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人生非關競賽,只是敘述故事

人生非關競賽,只是敘述故事

GIF

除了你自己以外,哪個敢說拋棄和碾壓你?

01

什麼是「現實」?

沒有絕對的「現實世界」,現實如何,取決於你是誰、你怎樣看待自己。

現代及之前的觀點與後現代的最大區別在於兩者對「現實」(Reality)的看法不同。前者崇尚客觀的事實真相,因為「客觀事實」能夠加以觀察、進行系統化的研究與探討。現代及以前,人們認為真相就是真相,不會因為觀察的人或是觀察的方法不同而有所不同;而後現代則更願意觀察與理解個人主觀的事實真相,也就是說事實真相會隨著人們的觀察歷程的不同而改變,「事實真相」並不具有客觀性,而是取決於個人敘述的建構,並且受到人們所處的社會環境的影響。

因此,後現代認為,個人所謂的現實(Reality)是一種與社會協商(Socially Negotiated)的結果。即現實是被發明的、被人們賦予意義的,每個人所知覺到的現實將不盡相同,也沒有所謂絕對的、固定不變的、客觀的現實;人們思考、知覺、想像以及進行道德抉擇等等,也常常是依據其個人知覺到的現實;人的獨特,也常常體現在個體的內在感受與體驗里。

你未見此花,此花與你同歸於寂;你來見此花,此花才與你一同明白起來。心外無事,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每個人的「現實」,就藏在他自身獨特的體驗里。

02

人類特有的看待現實的方式

——敘述故事

敘事可以被理解為人類特有的看待現實世界的方式,它使現實世界變得有序和可以理解;它讓人們的生活跨越時間、變得開闊,使人由混沌的、零散的原生態經驗世界進入了有完整感的故事世界。

敘事可以有偏外在與偏內在的區別。外在敘事側重於人的行為事件的講述,側重於事件本身的發生過程。偏內在的故事側重於內在經驗的連貫性與完整性,包括內心對各種事件的組織與整理等。

憑藉著各種各樣的語言、圖像、姿勢等形式,人們的故事無所不在:神話、傳說、寓言、故事、小說、史詩、歷史記錄、戲劇、繪畫、電影、照片、彩色玻璃窗、報紙以及談話中,都有敘事的參與。人們可以在故事中做夢、在故事中幻想,通過故事去信仰、質疑、計劃、交談、調整、記憶、期待、學習、希望、絕望、建構、批判、恨以及愛。

在故事中,藏著人類追求人生真實的興味。人們通過主觀建構一個個故事,與人生世相的真實之間,開展著深層次地溝通與交流。不同的講述者,有著迥異的真實觀、特有的講述技巧與通向其所在的真實的途徑,因此,他們用不同的故事與其他人的思想、智慧與洞察力喊話,試圖與人們的心靈直接交流。

因此,聽一個人如何敘述他的故事,比其身處的現實更能揭示他的本質。

03

通過故事

人們理解自我與世界

就像某篇熱文的標題,因現實中「有同齡人套現15億」,就得出「你被時代拋下了」的結論,也不過是作者基於自身的生活經驗,觀察現象、思考時代,然後對「失敗者」的狀態和「下場」,進行了虛構與想像,而非「現實」——在摩拜創始人的故事裡的現實,也許這件事僅僅關乎更艱難但有趣的創新或同儕競爭,與「拋下大多數人」完全無關,甚至也沒有「15億」;而在你故事裡的現實,和以上兩者有關,卻一定也會有你自己的建構:它激發了你底層需要,關乎生存的恐慌了嗎?還是因為你也在渴望那樣的自我實現呢?

無論是時代在拋下你,還是成功的定義絕不只是套現幾億十幾億,都不是「現實」,它們是人們知覺到的主觀世界,以及在此基礎上建構起來的故事。

人類的原生態經驗通常充滿了物慾性、偶然性、混雜性、隨意性,這種原生態經驗常常缺乏方向感與意義感,甚至完全是標準化的、模式化的,如一些「成功經驗」與每個人的真實人生之間的距離:

「考不上好大學你這輩子就完了」

「人到了一定年齡必須結婚」

「不努力的話會被同齡人拋棄」

「只打一份工,會被時代不打招呼的拋棄」

……

但事實上,即使是被這些原生態經驗(太粗糙混亂,遠遠沒到「價值觀」的層次)攜裹的每一名個體,也均有不同的敘事方式來影響、解構這些「原生態經驗」,用自己的期待、想像、參與和創造,敘述屬於自己的、不可能符合每一條「原生態經驗」的人生故事。

人類一直以多種多樣的方式對自身的生活經驗進行虛構、想像、觀察與思考,對自己的探索也以千百種方式在進行。人類通過理性的力量來組織、梳理與加工,通過感性的力量來想像、虛構和表達。因此,故事具有了連貫而完整的面目,來展現關於人、關於人的生活、人的文化與人的內在意識。

在故事中,不僅僅包含現實,也包含了關於人類對自身生命經驗的真實。

04

我們是聽眾

也是故事的敘述者

我們樂於看到各類故事的發生,在網路上,每天都會有各種戲劇化的故事通過各種媒介向我們轟炸。

然而自己的人生,卻無法被其他人的故事所定義。「完美答案」並非客觀世界已擬定的模板,因此,和其他人索要小抄,把自己活成個袖手旁觀的樣子多不值?

別到頭來,如數家珍地說起別人的成個和失敗,自己卻沒有任何可說的故事。

外在的故事存在於我們的日常質樸的人際關係里;存在於我們與好友在一起時偶爾胡謅的笑話里,也存在於我們面對新生命的到來與迎接死亡的種種安排里。其中有些稍稍離奇曲折,刺激著我們的感官與情緒,有些則平淡沉悶。

也有一些故事和我們內心的戲劇性相關,它們存在於我們腦海里常常泛起的自由聯想里,存在於關於幸福和不幸的幻想里;存在於我們夜晚所做的或美好、或可怕、或情節凌亂的夢境里。

是否能拿到同儕競爭的排行「名次」,不僅關乎努力,也關乎稟賦、人際關係、做事風格、格局、眼光、甚至運氣。而心理學家們公認的人類幸福感來源:良好的人際關係,尤其是親子、夫妻、親密朋友等關鍵人際關係的融洽,也僅僅為「統計學顯著」,具體到每一個個體,有人心不在焉,有人自得其樂,多少個人就有多少種對幸福的感知。

而危機或壓力,也並非客觀的情況,而是當事人在其主觀世界中知覺自己被挑戰到能力的極限,以致價值、目標、安全感皆被撼動,不再信任自己的能力,或無法再以舊有模式來掌控自己的生活。原有的社會建構被摧毀、認知結構被擊碎,但也正是發揮新優勢或強化既有力量推進的機會,也是建構新的意義、新的真實與新的敘述的良好契機。

應該怎樣生活。只有自己才能把疑問句活成肯定句。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己秋韻 的精彩文章:

準備好做你自己的Player One了嗎?——《頭號玩家》中的心理學彩蛋

TAG:知己秋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