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海鮮消費指南》發布;鴨綠江口數萬瀕危遷徙鳥類面臨饑荒;2018《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正式發布
2018年4月 總第59期
1
WWF《海鮮消費指南》發布
用舌尖保護海洋
《海鮮消費指南》 ? WWF
標籤:海洋保護,消費指南
4月1日,WWF正式發布《海鮮消費指南》,這是WWF中國第一份針對可持續海鮮消費的專業報告。指南建議消費者消費海鮮時,選購資源狀況尚佳且管理完善的野生物種,或生態足跡較低的養殖品種,在品嘗美味的同時不破壞海洋環境和物種多樣性,為維護健康的海洋生態環境出一份力,守衛我們的藍色海洋,讓海洋年年有「魚」。
指南中,WWF對53種海鮮產品的野生種群狀況,捕撈方式、生態影響和漁業管理情況,或養殖方法、飼料、生態影響和水產養殖管理情況等方面進行了評估,以紅、黃、綠分級的形式給出「謹慎食用」、 「減少食用」和「鼓勵食用」的建議目錄,幫助消費者做出對環境友好的海鮮消費選擇。
來源:WWF世界自然基金會
2
鴨綠江口蛤類大量死亡
數萬瀕危遷徙鳥類面臨饑荒
? 白清泉
標籤:候鳥遷徙,食物短缺
4月5日,復旦大學鴨綠江口水鳥研究團隊發出求助信息。團隊在鴨綠江口濕地的底棲動物調查中發現,該地區灘涂上的蛤類底棲動物數量急劇減少,數量不足過去6年同一時期平均值的5%。而蛤類是鷸類水鳥的重要食物,這些從澳大利亞遠道而來的水鳥飛抵鴨綠江口後,它們將面臨嚴峻的食物匱乏。
鴨綠江口濕地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被譽為「東亞最大的鴴鷸類聚集地」。在鴴鷸類中,斑尾塍鷸和大濱鷸是濕地的代表性物種,近年來數量急劇下降,已分別被列為全球瀕危和近危鳥類。此次蛤類處於歷史最低水平的原因尚待研究,可能與丹東極端低溫天氣導致鴨綠江口濕地出現全江封凍有關,也有學者認為蛤類的生境很可能出現了問題。此次事件可能會導致大濱鷸、斑尾塍鷸這些候鳥的滅絕風險進一步加大。目前復旦大學鴨綠江口水鳥研究團隊及志願者正在啟動人工投放蛤類計劃。
來源:阿拉善SEE、中國綠髮會
3
2018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正式發布
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 ?中國氣象局
標籤:氣候變化,環境監測
4月3日,中國氣象局發布2018年《中國氣候變化藍皮書》,公布了中國、亞洲和全球氣候變化的最新監測信息。氣候系統的綜合觀測和多項關鍵指標表明,全球變暖趨勢仍在持續。同時,中國是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區和影響顯著區。
1951~2017年,中國地表年平均氣溫平均每10年升高0.24℃,升溫率高於同期全球平均水平,青藏地區增溫速率最大。在海洋圈層,全球海溫呈顯著升高趨勢,而中國的海平面則呈波動上升趨勢。2017年中國海洋平面為1980年以來的第四高位。全球40條參照冰川之一的烏魯木齊河源1號冰川在1960~2017年累積的物質平衡量達–19.77米(即假定面積不變的條件下,冰川厚度平均減薄19.77米水當量)。1981~2017年,青藏公路沿線多年凍土區活動層厚度呈明顯增加趨勢,平均每10年增厚19.2厘米;活動層底部溫度呈上升趨勢,多年凍土退化明顯。
來源:人民網
4
2018年全球黑臉琵鷺普查結果公布
黑臉琵鷺 ? 維基百科
標籤:瀕危水鳥,濕地保護
由香港觀鳥會統籌協調開展的2018年全球黑臉琵鷺普查結果於近日正式公布,本年度的普查於1月19-21日舉行。結果顯示,2018年的普查錄得3,941隻黑臉琵鷺,與去年數量完全相同,均為普查以來的最高數字。
本年度數據顯示,台灣地區黑臉琵鷺的數量雖然略有下降,但仍然是黑臉琵鷺最主要的越冬地。中國大陸的越冬種群數量較上一年增長187%。
去年黑臉琵鷺在IUCN瀕危物種名錄中瀕危評級已有所下降,近4000隻次的觀測記錄,是種群恢復的有力證明。但受棲息地減少、污染、致病原等因素的影響,在可見的未來,黑臉琵鷺數量預測仍會減少。因而,其賴以生存的沿海地區灘涂和濕地生態系統需要進一步加強保護。
來源:上海林業局
5
自然領域智能科技及大數據研討會
在崑山杜克大學舉辦
? 崑山杜克環境
標籤:自然保護,智能科技
4月10日下午,由崑山杜克大學主辦的自然保護領域智能科技及大數據研討會落下帷幕。這次研討會邀請了國內外學術界、科技企業以及其他機構的嘉賓,旨在為與會者提供交流平台,分享在野生動物保護與科技方面的前沿進展,促進在保護生物多樣性上的合作。
大會展示了自然保護領域技術的前沿進展,如足跡鑒別軟體在大熊貓數量監測上應用、無人機實時建圖在生態監測的應用、3S技術(全球衛星定位、遙感和地理信息科學技術)在生態監測領域的應用、野外採集的鳥類聲音分類的應用等,這些主題分享展示了利用智能科技及大數據技術,在環境保護方面具有的潛力。
來源:崑山杜克環境
6
47隻麋鹿野放鄱陽湖
? 新華社 徐崢
標籤:濕地物種,生物多樣性
近日鄱陽湖國家濕地公園野放了47隻麋鹿,旨在逐步建立野生麋鹿種群,豐富湖區生物多樣性。為了方便研究麋鹿在野外的遷徙路線和行為習慣,每一隻麋鹿都植入了身份認證晶元,其中5隻還佩戴了衛星定位系統項圈,監測麋鹿在自然環境中的活動規律。
麋鹿是典型的濕地物種,鄱陽湖原本就是麋鹿最古老的家園,除了龐大的水域、寬廣的灘涂,還有茂盛的植被,既為麋鹿提供了豐富的食物,又是良好的天然隱蔽場所。但在多重因素影響下,麋鹿在鄱陽湖區從上世紀就在野外消失。據北京科學技術研究院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次選擇鄱陽湖作為麋鹿野放地因為這裡雨量充沛、水草豐美、物種豐富,麋鹿作為濕地旗艦物種,對持續改善濕地環境、豐富濕地生物多樣性、穩定濕地生態系統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來源:新華網
7
2018年教科文組織-日本可持續發展教育獎
開放申請
? UNESCO-Japan prize
標籤:可持續發展教育,國際獎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日前啟動了第4屆教科文組織-日本可持續發展教育獎(The UNESCO-Japan Prize on Education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的申請。該獎項旨在激勵和推廣那些將社會、經濟、文化和環境方面因素結合到可持續發展的教育項目。提名的項目需能解決社會、經濟、環境三方面的問題,幫助學習者能公正、和平和可持續地為世界帶來變化。例如,採取行動應對氣候變化,改變一個人的消費模式,培養社會企業家精神和可持續生計,或支持與貧困奮鬥的人。
申請的項目須已運行至少4年,已展現出高影響力,同時能展現創新的可持續發展教育(ESD)方法,以及具有可複製性和推廣性。網上提名至5月3日截止。詳情請查閱UNESCO-Japan Prize 2018官網。
來源:fundsforNGOs、UNESCO-Japan Prize
8
2018高黎貢山公益訓練營面向全國招募
訓練營海報 ? 野性中國
標籤:自然攝影,培訓學習
近日,2018年野性中國自然影像學校面向全國招募。在訓練營中,參與者將跟隨自然攝影師導師團,從攝影理論和技巧入手,深入高黎貢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實地進行拍攝。參與者將通過實戰訓練,相互溝通和交流,不斷充實,學會用影像來續寫大自然的故事,更加深刻地感悟自然攝影師的工作狀態和對自然的重新定義,以求拍得滿意的作品。
本次訓練營公益招募20人,面向全國各自然保護區等自然保護相關工作單位的工作者及青年研究學者;並面向自然愛好者自費招募5人。報名截止日期為4月20日;活動將於5月16日開始。
來源:自然影像學校
9
極地冰讓海洋更多產
? RUSSELL HOPCROFT
標籤:極地冰,南極磷蝦
關於氣候變化,科學家們有這麼一個觀點:在海冰融化的地方,海藻茂密生長,而海藻捕獲深海中的碳,因而具有減緩氣候變化的作用。近日,《生物地球科學》(Biogeosciences)雜誌發表的一項對南極斯科舍海(Scotia Sea)的研究,揭示了季節性海冰可能在支撐海藻的碳消耗,甚至在支撐整個北極食物鏈中扮演重要角色,而因氣候變化海冰融化,這種支撐機制很可能會在開放水域永久地消失。這一發現讓上述科學家們的觀點變得複雜化。
英國普利茅斯大學磷蝦生態學家Katrin Schmidt主導了此項研究。為測量海冰中產生的海藻,過去研究人員習慣使用衛星圖像,但這種方法難以穿透表層海冰。這次科學家選擇分析南極磷蝦消化腺和胃部的脂肪酸物質(標記物),發現極地冰是當地食物鏈的關鍵部分。飲食主要由海藻構成的磷蝦較其同伴有顯著健康狀態。Schmidt認為,海冰充當了冰封藻類的保護蓋,使其得以通過光合作用產生更多營養物質。而在開放水域,水層的頻繁交換阻止了像海藻一樣的光合生物將太陽光轉化成能量。另一方面,即便極地冰正在急劇減少,鱗蝦體內仍存不少海藻的標記物,科學家同時還推測,融化的海冰可能還提供了在南大洋極其稀少的基本營養物質:鐵。
來源:science
10
廢棄塑料的重生之旅 "Plastic 2 Product"展覽
親眼目睹再生塑料的神奇創造
展覽海報 ? 商業生態
標籤:再生塑料,展覽
2018年4月9日-4月26日,由荷蘭王國駐上海總領事館主辦的「廢棄塑料的重生之旅(Plastic 2 Product Exhibition)」展覽將在上海進行。
塑料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大量的廢棄塑料對生態環境形成了巨大的威脅,如何處置那些廢棄塑料是目前人類面臨的挑戰。本次展覽除了呈現兩種完全不一樣的塑料旅程,還會分享7個來自荷蘭的再生塑料創新應用案例。再生塑料被應用到嬰兒推車、雨衣、襪子、沙發布面等不同日常生活用品中,通過這些具有創意的案例,可以激發觀展者對再生塑料的另一種想像。無論是政府、企業、公益組織,還是個體,每個人可以運用智慧和行動力,讓廢棄塑料不再成為環境、社會的負擔,並且讓其獲得了新的「生命」。
來源:商業生態
主編:陳璘
編輯:梁俊宏、黃天舒
素材提供:張健榕、黃兆臣、孟馨媛、蘇怡檸、楊淅宇、張雲、陸文祺、王天一、洪梅、張碩朋
「盒子」是熊貓自然學堂2017年推出的新欄目,主要目的是為廣大立志成為優秀環境教育工作者分享全球最新最優的環境和教育領域的動態和案例。所以「盒子」的設立就是想幫助你在腦海中建立一個知識的盒子,並積累素材。
當然我們也非常期望能聽到你的評價和反饋,或者你有什麼更新更有意思的新聞,都可以分享給我們,熊貓菌等著你的留言哦。
-隨手轉發朋友圈-
歡迎訂閱「WWF熊貓自然學堂」微信,請點擊文章標題下的微信名稱,或查找微信公眾號:wwfnatureschool。
【關於熊貓自然學堂】
熊貓自然學堂是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環境教育項目推出的公眾參與自然保護的平台。面向一切關愛自然、期望參與自然保護的朋友,用互動式、參與式、啟發式的教育方法演繹自然保護的專業故事,旨在激發興趣,啟發思考,引領行動。熊貓自然學堂也將邀請世界各地自然保護不同領域的傑出代表,為保護世界的夥伴們提供相互交流分享的平台。
TAG:WWF熊貓自然學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