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父母最不該和孩子說的4種話,最後一種最傷人

父母最不該和孩子說的4種話,最後一種最傷人

GIF

時間都去哪兒了

 愛的自選

王錚亮 

00:00/03:40

孩子出生來到這個世界上,父母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教會孩子說話。但其實,在孩子不斷長大的過程中,父母們也在重新學習怎麼說話——怎麼和孩子溝通、怎麼了解孩子的需求、怎麼了解孩子的內心世界。

但是很多父母總是遇到這樣的情況:

一是愛在心頭口難開,不會向孩子表達自己的愛。

二是有苦難言,不敢跟孩子袒露自己內心的想法。

三是話不投機,說的話孩子總是聽不進去。

會好好說話的父母,不僅能營造一份溫馨和諧的親子關係,也讓孩子的成長受益匪淺。有4種話,在與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盡量少說。

-01-

不要說嚇唬孩子的話

前幾天在網上看到一條令人哭笑不得的新聞:

安徽的一個小男孩在街頭走失,民警看見了便上前詢問,想幫小男孩找到家人。可是小男孩一見到民警的制服就害怕地嚎啕大哭,民警們紛紛拿出哄娃的絕招——送禮物、買好吃的,也沒能安撫這個受驚的小男孩。

這很有可能是因為,警察叔叔經常被父母們在孩子面前塑造成 「可怕」的形象。民警們也坦言,經常會有家長牽著孩子從警車邊走過,對孩子說:「你再哭再鬧,警察叔叔就會把你抓走。」

這樣的嚇唬孩子們在小時候沒少聽:警察叔叔會抓走不聽話的小孩,醫生伯伯會讓不乖的小孩吃藥、護士姐姐會給不吃飯的小孩打針、狼外婆回來抓走不睡覺的小孩……

甚至有些家長逼急了,會口不擇言地對孩子說:「你再這樣爸爸媽媽就不要你了。」

孩子們的世界總是天真單純,對家長的信任感也很高,所以許多家長總是貪圖方便用一個代代相傳的「威脅性語言」來教養孩子,讓孩子完成家長們規定的事情。殊不知,這些脫口而出的話,會對孩子幼小的心理產生極大的陰影。

類似於「警察叔叔會抓走不聽話的小孩」這樣的嚇唬,會讓孩子覺得警察、醫生這些正義的職業都是可怕的,真正遇到困難和危險時,反而不敢求救。所以父母在「口不擇言」之前,至少也要想想,說出的話是不是正確的,能不能帶給孩子對於這個世界正確的認知。

其實,家長每一次「嚇唬」孩子,消耗的都是孩子對於家長的信任與依戀。

當孩子意識到你再「嚇唬」他時,這種親子間的信任就會磨滅一點,直到孩子再也不相信你說的每一句話。而且,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經常被嚇唬的孩子容易失去自我,形成討好型人格,孩子的內心會缺乏安全感,不利於他的成長。

-02-

不要說欺騙孩子的話

還是前幾天的一則新聞:

浙江的一個12歲小女孩小燕,跟父母負氣離家出走。因為之前她的爸爸答應她,期末考試達到90分以上就帶她去看海。

期末考試結束後,小燕達到了預期的目標,可是她再次向爸爸提出去海邊的願望時,卻被父母堅定地拒絕,還挨了一頓批評。委屈的小燕一氣之下離家出走,最後還是警察叔叔帶她回家。

大家一定聽過一個拔釘子的道理:

每說一句傷人的話,就像在光滑的木板上釘一根釘子。即使能把釘子拔下來,模板上也會留個一個個難以磨滅的痕迹。

尤其是孩子對於父母的信任幾乎是與生俱來、毫無條件的。在他們還在襁褓中時,父母把他們拋向天空,孩子們會笑得很開心。這份換了源自於,他們相信一定會有一雙手會穩穩地接住他們。

欺騙一個孩子,會從小給孩子種下謊言的陰影,這種陰影有可能瀰漫一生,導致小孩長大以後走上兩條難以回頭的路:一條是滿口謊話,一條是質疑人生。

張愛玲說:「小孩不像我們想像的那麼糊塗。父母大都不懂得子女,而子女往往看穿了父母的為人。」

所以不要拿謊話欺騙孩子,拿根本不打算兌現的承諾搪塞孩子。因為一次欺騙,很可能毀掉的是孩子對於世界的真誠和期待。

-03-

不要說不公平的話

許多孩子都反感父母拿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做比較,尤其是,父母總是拿不一樣的標準對待自己和「別人家的孩子」。

蔡中元在《正向管教:好好跟孩子說話》中舉過這樣的例子:

看到孩子把臟鞋子穿進家裡——

對自己孩子:「你看你這麼不講衛生,去把鞋子換了再進來。」

對別人孩子:「沒關係,我們也都是直接踩進來的。」

飯桌上,孩子不吃飯了——

對自己孩子:「你這孩子怎麼那麼挑食,真難養,知道爸媽賺錢做飯多辛苦嗎?不準挑食,把飯給我吃完。」

對別人孩子:「不愛吃是嗎?那你想吃什麼?阿姨給你重新做。」

有時候,家長在外人的面前,總想討好「別人家的小孩」來維持成年人之間的體面,卻在雙重標準的對比中,傷害了無辜的自家孩子。

這在無形當中,就樹立了孩子對於同齡人的敵對心理,孩子會因為長期處在比較中而倍感壓力,變得內向、自卑、不愛交朋友,對他人充滿了戒備感。

孩子們不懂得成人世界的周旋和客套,在他們心中留下陰影的只是父母對別人無盡的寬容和對自己沒由來的苛刻。

然而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他們不需要參照任何人的樣子成長。過多地提及「別人家的孩子」會讓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迷失自我、喪失個性,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很難成為一個自信大方、有主見、有創造力的孩子。

-04-

不要不說話

言語傷人於有形,家庭的冷暴力傷人卻是無形的。

沉默,不說話,無視對方的存在。對於孩子來說,這種冷漠是致命的。

冷暴力一定是親子間矛盾激化的一種結果,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父母不懂得與孩子交流感受與需求。

其實每個父母都是從懵懂的孩提時期和叛逆的青春期過來的,然而似乎一當上了父母,就急於樹立一種權威,父母變得不可能犯錯,變得不可能像孩子妥協,變得不可能向孩子敞開心扉。一旦和孩子發生爭執後,就選擇用冷處理的方式來迴避問題,甚至是和孩子賭氣。

然而很多父母忽略了一點,孩子們的自尊心更強,主動溝通的意識更弱。而冷暴力的局面、父母對於問題掩蓋和迴避的態度,更不可能讓孩子們學會主動溝通或者主動認錯。

也許很多父母會說:「我是愛孩子的,我只是一時著急,忘了怎麼表達。」

龍應台說過一句話:「愛,不等於喜歡,愛,不等於認識。愛,其實是很多不喜歡,不認識,不溝通的借口。」

多少難以開口的愛,難以開口的對不起,成了父母與孩子間不可逾越的鴻溝。

雖然心中有愛,但是愛,凍結在經年累月的沉默里,好像藏著一個疼痛的傷口,沒有紗布可綁。

多少父母和兒女同處一室卻無話可談,他們深愛著彼此卻互不認識,他們嚮往接觸卻找不到橋樑,渴望表達卻沒有語言。

即使是爭吵,也是一種充滿生活氣息的熱鬧,誰家還沒有磕磕絆絆和一地雞毛。沉默的家,互相無視的父母和孩子,才是插進每一個人心窩裡的,難以拔出的利劍。

-05-

人們常說「童言無忌」,因為大人們有更為豐富的生活經驗,去包容和理解孩子們說的話。然而為人父母可不能一昧的心直口快,因為你們的一言一語,正是孩子們與這個世界溝通的一座橋樑。

和孩子們對話,一樣要懷抱敬畏之心,用尊重、平等、親切的姿態去和孩子做真誠的交流。只有這樣,孩子們才會在父母的言傳身教中,汲取到正直、積極的成長養分。

-END-

↓↓↓ 喜歡就點贊,愛就快分享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女神品味 的精彩文章:

TAG:女神品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