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被康熙帝譽為天下清官第一——3次獲皇帝贈匾褒獎,死後從祀文廟

被康熙帝譽為天下清官第一——3次獲皇帝贈匾褒獎,死後從祀文廟

原標題:被康熙帝譽為天下清官第一——3次獲皇帝贈匾褒獎,死後從祀文廟



自封建社會迄今,民間對好官的稱呼,皆稱為清官,也就是俗語說的「青天大老爺」。我國歷史上,曾湧現出一大批敢於為民請命,剛正不阿,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直臣廉吏,影響最大的莫過於被百姓譽之為「閻羅包老」的包拯(包青天)和敢於責備皇帝的海瑞等人,這些出於公心不惜觸怒當朝天子和權貴的行為,是有直接丟官殺頭危險的。到了清代康熙年間,就有這樣一位「不取民一錢」的清官廉吏,不僅百姓歌頌之,皇帝也稱之為「天下清官第一」。


張伯行,字孝先,號恕齋,晚號敬庵,河南儀封(今河南蘭考)人。為官二十餘年,以清廉剛直著稱,留下了名揚後世的《卻贈檄文》,康熙稱譽其為「天下清官第一」,並先後3次題寫匾額褒獎。張伯行自幼即聰敏好學,品德高尚,嚴以律己。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四十一歲的張伯行補授內閣中書,從此步入仕途。雖然為官比較晚,但張伯行把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行為準則貫徹到底 。為了斷絕清代官場上下級之間饋送成風,行賄受賄、貪污腐敗之現象。他寫了一篇《禁止饋送檄》,張榜於官署、巡撫衙門外:「一絲一粒,我之名節;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寬一分,民受賜不止一分;取一文,我為人不值一文。「這篇包含六個「一」的拒禮檄文,傳頌甚廣,被收入清代許多文集、筆記,張伯行更因為清廉愛民而為世人所稱道。



治理黃河水患,是張伯行走向仕途的起點。康熙三十八年(1699)六月,儀封城北的大堤因遭洪水衝垮,張伯行招募民工用口袋裝土填堵,並督修黃河南岸二百餘里河堤,使蓄泄得宜,漕運暢通。後張伯行因治理黃河有功,授任山東濟寧道。當時正值災荒,他到任後不顧上官斥責立即開倉賑濟災民。並說道:「災情重大,如不急加賑濟,災民性命不保,誰來承擔這個責任?假如因擅動糧谷而問罪官員,恐怕以後官員們都以此為戒,只求自保,不顧百姓性命!」康熙南巡時,賜予張伯行「布澤安流」的匾額以示嘉獎,不久就升其為江蘇按察使。他在回答康熙皇帝的褒獎時說過:父親當年常常訓誡我,當以廉潔報效朝廷。若受人一錢,不惟不忠,且是不孝。這種清廉耿介,得罪了不少上司,但康熙皇帝十分讚賞他,說道:「居官極為清廉,最不易得」。


康熙第二次南巡經過江蘇時,曾召集訓諭地方官,不但親自保舉張伯行,而且當場升他為福建巡撫,並勉勵他說:「將來居官好,天下以朕為明君。若貪贓壞法,天下笑朕不識人。」在福建巡撫任內,張伯行賑濟災荒,平抑米價,設置社倉,儲備荒年;廣設學校,培養人才,同時,又整治屬吏,獎廉懲貪,鎮壓豪強,打擊惡吏,一時間官吏士民競相奉法,社會秩序井然。兩年後,張伯行又調任江蘇巡撫,在江蘇巡撫任上,力革官場歪風舊弊,不惜冒死力查江南鄉試舞弊案,有力的懲治了江南的貪官污吏。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張伯行奉旨赴千叟宴,康熙稱讚他是:「真能以百姓為心者,天下清官第一」。雍正即位後,升張伯行任禮部尚書,並賜他「禮樂名臣」的匾額。雍正五年(1725年),張伯行去世,終年七十五歲,雍正皇帝賜謚號「清恪」,准其從祀文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人物誌 的精彩文章:

漲知識——元朝歷代帝王一覽!
還原一個真實的魏東亭——康熙帝的寵臣,死後被抄沒家產!

TAG:歷史人物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