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難之役策劃者姚廣孝的臨終遺言,讓朱棣斷了尋找朱允炆的念頭
1
永樂十六年(1418年)三月,朱棣來到慶壽寺。他這次來,是想見姚廣孝最後一面。現在的姚廣孝已經是八十四歲高齡的老人,他的生命只剩最後一口氣了。
這些年來,姚廣孝拒絕了朱棣無數次的封賞,一個人過著清貧的生活。他這麼做,因為感受到了被拋棄的痛苦——不是被朱棣拋棄,而是被他的親人拋棄。
永樂二年(1404年),時任太子少師的姚廣孝衣著光鮮地回鄉省親。他是朝廷重臣,一路上都受到地方官的熱烈歡迎和奉承拍馬。
2
衣錦榮歸的弟弟還鄉,唯一的姐姐卻沒有跑出家門迎接,姚廣孝感到很奇怪。當他興沖沖地朝姐姐家跑去的時候,發現姐姐家的門關得很緊。
從鄰居的口中,姚廣孝知道,他姐姐是在家的。但是,鄰居們不知道,為什麼他姐姐關著門不見他。對於這個原因,姚廣孝是知道的,那就是因為他是助紂為虐的人。
不僅如此,姚廣孝年輕時的好朋友王賓也關著門不願相見。他只託人捎了幾句話,大概意思是,窮人不與富人相交。
3
其實,王賓不是說他不配與富人相交,而是說像姚廣孝這樣暴富的人不配與他相交,因為姚廣孝的富和貴來得都不正。
想想朱棣執政之初,他大開殺戒,動不動就滅人的族。姚廣孝也曾勸朱棣減少殺戮,朱棣不聽,是姚廣孝的錯嗎?
姚廣孝也曾告訴朱棣,方孝孺是天下讀書人的種子,不能殺。可是,朱棣滅了方孝孺的十族,這也是姚廣孝的錯嗎?
4
故鄉的拒絕給姚廣孝很大的打擊,自此以後,他白天穿官服,照樣上朝,晚上就換上僧服,吃齋念佛。
這個時候,朱棣又來找姚廣孝。朱棣有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需要藉助姚廣孝的和尚身份幫忙。應天被攻破後,朱允炆一把火將皇宮給燒了,他也消失得無影無蹤,活不見人,死不見屍。
隨著時間的流逝,關於朱允炆去向的謠言越來越多。其中的一個是,朱允炆沒有死。他的主錄僧溥洽秘密安排,將朱允炆送到某個安全的地方。
5
朱允炆的藏身之地,有很大的可能是在寺廟裡,因為溥洽是和尚。朝廷明察暗訪,將天下的寺廟都給搜遍了,還是沒有找到朱允炆的下落,這個時候,朱棣就請求姚廣孝幫助。
修撰《永樂大典》的時候,朱棣就請姚廣孝出山相助,表面是修撰《永樂大典》,真正的用意在查訪朱允炆的下落。
《永樂大典》中有一部分涉及佛家的著述,如果要寫,必然請天下的有道高僧。朱允炆是皇帝,他的藏身之處必然受到至少一個得道高僧的庇護。
6
如果能請那位得道高僧前來,朱棣一定可以查到朱允炆的下落。可是,《永樂大典》修好了,朱棣仍然沒有見到庇護朱允炆的得道高僧。朱允炆的下落,還是一個謎。
朱棣靜靜地坐在姚廣孝的病榻旁,儘管就要面臨生死離別了,但他們都沒有談他們的個人私事,只談國家大事。
最後,姚廣孝鄭重其事地向朱棣提出一個請求,請朱棣放了溥洽。朱棣看著姚廣孝,腦中思潮起伏,感觸百端,一時間不知道說什麼好。
7
傳言溥洽知道朱允炆的下落,可是他什麼都不說,朱棣也不知道他是否知道。朱棣又看了姚廣孝一眼,姚廣孝的眼神彷彿是說,放心吧,沒事的。確實如此,姚廣孝單獨見過溥洽,但關於他們見面後的談話,姚廣孝也是什麼都沒告訴朱棣。
朱棣細想,有一種可能,那就是溥洽對姚廣孝說了朱允炆的下落。否則,姚廣孝不會在臨死的時候,請求朱棣放了溥洽。由此而論,溥洽出去後,可能不會為朱棣的統治帶來麻煩,否則姚廣孝就不會勸朱棣放了溥洽。
既然造反導師都相信溥洽,朱棣也只好相信。再說,這是姚廣孝的臨終之求,朱棣不忍心違逆。永樂十六年(1418年),姚廣孝閉著眼睛死去,因為朱棣答應放了溥洽。
姚廣孝的一生,有過追求,也有過夢想。可是,天意弄人,夢想成功後,他就開始背負起悔恨活著。也許,直到死了,他仍然有著很多恨事。
※垓下之戰項羽自刎而死,作為失敗者他在歷史上的評價為何高於劉邦
※慈禧帶給中國巨大災難,而這個女人,幫助康熙成為千古一帝
TAG:憶城千年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