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探索未知的地下世界,沒它可不行!

探索未知的地下世界,沒它可不行!

眾所周知,地球的構造是分層的,由外至內分別是地殼、地幔和地核。但你是否會好奇,人類甚至從來沒能挖掘出一口穿透地殼的井,又是如何得知更深的地下結構的呢?

——其實,這都要歸功於【地震波】。

地震波

地震發生時,震源區的介質發生急速的破裂和運動,這種擾動構成一個波源。由於地球介質的連續性,這種波動就向地球內部及表層傳播,形成了連續介質的彈性波,這就是地震波,是目前人類所知的唯一一種能夠穿透地球內部的波。

在地球內部傳播的地震波稱為體波,分為兩種:縱波(P波)與橫波(S波)。

縱波,是使範圍內岩石微粒的振動平行於地震波傳播方向的波。縱波反映的是地球介質的體應變,因而能在固體、液體、氣體中傳播。

GIF

P波傳播示意圖

橫波,是使範圍內的岩石微粒隨波振方向成直角振顫的波。橫波反映的是地球介質的剪切應變,因流體不承受剪切變形,所以橫波只能在固體中傳播。

GIF

S波傳播示意圖

體波傳播到地表附近,衍生出面波(L波),面波實際上是由縱波與橫波在地表相遇後互相干擾產生的混合波,使岩石粒子既上下運動又左右移動。其波長大,振幅強,是造成建築物遭受強烈破壞的主要因素。面波也有幾種類型,主要有勒夫波,雷利波。

GIF

勒夫波傳播示意圖

GIF

雷利波傳播示意圖

地震波的傳播能力與速度取決於傳播介質的性質和內在的彈性。那麼在傳播速度上,哪種波最快呢?

我們不妨先來看看下面這張圖,這張圖為2017年8月8日九寨溝7.0級地震的地震波傳播過程,紅線為縱波,青線為橫波,黃線為面波。

GIF

通過示意圖,我們不難發現縱波,橫波及面波這三者的速度關係

地震波與地球內部結構

在浩瀚的宇宙中,有一顆美麗的星球,她披著藍色的面紗,載著無數的生靈,環繞太陽不斷地轉動,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地球。

自古而今,依靠地球內外圈層的交相呼應,相互配合,人類在這顆星球上得以「庇護」,仰望天空,有大氣圈幫我們抵擋太陽輻射,為地球保溫,有水圈為我們提供生命之源,維繫生命活動;俯瞰大地,地球內部也在不斷運動,為人類源源不斷地提供了許多諸如地熱般必不可少的資源。

曾幾何時,地球內部對人類來說是一個未知的世界,一代又一代科學家們嘔心瀝血,探尋地球內部的秘密,最終為我們描繪了這樣一張地球內部結構圖——地殼,地幔,地核。

那麼問題來了,科學家們從來沒有挖過一口能直穿地心的井,那究竟是怎麼知道地球內部結構的呢?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地震波。

正如挑西瓜要通過拍一拍聽聲音來判斷西瓜的成熟度一樣,科學家們想探知地球內部,「聽」的是地震波。

地震波在地球深處傳播時,傳播速度一般隨深度增加,但又不是勻速增加,而是在某些深度突然發生變化(突然加速或減速),地震學家把突然發生變化所在的面,稱作不連續面。根據不連續面的存在,人們間接地知道地球內部的結構。

01

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

1909年,克羅埃西亞(前南斯拉夫)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在研究一次地震時發現,地震波在到達歐洲大陸地下約33千米處時,傳播速度突然加快,這說明該深處的上下物質在成分或狀態上有所不同,即不連續面。根據分析,1910年,莫霍洛維奇提出地球有內外層之分,也就是後來所稱的「莫霍洛維奇不連續面」(莫霍面)。

莫霍面處P波傳播路徑

02

古登堡不連續面

從震源發出的地震波會通過地球介質向各個方向傳播,尤其是體波可以從比較小的角距離到比較大的角距離被連續追蹤,能夠被世界各地的地震儀記錄下來。但是,經過研究發現,在大地震發生後,在103°-143°震中距範圍內接收不到P波,在103°-180°震中距範圍內缺失直達S波。於是,地震學家猜想,地球內部應該還具有分層結構。

縱波陰影區(左) 橫波陰影區(右)

1914年,德國地震學家古登堡根據地震縱波的陰影區確認了地核的存在,並測定了地幔和地核之間的不連續面,即「古登堡不連續面」(古登堡面)。

莫霍面和古登堡面變化最顯著,稱為一級不連續面,二者構成了地殼與地幔、地幔與地核的分界面。

03

對地核的深入探索

地核是地球的核心部分,位於地球的最內部,半徑約有3470 km。地核離我們最遙遠,也最神秘,但是,因為有了地震波,我們也能略窺一二。

1936年,丹麥地震學家英厄·萊曼在研究深部震源的地震圖時,注意到縱波在通過地核內部時會再次發生折射,看起來好像被一些東西彈開,於是,她進一步分析了這個現象,認為這種波動僅僅在地核存在雙層結構時才能產生,故而認為地核是由液態的外核和固態的內核所組成的。

隨著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科學家們在地核內部記錄到了由縱波衍射轉化而來的較微弱的橫波,更進一步驗證了萊曼的發現。為紀念萊曼的貢獻,人們將這一不連續面稱為「萊曼面」,依此將地核分為外核和內核。

丹麥地震學家英厄·萊曼

2005年,著名美籍華人科學家宋曉東等人通過研究穿過地核的地震波,證實內核處於超速旋轉狀態,其旋轉速度要比地球表面構造板塊的運動速度快3萬倍。

提到地震,人們最先想到的,往往是慘烈的廢墟場景,然而,誰能想到,地震產生的地震波,竟是科學家探索地下世界的唯一手段。

近百年來,通過對地震波的研究,人類對地球內部結構的探索從未停止,對其內部結構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雖然科學家們未曾深入地心,但是地下的神秘面紗,也正隨著對地震波的研究,不斷被揭開……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地震台網 的精彩文章:

謠言,我們不約!

TAG:中國地震台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