻,亦不能詩中無事也。敬齋攜眷游山,走別有屬,而孝慈兄亦複眼明足快,依樣胡盧,終致大千手不停揮。家給人足,質諸同游,得毋相顧狂笑耶!靈隱景敬題。」鈐朱文方印「林」。詩中言張大千畫有王維(摩詰)逸韻,畫中有詩,詩中有畫,無愧於詩書畫三絕。

嚴庄題曰:「折腰不為陶令米,有饋欣同子產魚。省識窮通餘事耳,天教張子作前驅。廿九年四月六日同孝慈、谷聲先生、少和夫人暨內子哲香、怡女季兒游青城山,訪大千於上清寺。大千喜為孝慈繪《饋魚圖》,遵囑步韻,以博一粲。嚴庄並識。」鈐白文方印「嚴庄」。嚴庄曾任國民政府監察委員,與嚴式誨為宗親,因其協助,張大千得以在敦煌可以近距離臨摹接觸壁畫。

林思進題曰:「丙穴從來擅蜀都,秋風何必憶蒓鱸。今朝豈喜山廚飽,未覺金盤放箸無。大千戲為孝慈兄作此,亦戲為題句,清寂翁。」鈐朱文方印「林思進印」。林思進(1874—1953),字山腴,晚號清寂翁,四川華陽(今成都)人,清代光緒間舉人,歷任內閣中書、成都府中學堂監督、四川大學教授、四川省立圖書館館長、四川省文史研究館副館長等,著有《中國文學概要》《清寂堂詩集》《清寂堂文錄》《吳游錄》等書,參與編纂《華陽縣誌》。

芮善題曰:「楊子訪我沱水居,要我為題《饋魚圖》。為言昔游青城寺,便饋張髯雙鯉魚。張髯起作淳于笑,驅豪寫此以為報。幾度披圖取次看,圖中人物各奇妙。一人鞠躬手奉盤,盤中赬尾何肥鮮。一人酷似髯之貌,拱手拜受神怡然。我思青城山林幽,地不通水魚難求(淮南子語)。食魴強說能辟暑,無條何計更消憂。髯今得之勝啖茹,不畜於池烹於釜。比似籠鵝換寫經,交易而退各得所。我方屏跡近川澤,水清乃無魚可獲。臨淵難結退後網,每食翻彈抱里鋏。戲寫長謠在畫幅,笑謂魚亦我所欲。遲君玉鱠授蘇腸,此求應不類緣木。庚辰重九日,孝慈道兄屬題,芮青時客沱水村舍。」鈐白文方印「芮善」和朱文方印「敬於」,芮善(1880-1955),字敬於,一作敬予,江蘇溧陽人,長期寓居四川,曾創建「蜀藝社」並任社長,擅畫山水,富收藏,齋號一樹冬青館,張大千稱其為「當代麓台」。

嚴式誨題曰:「文潛妙墨甚詼奇,葯鼎烹魚楊少師。留與青城添畫史,此間不可我無詩。作畫烹魚,余皆親與嘉會,漫題小詩,藉附驥尾。孝慈道兄一笑,嚴式誨。」白文方印「嚴谷聲」。嚴式誨(1890—1976),字谷聲,又作榖孫,陝西渭南人,富藏典籍,著有《賁園書庫目錄輯略》,張大千曾為其作畫多件,其中以《東坡笠屐圖》和《西園雅集圖屏》(均藏四川博物院)最為知著。

諸家所題,均圍繞張楊交遊、張氏畫藝與烹魚賦詩的趣事所寫,為本來平常的一段文人聚會加上了註腳,更為平淡的「饋魚」增添了無限的雅韻。當然,張大千畫雙鯉魚顯然是有戲謔之意,體現其常見的詼諧與幽默,但在此畫中,張氏以畫筆詮釋「遺我雙鯉魚」,在其本義之外,又平添一種詩情,更印證了張大千與楊孝慈之間誠摯的情誼。七年之後,張大千自江左歸於蜀中,與楊孝慈再次相會於成都。彼時四川方有洪水之患,成都內外,幾成澤國。張氏與楊氏相約同游西康,經雅安,渡瀘定,到達打箭爐。在同游中,楊氏向張氏索畫,張大千「游罷歸鄉,檢點草稿為圖」,最後繪成一本《跳鍋莊》圖冊。這套現藏於四川博物院的精品人物畫冊,乃其與楊氏交遊的又一證物,正如張氏自題所云:「偕游之樂,良足念也。」該畫冊與《饋魚圖》前後輝映,乃其早期藝術歷程的印記。(朱萬章)

(作者為中國國家博物館研究館員)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聯動優勢與北汽福田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觸摸時間的奢侈,8848手機巴塞爾2018紀念款圖賞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