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老子管窺·為什麼說老子的理想是「極端的鄉土社會」?

老子管窺·為什麼說老子的理想是「極端的鄉土社會」?

?為什麼說老子的理想是「極端的鄉土社會」?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其成名大作《鄉土中國》一書中,把老子所追求的「小國寡民」社會,稱作「極端的鄉土社會」。費老在學界最早提出「鄉土社會」的概念,並告訴我們,鄉土社會是一個生活很安定的社會,在這個向泥土討生活的人是不能隨便移動的,人們生於斯,也亡於斯。

老子的理想,屬於鄉土文明的範疇。鄉土社會乃傳統中國的存在常態,但社會若發展成如老子所描述的景象,幾乎是不可能的。那麼,如此社會,「極端」在哪裡呢?

先把所謂老子的理想社會完全呈現出來。其載於《道德經》第八十章:

「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這段文字,翻譯過來大意為:

地域狹小而百姓稀少。即使有十倍百倍人工的器械卻並不使用;使老百姓重視死亡而不遷徙到遠處。雖然有舟車,卻沒有必要去使用;雖然有武器,卻沒有地方去陳列。使老百姓回復到結繩記事的狀態。使百姓有甜美的食物、漂亮的衣服、安逸的住所、快樂的習俗。相鄰地區之間可互相望見,雞鳴狗叫聲可互相聽到,百姓到死不相往來。

首先要說,作為一個完整思想體系的偉大開創者,老子講了這麼多哲學思想,他最後肯定要構築一個落地平台、一個心目中的圖景,於是乎,「小國寡民」框架躍然紙上。

整體來看,這個「小國寡民」的設計,與老子的核心思想完全吻合。他倡導「清靜」,這樣的社會中,秩序井然,百姓怡然自得,沒有喧囂吵鬧;他倡導統治者的「無為」、「柔弱」,在這樣的社會中,統治者顯然是垂拱稱尊、無為而治的,在上者無為,黎民百姓方可「自然」;他還倡導「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之道」,在這樣的桃花源中,顯然人們是完全平等的,不論是地位還是財富。

對於這段話,也有好多人產生了誤讀,他們認為這就是老子在政治上的理想,乃典型的無政府主義。

事實上,老子並沒有完全否定政府的存在價值。他提到「使」,這個動詞的主語就是君王,這是在為統治者提供治國方略,他提醒君王,要愛惜民力,反對慾望泛濫,要對民眾做出正確引導。老子的眼界遠沒那麼窄,他關注的是天下蒼生的安危存亡,其視野遍及整個「天下」。

不信您瞧,在《道德經》里,他提到「天下」的地方達50多處,而談「小國寡民」,僅此一處。「小國寡民」屬於老子的社會理想,而非政治規劃。

這段文字中,「國」字很容易讓人們和政治聯想在一起。其實,「小國寡民」原作「小邦寡民」。寫作「國」,這出現在漢代王弼版的《道德經》中,王弼為避諱漢高祖劉邦之名,故而才改「國」為「邦」。不論是「國」還是「邦」,回到老子時代,都不是具有主權地位的政治國家,充其量只能算作周王朝轄區內的諸侯國。

所以說,從對「小國寡民」的描述我們看出,老子所關注的,是如何在一個民不聊生、生靈塗炭的悲慘世界裡,真正消除戰爭、饑荒等一切禍亂,讓天下百姓過上平靜祥和、幸福安寧的生活,如此一來,百姓的滿足感才會增強,幸福指數才會提高。老子不看重人與人之間的含情脈脈,他更希望給人以自由自在。

但話又說回來,從老子的時代一直到今天,這樣的桃花源式生活都沒有真正到來過。為什麼?

從現實社會發展趨向上來看,老子提出如此主張,乃出於穩定小農經濟的需要,他的「老死不相往來」,雖然並非指恢復到原始社會,但也顯然過於理想化、絕對化,阻斷了文明交流互鑒的社會進步路徑,也阻斷了人們改造自然和社會的積極作為。在人治時代,整個社會一直在朝等級高下不斷強化的方向走,老子註定美夢難圓。故而,其理想往往被人說成不務實。

如果拋開操作層面來論老子理想,我們認為是上好的。一切和真善美相關的構想,都具有方向性,值得我們心嚮往之。

此外,若拿老子的「小國寡民」和孔子的「大同」世界相比,我們也可發現,二者在本質上是高度一致的,至少不會讓人看到國家機器的影子。「大同」世界雖也顯得極端,但同樣並不意味著不美好。

在那樣的完美社會中,二哲所關注的「秩序」和「自由」得到了高度統一,人慾得到了合理釋放和滿足,我們也分不出天道和人道了!

在一個絕對完美的世界裡,天道必定會完全作用於人道,而人道也必定會完全遵從天道。換句話說,在那裡,天道即人道,人道即天道。(END)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儒此說 的精彩文章:

老子管窺·老子的「道」到底指什麼?

TAG:儒此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