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這8種疾病的診斷,缺的可能只是一粒膠囊內鏡

這8種疾病的診斷,缺的可能只是一粒膠囊內鏡

導讀

小腸是人體最長的器官,部位較深,一般檢查方法難以到達整個腸腔,在臨床上確診小腸疾病一直是個大難題。因小腸與口腔和肛門的距離都較遠,內鏡檢查難以達到。傳統檢查手段有推進式單氣囊或雙氣囊小腸鏡、小腸模擬CT、全消化道鋇餐造影和小腸鋇劑灌腸、數字減影血管造影、核素掃描等,存在檢查技術操作要求都較高;診斷的陽性率又普遍較低;疾病的定性定位亦不準確;患者普遍感受痛苦大等缺點。

膠囊內鏡(capsule endoscopy)的問世突破了以往小腸檢查的盲區,是消化內鏡技術領域又一重大里程碑。膠囊內鏡不需要像傳統胃腸鏡一樣進行插管,也不需麻醉,具有無痛苦、無交叉感染、安全高效等優勢,目前臨床應用較為廣泛。以下幾種疾病均可通過小腸膠囊內鏡進行診斷。

1. 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總體診斷率35%~77%之間,出血診斷率的高低與出血狀況密切相關,顯性出血和隱性出血的診斷率分別為92%和44%,但對既往有出血史而近期無出血患者的診斷率僅為13%,因此膠囊內鏡的最佳檢查時機為出血剛停止數天至2周內。與術中小腸鏡的比較結果顯示,膠囊內鏡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診斷的敏感度、特異度、陽性預測值和陰性預測值分別為95%、75%、95%和86%。與氣囊式小腸鏡相比,總體診斷率相似,但膠囊內鏡對血管病變和炎症性病灶更敏感且依從性更好,使膠囊內鏡成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一線檢查手段,有助於臨床決策。

2. 小腸血管病變

小腸血管病變包括小腸動靜脈畸形、毛細血管擴張征、靜脈擴張征等。主要表現為血管成叢簇樣,黏膜表面見局灶紅斑,血管分布錯亂,血管擴張明顯高出黏膜面等。其主要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

3. 克羅恩病

膠囊內鏡可用於小腸克羅恩病的初次診斷、監控疾病的複發、明確病變的範圍和嚴重程度、評估藥物、手術治療療效。膠囊內鏡對克羅恩病的診斷率在43%~77%之間,優於小腸鋇灌、CT小腸重建、MRI小腸重建、結腸鏡逆行迴腸檢查。診斷敏感度可達90%。克羅恩病的膠囊內鏡下表現主要為小腸絨毛的缺失、黏膜充血水腫、黏膜糜爛、口瘡樣潰瘍、縱行潰瘍、卵石征、肉芽腫樣改變、腸管狹窄、瘺管、多發假性息肉等,病變多呈跳躍式分布。但作為一種影像學檢查,對克羅恩病的診斷應是綜合性的,需要結合病史及其他檢查,部分病例可行氣囊輔助式小腸鏡輔以活檢病理等檢查予以佐證。

4. 小腸腫瘤

小腸腫瘤大多見於因其他指征而進行的膠囊內鏡檢查中,儘管膠囊內鏡的發現率高於CT檢查,但仍存在約19%的漏診率。最常見的臨床表現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或貧血(佔80%)。小腸惡性腫瘤包括間質瘤、腺癌、類癌、黑色素瘤、淋巴瘤和肉瘤等;良性腫瘤包括血管瘤、錯構瘤和腺瘤等。

(1)小腸腺癌:小腸腺癌位於十二指腸降段及屈氏韌帶附近居多,空、迴腸相對較少。腺癌病灶常呈隆起增殖性,多伴腸腔狹窄,病灶表面高低不平,結節或菜花狀,表面質脆易出血,部分呈潰瘍狀,病變邊界清晰可辨。

(2)小腸間質瘤:小腸間質瘤是最常見的小腸間葉來源腫瘤,占消化道間質瘤的30%,直徑小於2cm被稱為小間質瘤。約30%的間質瘤表現出轉移、浸潤等惡性生物學行為;約1/3可合併出血。膠囊內鏡下小腸間質瘤主要表現為隆起或半球狀,表面光滑,病灶中央可出現潰瘍或潰爛,有時可見新鮮或陳舊血痂,部分可見裸露血管。

5. 遺傳性息肉病綜合征

膠囊內鏡作為一項無創檢查手段,在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非Peutz-Jeghes綜合征患者中,其息肉檢出率顯著高於核磁共振小腸重建,尤其是對檢出<5 mm的息肉方面更具優勢。對於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和Peutz-Jeghes綜合征等遺傳性息肉病的患者來說由於需要定期隨訪和監控,則膠囊內鏡更具優勢。氣囊輔助式小腸鏡在檢出率方面優於膠囊內鏡,但是膠囊內鏡依從性更好。

6. 吸收不良綜合征(如乳糜瀉)

膠囊內鏡下特殊表現為小腸黏膜的自身改變,即絨毛萎縮(扇貝樣、裂隙狀、馬賽克型、環狀皺襞消失及結節樣改變等)及與其併發症相關的表現,如潰瘍性空腸炎、腸病相關性T細胞淋巴瘤及小腸腺癌等。其診斷乳糜瀉的敏感度和特異度分別達到89%和95%。小腸吸收不良綜合征病因眾多,診斷應結合病史及血清學檢查等,小腸鏡下分段多點活檢有助於病理診斷,膠囊內鏡則有助於複雜乳糜瀉的診斷。

7. 非甾體類消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損害

研究結果顯示,膠囊內鏡檢出非甾體類消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破損率可高達68%。最常見的非甾體類消炎藥相關性小腸黏膜病變為黏膜破損、皺襞發紅、斑點狀黏膜出血、潰瘍及腸隔膜形成等。

8. 其他

膠囊內鏡還有助於一些少見小腸疾病的診斷,如小腸憩室表現為黏膜上孔狀圓形洞穴,周邊黏膜光整柔軟,美克爾憩室通常表現為廣口或窄口的大憩室;其次為結核、寄生蟲、放射性腸炎等。膠囊內鏡還可用於對胃腸動力障礙性疾病的研究、評估小腸移植術後的改變及對不明原因腹痛和腹瀉的診斷等。

總結

膠囊內鏡首次做到了在患者毫無痛苦的生理狀況下獲得消化道尤其是整個小腸的影像資料,是消化系統無創性診斷的一種革命性技術創新。與插入式內鏡相比,具有操作簡單、無創、依從性好、無須麻醉、圖像清晰、資料利於會診及教學等優點。但目前膠囊內鏡應用仍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尚存在膠囊吞入不成功、定位不準確、膠囊滯留、無法進行活檢定性、不能觀察腸腔外病變、費用較高等不足,但是其在小腸疾病診斷中的應用前景依舊廣闊。

參考文獻:

[1]鄭立敏, 溫冰, 孫麗. 膠囊內鏡診斷小腸疾病的研究進展[J]. 繼續醫學教育, 2015(11):104-105.

[2]施丹. 膠囊內鏡在小腸疾病診斷應用中的新進展[J]. 醫學綜述, 2013, 19(24):4532-4534.

[3]戈之錚, 李兆申. 中國膠囊內鏡臨床應用指南[J]. 中華消化內鏡雜誌, 2014, 19(10):606-617.

[4]劉姚江, 趙曉晏. 膠囊內鏡在小腸疾病診斷應用中的研究進展[J]. 重慶醫學, 2018(4).

[5]Spada C,Riccioni ME,Hassan C, et al. PillCam colon capsule endoscopy: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trial comparing two regimens ofpreparation[J].J Clin Gastroenterol,2011,45( 2) : 119 -124.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脈通消化科 的精彩文章:

懷孕了,消化系統藥物還能用嗎?
幽門螺桿菌根除中不可或缺的質子泵抑製劑,作用是啥?

TAG:醫脈通消化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