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孔子去旅行之106:學堂崗上孔子講學
杏壇小學
8月24日一早,我們在長垣縣城路邊簡單吃了點飯,就驅車前往城北5公里遠的滿村鄉學堂崗村,那裡有紀念孔子在此講學的學堂崗聖廟。
學堂崗聖廟在村東杏壇小學院里。接近9點半,我們到達學堂崗村杏壇小學門前。因是假期,沒有學生上課,大門鎖著。有一個人騎摩託過來,我問到哪能找到鑰匙,他說我去給你找,掉轉車頭走了。我利用等鑰匙的時間,觀察一下小學門前的情況。學校大門為雙檐仿古建築,上層寫「學堂崗」3字,下檐寫「蒲東杏壇小學」。門的右側有縣級文物保護碑一通,上書「學堂崗聖廟」,為長垣縣人民政府1978年9月25日立。碑的後面是關於學堂崗聖廟的簡介。圍牆上寫著「杏壇吐新綠桃李滿天下」和「千年古校育新人」兩條標語。學校的西側是一座幼兒園,門上懸掛著「杏壇中心幼兒園開始招生啦」的標語。學校的對面還有一座不大的觀音堂。
我正在門前閑逛著,一個騎摩托的老人停在學校門前打開大門,滿臉笑容地讓我們進去。一進校門,就可看到兩側各有兩溜平房,前趟房東為辦公區,其他三趟房均為學生教室。從教室中間一直走到後面就是聖廟,首先進入眼帘的是一組人物雕塑,正面坐著的是孔子,前面分別為他的4位弟子子路、曾晳、冉有和公西華。從立於右側的《崔公勤然功德碑記》得知,這一組塑像,是由崔先生捐款所建。
孔子講學像
人物群雕後面是6角6柱杏壇碑亭,為全青石雕制而成,柱子上有深浮雕滾龍,造型古樸,堅固美觀。內有碑一通,上有楷書「杏壇」2字。關於杏壇碑,原有篆書、楷書兩通。旁有《重修學堂崗楷書杏壇碑亭記》碑,記述了杏壇碑及杏壇亭的來歷:「據碑載:『然斯崗之舊,前有正殿,後有講堂,堂之陽有杏壇。』即現存杏壇亭是也。」篆書杏壇碑原為金代內閣大學士、文學家、書法家党懷英所書,立於曲阜孔廟杏壇內,「明萬曆乙亥春,長垣知縣事胡宥摹於此。此碑已嵌入杏壇亭內」。這裡所說的「杏壇亭」,為現在亭後的八卦亭。關於楷書杏壇碑,由「明嘉靖二十五年知縣張道在杏壇亭之陽又立楷書杏壇一通」。到了民國三十三年,「知縣事徐璞建木結構六角亭一座。此碑與六角亭在『文革』時期均遭破壞。因楷書杏壇碑僅存一角,一九九七年長垣縣縣長逯鴻昌再次重立」,由長垣縣書法家協會主席喬相周書丹。又「經原人大常委會主任倡議重建楷書碑亭一事」,得到各方響應,由「縣、鄉、村三級幹部,組成重修學堂崗杏壇碑亭籌委會」,歷時近一年,碑亭於1998年落成。因長垣縣在曲阜之北,因此學堂崗聖廟又有「北杏壇」之稱。
杏壇亭
在杏壇亭西,有一通「勒馬聽琴」碑,此碑記載了一件發生在這裡的有趣故事。在長垣舊縣誌上記有《長垣四致八景歌》,此歌刻在杏壇亭檐下額坊上.歌云:「四致八景出在蒲城:北杏壇,南蘧公,子路墳,府君廳,毛家潭有個秋月明。銅鐘石鼓按時響,雙頭石魚水上行。尊經閣,琉璃井,北門裡頭玉芽生。玄帝廟上靈芝草,白衣閣上金小蟲。聖人琴,自己鳴,關夫子勒馬聽琴聲。金馬駒,衛王城,檜柏二樹最有名。我說這話並不假,你沒看,竹林寺有影無蹤。」其中的「聖人琴,自己鳴,關夫子勒馬聽琴聲」就跟這通碑有關。
在原來學堂崗聖廟的大成殿里,塑有一尊孔子像,盤膝撫琴,安坐龕中。據說,人們經常能夠聽到孔子彈琴的聲音,因而有了「聖人琴,自己鳴」的說法。一千多年以後的三國時期的一天夜晚,關羽騎馬經過這裡,聽到從廟內傳出幽幽的琴聲,他便勒馬駐足而聽。後人為紀念此事,在聖廟東南隅建有一座關聖人廟,廟內塑有關羽勒馬側耳聽琴像。今關羽廟及像均已不存,只剩下了這通碑還在講述著這則有趣的故事,不過這通碑也是新立的。碑後還有七絕一首:「曾是蒼柏氣森森,關帝勒馬靜聽琴。直待雞鳴隱身去,千古佳話說到今。」聽到孔子彈琴的,不止關羽一人,在舊縣誌上,還曾記載維修聖廟的工匠陳海等人,也曾聽到過琴聲。
勒馬聽琴碑
在杏壇亭後高1.2米的台基上,有一磚木結構的方形亭子,頂為飛檐四角攢尖式,外有廊,周圍有8根明柱環繞,門楣上方有「八卦亭」3字,亭內有吳道子繪《孔子行教像》線描畫石碑一通。此亭始建於明天順三年(1459),清代重修。是現在學堂崗聖廟內的唯一古建築。
八卦亭
在八卦亭的西側,立有兩通高大的石碑,一為《長垣縣重修學崗記》,碑身高330厘米,寬103厘米,厚40厘米。立於明萬曆三年(1575),由廣東按察司副使東明穆文熙撰文,河南道監察御史魏博、鄭國仕書丹,明兵部尚書李化龍篆額。另一通為《重修學堂崗文廟記》,碑身高310厘米,寬90厘米,立於明萬曆二十五年(1597),由李化龍撰文、邑人山西按察使郜永春書丹、邑人明吏部尚書崔景榮篆額。兩碑均有碑樓,一為青磚,一為紅磚。兩碑皆有斷痕,為後來所拼接。在拼接處,分別寫有一行字為:「該碑在文革期間被拉倒,重建於一九八四年八月。文化館。」「該碑文革期間被拉倒,重建於二OO二年三月。重建委員會。」說明兩碑重立時間不一樣。
學堂崗聖廟歷史悠久,規模宏大,是河南省北部地區最著名的儒家文化園林。在杏壇亭一側,新立有《學堂崗聖廟記》碑,碑文為原長垣縣人大主任陳景訓所書。碑文簡要記述了聖廟的沿革歷史:「學堂崗聖廟位於城北十華里,學崗村東側。相傳孔子周遊列國時到此遇雨,講學七天,故名學崗,又稱『聖駕停驂處』,舊稱『北杏壇』。聖廟始建於漢,唐、宋漸盛,元遭兵火無存。明天順三年重修,歷明、清、民國,已成為規模宏大的豫北名勝。聖廟坐北朝南,佔地十畝。山門上高懸一匾,上書『聖廟』二字。主體建築有戟門、欞星門、碑亭、大成殿、杏壇亭、深造堂。大成殿內塑至聖先師像,粉金飾玉,撫琴而坐,旁有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侍陪,謂四賢於此言志也。杏壇亭左右有二小亭,曰『問志』、『詠歸』,正德八年改曰『春風』、『化雨』,後又改為『展才』、『鳴琴』。杏壇前於嘉靖二十五年立有長垣縣令陳道所書楷書杏壇碑,民國增建碑亭。深造堂兩側有『成德』、『達才』二齋。杏壇亭後有二株唐柏,蒼勁挺拔,高六七丈,粗三圍有餘。東西兩側有二門,曰『東華』、『西華』。整個廟宇碑石林立,古柏參天,巍峨壯觀。惜六十年代慘遭破壞,房屋被毀,碑刻流散。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縣人民政府十分注重文物保護工作,由縣文化館專乾喬國韜主持,陸續將散存的透影碑、篆書杏壇碑等運回原地。學堂崗聖廟是民族文化的寶貴遺產,值此太平盛世,鄉民欲恢復古迹,重建杏壇碑亭,將昔日聖廟之貌簡述於此,以助後人對聖廟淵源之了解,特此刻石銘記。」
西華門遺址
可惜的是如今這座龐大的古建築群,眼下只有孔子與弟子群雕、杏壇亭和八卦亭等不多的建築。據說有關部門正在計劃恢復昔日的規模,不知何時能夠實現。
按碑文所載,大成殿內陪侍者為子路、曾晳、冉有、公西華,「謂四賢二此言志也」,意在說明,《論語》中著名的《侍坐章》的故事便發生於此。此事有待於進一步考證。
關於孔子與四子言志的時間,一般文獻記載,只是籠統地說孔子周遊列國時。我分析,具體的時間應該是孔子一行在蒲被執,與公叔戍盟約後,準備北行衛都帝丘,路過此地遇雨被阻,只好在此講學數日。後人為紀念此事,將此地名之曰學堂崗,並建了這座聖廟。
2014年6月2日第一稿
2014年6月20日第二稿
梅慶吉簡介:
著名孔子研究專家,跟著孔子去遊學項目創始人。自2012年以來,曾先後四次重走孔子路。曲阜師範大學特聘教授,曲阜孔子文化學院教授。出版有旅行記《跟著孔子去旅行》(上下冊),攝影集《孔子周遊地域影像志》《梅慶吉跟著孔子去旅行展覽專刊》《跟著孔子去遊學·曲阜七日》等著作。
項目簡介:
讀者在作者的帶領下,走回了歷史,走進了孔子的生活,就好像一個活生生的孔子站在你面前。人們會清晰的看到孔子是怎樣從一個普通人成長為聖人的,成長為受人尊敬的「至聖先師」以及「萬世師表」的。
我的旅行記《跟著孔子去旅行》
定價:88元
我的攝影集《孔子周遊地域影像志》
定價:56元
定價:36元
定價:39元
TAG:跟著孔子去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