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他是「中國阿甘」,靠「笨」治國平天下

他是「中國阿甘」,靠「笨」治國平天下

本文字數

4760字 | 閱讀時間12分鐘

笨是一種人品,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

01

據說蔣介石案頭常擺著兩本書。一本是《聖經》,為了取悅他信教的夫人宋美齡,另一本是《曾文正公全集》。蔣介石說:「平生只服膺曾文正公。」

曾國藩的謚號,便是文正。

毛主席稱這位湖南老鄉為「辦事而兼傳教之人」,又說:「吾於近人,獨服曾文正。」

02

然而,曾國藩實際上資質平平。

坊間流傳一則類似段子的故事:曾國藩小時候深夜背書,碰巧有小偷入戶。小偷伏在房樑上,想等曾國藩背好熄燈後再行竊。結果,曾國藩背啊背,小偷聽著聽著都能背了,曾國藩還背不出來。可見,曾國藩不僅不是那種過目成誦的天才,還可能比普通人愚鈍。

這一點,從同時代人的口中亦可得到佐證。

老師穆彰阿說他「天賦卻只有中人之資」。同事左宗棠自號「今亮」,即當世諸葛亮,卻奉送他「豬子」稱號,罵他豬頭。(曾左是政敵,左宗棠這麼稱呼對方,有抹黑之嫌,但也側面反映曾國藩不太聰明。)學生李鴻章評價他「儒緩」,反應慢半拍。連曾國藩自己也承認「吾平生短於才」,「秉質愚柔」。

從左至右: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

那麼,笨人曾國藩是如何逆襲的呢?

03

曾國藩打小就有早起習慣。

為了按時早起,他發明了一種能嚇出病來的方法:在卧室擺一銅盆,上方用繩子栓一秤砣,再燃一根香。香繫繩上,香盡繩斷,秤砣砸盆發出Duang的一聲,小曾就醒了。

不過話說回來,小曾還會自製鬧鐘,似乎也沒那麼笨!

04

從小偷那則故事能看出,曾國藩讀書,有種死磕精神,不背出來不睡覺。早起+苦讀,曾國藩這麼拼,圖啥?當然是為了求取功名。

在清代,滿人可以通過世襲蔭職。漢人要想當官,唯有科舉一條路。

想取得科考正式資格,先要參加童試。童試,不是兒童參加的學齡前入學考試,而是科考中最低檔的考試。參加童試者,不乏白髮蒼蒼的老頭。比如《儒林外史》中的周進,窮經皓首,六十多歲了,依然是個老童生。再比如,與曾國藩生活在同一時代的某位廣東書生,也卡在了童試這關。考了N回過不去,一氣之下造反了。這位書生,叫洪秀全。

曾國藩的早年科考經歷,也是一個大寫的慘,光童試就考了7次。

25歲那年,再度落榜。他索性蹲小屋裡啃《二十三史》,一啃就是一年。這麼淡定,完全不像個高四生啊!

啃完《二十三史》,他再去考,一舉中第,終於從童生升級為秀才。次年,又中舉人。又四年,高中進士。因為讀書肯下笨功夫,夯實了基礎,曾國藩才在之後的考試中順風順水。

「讀書立志,須以困勉之功」,拙看似慢,實則最快。

05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曾國藩中進士後,入翰林院。當朝的是道光皇帝,就是經歷鴉片戰爭、開簽訂屈辱條約之例的那位。道光執政期間,朝堂死氣沉沉、萬馬齊喑,很多官員「一杯茶、一支鴉片、一張邸報看半天」。

18世紀的中國鴉片吸食者

唯有曾國藩做事肯下笨功夫、不偷工減料,加之他把《二十三史》圈點過一遍。要知道,歷史中蘊含大智慧,其中就包括官場為人處世方面的。曾國藩既會做事,又會做人,仕途自然很順,十年七遷,從小翰林做到了二品大員。

06

公元1850年,道光駕崩。血氣方剛的咸豐登基,下詔「求言」,一時「天下稱快」。

曾國藩激動地上了一道《應詔陳言疏》,diss當時「以畏慈為慎,以柔靡為恭」的官場作風。咸豐讀畢,點贊。同事讀畢,很不爽:滿朝皆濁你獨清,眾臣皆醉你獨醒!呵呵!

曾國藩這個耿直boy,似乎不太注意同事臉色。沒過多久,又上了一道《敬呈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這回竟懟起了皇帝:小事精明,大事糊塗;徒尚文飾,不求實際;剛愎自用,飾非拒諫。

咸豐皇帝

被罵昏君,咸豐豈能容忍?倘若不是有人求情說「主聖臣直」,甭說丟烏紗帽,就是丟腦袋也正常。

此後,曾國藩領悟到「勸人不可指其過,須先美其長」。批評人須先恭維對方,待營造和諧氣氛後,再提出批評,更易被接受。

07

曾國藩終究已經得罪了皇帝和整個官場。在京城,他處處遭人冷眼。

咸豐二年(1851年),忽聞母親去世的噩耗,他立即回家服喪,也好擺脫這厭惡的官場。

也是在這一年,洪秀全建太平天國,自稱天王。清政府再不敢把它等同以往小打小鬧的起義,畢竟連國號都有了。然而,正規軍八旗、綠營久疏戰陣,壓根不是太平軍對手。所以,咸豐皇帝只好寄希望於地方武裝力量。

曾國藩遂迎來了命運轉機,他墨絰從戎,創建湘軍。當時,類似湘軍這樣的地方團練,全國有幾十支。但絕大多數為太平軍所滅,何以唯獨湘軍存活了下來?並笑到了最後?

08

因為曾國藩治軍有四要素。

1. 以儒家忠義理念為核心。

他招的將官,大多是書生。書生雖然文弱,但打小讀四書五經,滿腦殼忠君報國理念,再把這種理念傳達給士兵。所以,蔣百里稱湘軍為中國史上「第一支有主義的軍隊」。

2. 不打無準備之戰。

各地團練,往往急功近利或奈不住咸豐皇帝三番五次催促,草草出戰,結果被太平軍吊打。

這些壓力,曾國藩同樣承受著。但他有自己的主心骨,不為外界干擾所左右,按自己的意志去執行。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 「當時不雜」。

當外界輿論懟他畏戰,懟他保存實力時,他繼續心平氣和地搞訓練。當咸豐皇帝催促時,他敢回復,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他要等湘軍訓練得差不多了才出戰。

湘軍火槍隊

3. 戰時,湘軍貫徹「結硬寨,打呆仗」六字方針。

湘軍每到一處,必深挖壕溝、高築防馬欄,步步為營。這讓擅長奔襲、打流動戰的太平軍束手無策。

4. 倘若打不贏,曾國藩也能做到「過往不戀」

湘軍與太平軍交戰中,吃敗仗是常事,靖港兵敗、湖口鎩羽、祁門被困……曾國藩「打落牙齒和血吞」(沒錯,這句也是他發明的),習慣了在挫折中成長,屢敗屢戰,愈挫愈勇,終成一代軍事戰略家。

長篇歷史小說《曾國藩》的作者唐浩明如是點評:他的本色是一位詞臣、一介文人,成為軍事家、戰略家則是被逼出來的。曾國藩自己也說:天下事無所為而成者極少……有所激有所逼而成者居其半。

曾國藩能笑到最後,跟他逆商高分不開。

KO不了你的,只會讓你更OK。

09

得益於上述4點,湘軍取得了湘潭大捷。這是自太平天國運動興起以來,清軍唯一的一次大勝。

太平軍打不下湖南,轉而打江西。曾國藩受命支援江西,此次出省作戰,湘軍需「就地籌餉」。

不料,江西巡撫處處同他對著干,籌餉比實現掙1個億的小目標還難。這段日子,曾國藩過得很心塞,用他自己的話講,就是「積淚漲江」。

忽聞父親去世,曾國藩把湘軍拋在江西,徑自回湖南老家服丁憂。兵不可一日無將,咸豐催他立刻回營。

曾國藩藉機訴苦,他認為,江西巡撫不聽話,原因在於自己職權不夠大,希望咸豐予他督撫之權,不然就「在籍終制」。

曾國藩故居

要知道,帝王最忌臣子不聽話。曾國藩倒好,臨時撂挑子不說,還討價還價。適逢太平天國鬧內訌,怕是要倒閉了。咸豐微微一笑:隨你!

10

曾國藩被閑置在家,眼瞅著昔日下屬一個個因為軍功陞官,怎一個愁字了得!

鬱悶中,他讀起了老莊。讀到「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讀到「江海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他頓悟。

老子騎牛

以前自己在官場處處碰壁,不光是因為皇帝小心眼、同僚多私慾,也因為自己言行太直、一味用強。

他懟官場、懟皇帝,出發點是好,但方式不對。還有那些他以往看不慣的潛規則,在官場流傳了上千年,早已潛移默化為體制的一部分。個體改變不了體制,要麼辭官,跳出體制;要麼努力適應體制,曾國藩選擇了後一條路。

11

命運女神再次垂青了曾國藩。

天平天國非但沒有倒閉,還連破清軍江南、江北大營。看來大清離不開曾國藩,咸豐不得不再度起用他。這次,曾國藩沒再提任何條件,立刻答應了。

這次復出,他行事作風和以往判若兩人。

他對誰都和和氣氣,連一個七品知縣,他這個二品大員都要親自登門拜訪。他這樣做以後,籌餉、用人也比以前方便多了。他在家書中寫道:吾往年在外,與官場中落落不合,幾至到處荊榛。此次改弦易轍,稍覺相安。

此外,他治軍注重人性化管理了。

有一回,霆字營主帥鮑超,打著給他祝壽之名,送來16大包生辰綱。所謂生辰綱,其實就是鮑超搶來的戰利品。曾國藩打開一瞅,裡頭儘是珍寶。但他只挑了一頂繡花小帽,餘下全部奉還。他也沒責怪鮑超貪污,只是禮送出營。像鮑超這樣腦袋天天別褲腰帶上的猛人,搞點錢樂樂減壓,很正常。

作家當年明月分析過,戚家軍為啥戰鬥力爆表?不就因為給戚繼光打工,薪水高,從不拖欠,也不打白條。戚繼光能給部下發高薪,是因為他後台硬。(前有胡宗憲,後有張居正)

曾國藩後台更硬,是咸豐皇帝。只不過國庫早在內外交困中被掏空,哪有餘錢發高工資?只能自個想辦法創收。怎麼創收?多打勝仗!多搞點戰利品!

曾國藩不光容忍部下有灰色收入,還主動為部下爭取好處。

以前,打個勝仗,他「僅保三百人」,受獎人數僅佔全軍的3%,導致人才紛紛跳槽到其他保舉很兇的統帥那兒。復出後,他不再慎於保舉,天下英才盡歸其麾下。

或許你覺得曾國藩墮落了,其實他很儉樸,「夜飯不葷」。官拜兩江總督這樣的肥缺,其鞋襪仍由家人縫製。及至身後,僅餘2萬兩存銀。或許你對這一數目無感,對比同時代的李鴻章吧,老李死後,家產餘4000萬兩。

12

總之,曾國藩復出後,行事「柔」多了,所以籌餉、用人也方便多了。有了錢和人才,湘軍順利打下了安慶。打安慶,他老弟曾國荃立有頭功。但曾國藩卻把本該屬於他兄弟倆的戰功,讓給了胡林翼、多隆阿。

利可共而不可獨,讓功之舉,看似笨,實則大智若愚。既為曾國藩贏得了部下擁戴,又打消了朝廷對他居功自傲的猜忌。

曾國荃湘軍克複金陵圖

13

徹底剿滅太平天國後,曾國藩又主動裁減湘軍,把老弟曾國荃打發回家。

激流勇退,曾國藩得以善終,家族得以長盛不衰。相比之下,前朝張居正不知進退,導致死後抄家。

14

老弟曾國荃被打發回家後,成天遊手好閒。曾國藩勸他「活到老,學到老」。曾國荃推說自己40歲了,讀書沒啥卵用。

55歲高齡的曾國藩就寫信過去,信中說自己43歲臨危受命,統率湘軍,不少事,比如兵法等,從那時才開始學。隨信附上對聯「千秋邈矣獨留我,百戰歸來再讀書」,與老弟共勉。

曾府三傑。從左至右:曾國荃、曾國藩、曾紀澤

15

儒家給予一個人的最高評價是:立德、立功、立言。做到這三點,便是完人。歷史上,三立完人,只有兩個半。一個是孔子,另一個是王陽明,曾國藩算半個。

立德,曾國藩勤儉律己。

立功,曾國藩創建湘軍,剿太平軍、捻軍,為藥丸大清續命半個世紀。

立言,曾國藩有皇皇巨著《家書》。

然而,曾國藩留給後世的最大意義,並不在於他取得的成就多麼偉大。而在於他親身證明了,一個普通人,甚或是笨人,只要有堅韌不拔之志,肯下笨功夫,就一定能成為能人。

如果在為人處世方面,能「柔」、「誠」並濟,甚至可能成為完人。

▲ 參考書目|張宏傑 《曾國藩的正面和側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人物誌 的精彩文章:

豆瓣9.0,內地票房破5億,他才是背後真正的「頭號玩家」

TAG:十點人物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