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職場 > 工作中老犯錯?原來這是公司的鍋!

工作中老犯錯?原來這是公司的鍋!


通常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出成果比較容(草)易(率)。



前幾天看到一篇批評心理學研究現狀的文章:一個實驗得出結論後,很少有人願意重複實驗,一來是不算什麼研究成果,二來是心虛,因為心理學試驗的樣本通常達不到有效度的要求,很有可能重複不出原作者的結論。




所以社會科學每年都會有「令人震驚」的研究成果,但可信度「令人懷疑」,畢竟像物理學這麼嚴謹的科學,十幾年才證實了一個「希格斯玻色子」。




一、

謝林隔離模型




那麼,社會科學領域近幾十年有沒有經典的、可以重複實驗的結論呢?




其實還是有的。




比如我在上一篇文章《保持威脅別人的能力,才有真正合作》中介紹過的經濟學家謝林,他除了在冷戰博弈方面的研究之外,還建立了一個「隔離模型」,這個模型最初是用來研究「種族隔離」的形成機制,但其得出的結論卻有揭示了社會學中的一個重要現象:




個體「輕微的歧視」行為,會演變成「群體極端化」行為。




這個理論就有一個可以被計算機程序反覆模擬證實的模型。




二、

白人住戶是怎麼搬走的




謝林的這個模型很好懂。




假設一個社區,我們挑選住得很靠近的9戶人家,形成下面的這個九宮格,白格代表白人家,黑格代表黑人家,綠格是可以搬進來的空房子。






那麼,住在中間的白人,我們稱之為X,他就有7個鄰居,其中四個黑人,三個白人鄰居,正常人不管嘴上多麼「政治正確」,心裡總是不希望周圍都是其他種族,那麼此時,他到底搬還是不搬呢?




謝林引進了一個「人群相似度」的閾值,指X願意接受的「周圍白人鄰居比例的最低接受度」:如果周圍的白人鄰居低於這個閾值,他就會搬家;如果高於這個閾值,他就繼續住著。



假如這個比例是33%,也就是至少要有三分之一的鄰居是白人。那麼顯然他還會繼續住著,因為目前白人是3/7,佔比43%。




但這個狀態是非常脆弱的,假如他周圍的某個白人鄰居的閾值比較高,搬走了,又搬進來一個黑人,那麼,X的白人鄰居比例就下降到2/7,低於33%,X就會搬家。




而X的搬家,又降低了剩下的兩個白人的白人鄰居比例,使得這兩個人搬家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這個種族混居的社區最終會變成主要是黑人的社區。




我們發現,決定一個這個社區能否穩定的最重要的因素是謝林引進的這個「人群相似度」的閾值。



這個閾值跟最終的社區隔離程度有沒有什麼數值上的明確關係呢?




謝林提出了這個模型的設想後,有人用計算機建立了這個模型,並隨機產生一系列樣本,通過大量重複隨機試驗得了一個相關性的統計規律。(具體過程懂編程的人並不難,但對於大部分讀者就是天書了,有興趣的可以自己上網找)。




具體的相關性是多少呢?




雖然這個結果大家早就想到了,但影響之大,還是出乎大部分人的意料。




三、為什麼自稱種族大熔爐的紐約,種族隔離還那麼嚴重




假設一個社區是3000人,一半白人一半黑人,而是混雜居住,計算機模擬結果顯示:




如果「人群相似度」的閾值設定為30%,計算機模擬大家經過一段時間的搬家後,最終穩定的相似度(種族隔離度)竟然高達72%。







也就是說即使你對周圍人群相似度的要求只有30%,搬來搬去的最終結果將會有72%的相似度。




如果把這個模型繼續做下去,結果會怎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LinkedIn 的精彩文章:

《慾望都市》男人婆米蘭達競選州長,戲外人生比戲裡更霸氣!
從花樣女王到臭名昭著,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缺愛的破碎人格

TAG:Linked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