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再不讓我們的孩子學會閱讀,就來不及了

再不讓我們的孩子學會閱讀,就來不及了

書與遙控器

導語:有那麼多我不喜歡的東西在爭奪我們孩子的眼球,這是一場戰爭。如果不去做點什麼,放任斷裂發生,我們就會一路敗退,到那時,你再追著玩「年輕人都在玩的遊戲」也沒有用,你能收穫的永遠只有不耐煩的白眼,或是溫和但敷衍的嗯嗯嗯。

作者:楊早,知名文史學者,作品有《野史記》《說史記》《民國了》等。

(一)

我勉強算個讀書人,又擔任閱讀鄰居讀書會的領讀者多年。因此會時常收到大家的恭維:你家公子將來讀書肯定沒問題!

每次我都在心裡嘀咕:未必呀未必。

小兒已經快八歲了,還是不能算真正學會了閱讀。要說認得的字,跟同齡人也差不多。只是他沒有閱讀的衝動,很少自動自發地去找一本書看。唯一例外的是樂高的說明手冊,那上面也沒有多少字好嗎。

要說他對書中內容不感興趣,那倒也不是,但是他更願意你講給他聽。

如果丟他在那兒不去管他,他玩了一會兒樂高之後,就會抬頭問:我可不可以看一會兒電視?

我知道不該用上一代的生活經驗去比照下一代,但會忍不住想起我八歲的時候。那時家裡已經有一台九寸的日電版黑白電視,其實也很想看,跟大人各種討價還價。不過那時候也該讀完《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李自成》了,懵懵懂懂地有了一點認知,電視里的,與書里的世界,是不一樣的。

怎麼個不一樣法?少年的我說不清楚。在沉溺於電視之前,我已經被逼上了讀書之路。因為那時的娛樂貧乏,眼前的生活庸常,大人每天上班基本只管吃穿,旅遊這個詞好像都還沒有出現,要想看見異樣的風光,只有閱讀一途。

當然會留意電影院的換片,會在家家必訂的《四川廣播電視報》上,將感興趣的電視節目、電台節目,都用紅圓珠筆圈上圈。但是這些娛樂目標能否實現,要看課餘時間、零用錢和大人的心情。只有閱讀,相對是自由的,我家的書架不設防,只是不准許把書帶到幾百米外的公共廁所去。那裡光線很暗,而且氣味難聞。萬不得已,會把書從二樓窗戶先扔出去,然後兩手空空地從祖母眼皮下走過。出門再飛奔去撿書。那時閑人少,書都還在。

三十多年過去。當我嘗試用一個八歲孩子的眼光打量現在的閱讀環境,感覺真是複雜難言。一方面我承認圖像與視頻的吸引力無可匹敵,另一方面又有一種困在精神高墻里的感覺。我總是在採訪的鏡頭前面講,閱讀給了我們更多的生活,可以說一書一世界。而那些世界,正在被大量的精神快餐堆成的高墻,隔絕在孩子的目光之外。

或許這有點兒像很多人喜歡帶孩子訪問故鄉的村莊,希望他們不要只會用電腦吃雞,看到現實中的雞卻退避三舍。不,這不只是情懷,這是一種現實需求,如果兩代人的精神生活互不涉足,你又怎能指望兩代之間可以有效的溝通?

有那麼多我不喜歡的東西在爭奪我們孩子的眼球,這是一場戰爭。如果不去做點什麼,放任斷裂發生,我們就會一路敗退,到那時,你再追著玩「年輕人都在玩的遊戲」也沒有用,你能收穫的永遠只有不耐煩的白眼,或是溫和但敷衍的嗯嗯嗯。

(二)

很多父母憑藉上一代的經驗,寬慰自己說:沒事,等孩子長大就好了。

怎麼會「好了」?長大了,他們就會去讀你想讓他去讀的書?開什麼玩笑?

我們要認清現實:書籍閱讀一直在萎縮當中。這一點無須引用任何數據,人人都能感受。而「閱讀書籍」的選擇面又越來越寬,中國大陸每年出版的書已經超過了40萬種。在每一次讀書會的薦書環節,我都能強烈感受到,參與者閱讀書籍的重合率極低,每一次有人說「這本書大家可能都看過」,不被打臉的機會很少。

分配給書的時間越來越少,可供選擇的書越來越多——你不要以為這只是你們這些成人的問題,事實上,孩子會遭遇的困惑,還要放大很多倍。他們的精神世界更不穩定,更容易被切割塑形。

當我說到閱讀的時候,一般都是特指深度閱讀。在這個前提下,不要把閱讀與電影、電視或音頻放在一起比較。後面那些都是順應天性的行為,人性趨易避難嘛,想聽就聽想看就看,不想聽不想看,放開就是。而深度閱讀是反天性的行為,它是一項技能,需要習得,而且保持。

知識付費正是熱潮。這種「知識交付」跟深度閱讀的邏輯是不一樣的。使用音頻或視頻傳播知識,邏輯上跟電視劇和遊戲是一致的,它必須對抗用戶巨大的惰性,所以需要一開始就抓住用戶,然後不斷地刺激他們,讓他們不會選擇離開。這種邏輯的特徵是「快」,追求即時消費,短期內消除用戶的焦慮。有交付就有接收,用戶是被操控的對象。

而深度閱讀的邏輯不同,它更像一場燒腦電影或是一門正式課程。它會劃定一個相對封閉的時間與空間,作者在其中盡展所長。它可以容許開頭平平無奇,而結尾發人深省,它也容許儘可能的複雜,甚至追求比生活更複雜的進程。這種邏輯的特徵是「慢」,有時基於閱讀的感悟會發生在千里之外,十年之後。

綠茶手繪閱讀鄰居

如果生活中的時間是一條中軸,「接收」與「閱讀」是在中軸的兩端。「接收」消減我們的時間,而「閱讀」增長我們的生命。因此通常我們說「殺時間」(kill time),就是將自己置於一種被動接收的狀態。

我並不想否定「接收」的正面意義。正如一位朋友說的:「自從有了智能手機,會議變得容易忍受得多了!」有了無時無刻的便捷接收,所有冗長的等待就變成更容易忍受。

據說愛因斯坦曾用這個比方來解釋相對論:跟年輕姑娘坐一塊兒,時間過得快;跟老頭兒坐一塊兒,時間過得慢。

那麼請回答下面這個問題:如果你有一筆錢,你是願意付給一位女明星,讓她陪你吃一頓飯,還是願意買一頓跟巴菲特或比爾·蓋茨這種老頭兒的飯局?

食色性也,跟女明星吃飯,正常人不用學習也能得到享受;跟老頭兒們吃飯,能得到什麼,就看自己的道行了。所以深度閱讀是一項反天性的技能,需要學習。

我們不是總喜歡談競爭從幼兒園開始嗎?能否學會閱讀,就是一場競爭。我見過很多成年人,他們有生存技能,衣食無憂,但是他們還在為如何掌握深度閱讀的技能而苦惱。當然,不苦惱的人更多,除非他們「去過,見過,得過」,我也沒辦法灌輸給他們什麼是「思維的樂趣」。很多人喜歡說「貧窮限制了我的想像力」,其實,學不會深度閱讀,想像力被限制得更厲害,只是你不知道。

(三)

我估計,剛看到這篇的標題,不少人會認為我也在販賣焦慮。錯了。如果我要販賣焦慮,就不該是這樣的寫法。

我應該寫我的一個朋友,他家孩子怎麼因為沒有學會閱讀,在美國留學面試時失敗,或者閱讀鄰居的讀友,因為學會了深度閱讀,從世界500強辭職,創辦了馬甸地區前十名獨角獸公司的故事。

想在一篇公號文章里說清楚深度閱讀,本身就是一個悖論。不過,你能看到這裡,說明你不是一個淺薄的標題炮灰。咱們可以來討論一些真的焦慮了。

我認為閱讀是一個身體力行的事,而且不能是數量的比拼,像微信競走攢步數那樣。深度閱讀,要像《儒林外史》說寫八股似的「一鞭一條痕,一摑一掌血」。

深度閱讀的效果,要達到《狂人日記》里主角那樣:

「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葉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幾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煌煌中華三千年史,能讀成「沒有年代」,能從「仁義道德」的字縫裡讀出「吃人」,這就成了。拿這個能力,去解讀熱門現象,去思考人生問題,基本上可以做到「不惑」。

如果只是「接收」而不是「閱讀」,你能學會的,只能是「明辨是非」。王小波說過,明辨是非是世界上最容易的事。孩子從小就喜歡問「好人還是壞人」,大人告訴他,他就只負責愛好人恨壞人。一個人擺脫童稚狀態,就是要學會理解複雜,洞悉套路。

說白了,學會深度閱讀,就能獲得思想的自由。只是接收的話,也能滿足求知慾,但想像力是沒有的,你讀了一本又一本書,聽了一堂又一堂課,爽了一次又一次,但是你不知道怎麼去尋找只屬於你的一方天地。

《三體》里那個隱喻用到這裡也合適:二向箔造成的降維打擊,就是要求銀河系被迫接收一種平面狀態。銀河系在平面狀態是僵死的,不能流動的,唯一的救贖之途是建造並進入自己的小宇宙,在裡面等待未來。

降維攻擊

(四)

近些年,中國引進了大量的繪本童書。曾幾何時,我們也很高興,給小兒買了一架又一架的繪本。但是我現在覺得,那些西方的繪本,漂亮,有趣,可愛,但是不是適合中國兒童?適合多大的中國兒童?可能需要重新考量。

人類最早是通過圖畫狀物、記事與傳遞信息的。如果圖畫夠用,人類發明文字幹什麼?當然是有圖畫無法涵括的複雜內容,需要有另一種介質來承載。

象形文字是有限的語言

繪本當然是好看的,但無節制的繪本閱讀,再配上無所不在的影像,會不會讓一個兒童形成路徑依賴?當孩子看漫畫中國史哈哈大笑,我們欣慰地覺得:孩子終於對歷史感興趣了!可是,放下漫畫,他只記得那些圖像里的碎片:墨鏡,天團,吃瓜群眾。跟歷史一點關係都沒有。但他會把漫畫中國史當成標準,下一次給他看歷史書,只要沒有漫畫好看,他多半就沒興趣了

我們把「引起孩子的興趣」奉為圭臬,但興趣之後怎麼辦?是不是就一直在淺層興趣里打轉,在普及本提供的自足世界裡快活一世?你覺得不至於嗎?我倒覺得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了。

影像有天生的優勢,就是直觀,易解;但影像有天生的弊端,它承載的信息量相對有限。以前剛有電腦的時候,我還傻傻地想:我寫一輩子,也寫不滿一張4M的3.5寸軟盤,不是嗎?可是現在64G的U盤,幾部藍光就填滿了。一個人一生的思考與寫作,還比不上一部藍光電影嗎?這是不一樣的介質帶來的問題。

本來這兩種介質可以並行不悖,人類不會因為有了文字就取消圖畫。然而現在是原始社會之後,又一個讀圖時代。強勢的圖像,還有聲音,是貪心的礦主,他們挖完了自己的富礦,就把手伸進了文字的領地。不過,他們的開採方式,仍然像在自己的領地一樣,是掠奪式的淺層開發,只要最淺的最容易挖的那一層礦物,然後就宣布這些礦廢了,人類的精神財富,已經盡在圖像與聲音之中。

我在用蹩腳的比喻說一個殘酷的現實。一旦你習慣了挖淺礦,你根本沒有能力再往深里挖。那你怎麼去跟那些會深挖礦藏的同齡人並肩而立?前些日子,我在一位以色列人的講演稿里看到一句話:科技承諾了平等,但科技只向少數精英承諾創新。所以,科技承諾的平等,只是虛幻的平等,是將大多數人拉低到同一水平的平等。

還記得我前面說的,我小時候,如果不能翻越閱讀的山丘,就看不到別樣的風光嗎?那時的精神生活,就是這樣真實而殘酷。現在呢,依然殘酷,但是會給你一個楚門的世界,讓你在「新天地」與「高科技」的布景下一路平趟,當一塊快樂的金字塔基。

(五)

前幾年不少媒體在報道與提倡「慢生活」。看了一些報道的描述,總覺得點不對,好像慢生活就是靠近自然,無所事事,整個生活都停擺在前現代。恕我直言,這跟孔子說的「匹夫匹婦自經於溝瀆而莫之知也」有啥區別?我理解的慢生活,身體慢下來,腦子要更活,才能抵抗別人設置的生活節奏。

還有一碗雞湯,說有人就是想當坐在路邊鼓掌的人。坐在路邊沒關係,為啥你老要給別人鼓掌?給別人鼓掌,說明你還是認同別人的價值觀,只是你做不到,無可奈何。等到你給鼓掌那個人走遠了,你又自哀自憐《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同時等公號更新下一篇《你的下一代已經拋棄你》。

讀書的高度

重點不是「孩子,你可以不成功」,而是孩子,你要學會在自己的宇宙里當一個無止境的探索者。這樣你才不會需要靠雞湯或毒雞湯吊命,不會把抓住並守住另一個人當成畢生的職志,不會把未實現的夢想寄托在你的孩子身上,不會耗費寶貴的健康時光,站在相親角無望地企盼,讓別人對你的寶貝兒女評頭論足,稱斤掂兩。

我不能擔保學會了深度閱讀,這一切都能全部實現。我寫過一篇讀書之路 豐富痛苦》,豐富是可以保障的,痛苦與否,唯人自召。但是你要相信,人類發展至今,絕大多數人生問題已經被反覆思考過,討論過了。為什麼你會覺得那麼多先哲的智慧,還比不上一個靠你供養的野生教主?「不要相信什麼烏煙瘴氣鳥導師」,這句話,魯迅真的說過。

(六)

按照販賣焦慮的套路,到此應該是教大家怎樣學會深度閱讀了。

可惜,我也不知道。

1979年,汪曾祺賦閑在家。此時兒子汪朗剛考上人民大學,女兒汪明病退回家。汪曾祺的太太施松卿大概是覺得兒女的底子不夠,老汪閑著也是閑著,不如給孩子們講講古文吧?結果老汪三番五次推託,直到太太發了火,罵他對兒女不負責任,老汪才應承下來。

結果,「他拿起《古文觀止》翻了一溜兒夠,最後選中一篇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邊念邊講。二百多字的短文,爸爸只講了一半便宣布休息,此後再沒有下文。這是他第一次也是最後一次給我們上古文課。」(《老頭兒汪曾祺》汪朗文)

汪曾祺這樣講古文,有所本。他在西南聯大讀書的時候,劉文典講了一學期《文選》,只講了半篇木玄虛的《海賦》。

為什麼挑《五柳先生傳》?汪朗先是覺得這篇短而易懂,「便於糊弄我們」,後來又覺得其中有深意,父親是以五柳先生自況,「他身上或多或少也有五柳先生的影子」。

要我說,汪曾祺是在教兒女讀書的要義。他在另一篇文章里說過,不能按照文學史循序漸進地讀書(《談風格》)。《五柳先生傳》里的金句是「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什麼是精神的慢生活?這就是啦。非功利的深度閱讀,讀至快意處會心一笑,是很高的境界。這樣的人若是常懷焦慮,不用你說,他自個兒都會覺得自己傻。

汪曾祺上大學時,跟著沈從文學寫作——其實閱讀與寫作是一樣的,沒有通透的思考,都是無根之木。但是光有思考也不行。沈從文自己也說,他在大學裡講寫作,「當然是騙人的」。寫作沒法講,只能帶著學生寫。你先寫,寫完我再給你講,講不清楚,乾脆我寫一篇給你看。沈從文就是這樣教寫作的。這種教法,成本很高,成才率不高,因為能堅持下來的就不多——沈從文認為,要寫夠十本書,才能有基本的自信。但是如果能成才,就是了不起的大才。堅持下來,即使成不了才,也不會那麼喜歡用雙引號。

深度閱讀其實也一樣。多讀,特別對味的反覆讀,和朋友一起討論,討論後再讀,直到把書讀成自己的。你能想像拿這陣仗來對付一篇公號文章嗎?現在幾乎沒人有這樣的閑暇反覆讀什麼東西,都是打卡式的快讀,然後轉給別人打卡。被打卡打得多的,哪怕都是讀個標題,也是好文章。

閱讀鄰居場景

父母始終替代不了孩子,但先讓自己學會閱讀,製造一個好的閱讀環境,總比二十年後去泡相親角強太多。昨天小兒表示對《魯濱孫漂流記》有興趣,家裡還真沒有,馬上下了一單。今天送到一看,雖然是大社,卻是刪節的普及本。二話不說,扔掉再買一本。看過太多同齡人大談《西遊記》《紅樓夢》,其實只看過電視劇和小人書,這個沒法忍。

下面這句話魯迅也真的說過,迅哥這人始終清醒,聽他的沒錯:「孩子長大,倘無才能,可尋點小事情過活,萬不可去做空頭文學家或美術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騰訊大家 的精彩文章:

寒號鳥到底是鳥還是蟲
人才爭奪戰能否改變中國城市等級格局

TAG:騰訊大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