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他給我們留住鄉愁,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余光中值得懷念

他給我們留住鄉愁,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余光中值得懷念

余光中生於1928年10月21日,於2017年12月14日去世,當代著名作家、詩人、學者、翻譯家,出生於南京,祖籍福建永春。因母親原籍為江蘇武進,故也自稱「江南人」。1952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台灣師範大學、台灣大學、台灣政治大學。

他兩度應美國國務院邀請,赴美國多家大學任客座教授。1972年任台灣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主任。1974年至1985年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併兼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中文系主任二年。1985年,任台灣中山大學教授及講座教授,其中有六年時間兼任文學院院長及外文研究所所長。

余光中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被譽為文壇的「璀璨五彩筆」[4] 。馳騁文壇逾半個世紀,涉獵廣泛,被譽為「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其文學生涯悠遠、遼闊、深沉,為當代詩壇健將、散文重鎮、著名批評家、優秀翻譯家。現已出版詩集 21 種;散文集 11 種;評論集 5 種;翻譯集 13 種;共 40 余種。

余光中,1928年10月21日生於南京。在秣陵路小學(原崔八巷小學),南京市第五中學,原南京青年會中學讀書。1947年,畢業於南京青年會中學,分別考取北大及金陵大學。因北方不寧,入金大外文系。1948年,創作初期,20歲,發表第一部詩集。1949年,年初內戰轉劇,隨母自南京逃往上海,再去廈門,轉廈大外文系二年級下期。7月,隨父母遷香港,失學一年。

1950年,5月到台灣,9月考入台灣大學外文系三年級。 1952年,台大畢業,處女作《舟子的悲歌》詩集出版。以第一名考進聯勤陸海空軍編譯人員訓練班。 1954年,與覃子豪、鍾鼎文、夏菁、鄧禹平等人共創「藍星詩社」。 1956年,退役。在東吳大學兼課。9月,與范我存結婚。 1958年,獲亞洲協會獎金赴美進修,在愛荷華大學修文學創作、美國文學及現代藝術。

1959年獲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 先後任教台灣東吳大學、師範大學、台灣大學、政治大學。 1972年榮任政治大學西語系教授兼系主任。 1974年到香港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教授。 1985年9月離開香港回台,定居高雄市,任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兼外國語文研究所所長。十月獲中國時報新詩推薦獎。 1988 年起余氏擔任梁實秋文學獎翻譯評審一職,對之策劃、推動所耗心血非常多。

1991年十月於香港參加香港翻譯學會主辦的翻譯研討會,並接受該會頒贈的榮譽會士銜。現在台灣居住,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台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他一生從事詩歌、散文、評論、翻譯、自稱為自己寫作的「四度空間」。

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余光中以詩歌創作為主,復以散文及評論揚名。其詩作多發抒詩人的悲憫情懷,對土地的關愛,對環保的指涉,以及對一切現代人事物的透視解析與捕捉。作者自傳統出發走向現代,復又深入傳統。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禮讚「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他是中國文壇傑出的詩人與散文家,他的名字已經顯目地鏤刻在中國新文學的史冊上。有人會離去,有人會變老,只有那一艘船兒等待著遠行的遊子!鄉愁不只是屬於余光中,鄉愁屬於我們每一個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攝影生活家 的精彩文章:

「季德戈里-1」裝甲車
直擊香港墓地 驀然回首盡頭全是居民樓

TAG:攝影生活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