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下武漢後,洪秀全本想直搗黃龍,一老船工說了一番話挽救了大清
咸豐元年(1851年)1月11日,廣西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再也無法抑制內心的不平,科舉的屢次不中終於讓他下定決心要與大清決裂,意圖消滅清妖、改朝換代。於是「金田起義」在洪秀全的發起下,轟轟烈烈地蔓延了廣西全境,這就是歷史上的太平天國運動。
洪秀全打著拜上帝教的旗幟迅速集結起了數萬人馬,第二年即咸豐二年(1852年)12月,便攻佔下了第一座大城市——武漢。佔領武漢後,擺在洪秀全和太平軍面前的有兩條路:或一路向北,繼續發展進攻;或順長江向東。前者就是直搗京師了,後者則是先在江南立足,再向北發展。
12月,正值隆冬時節,洪秀全和太平軍的主要領導們縮在船艙中,喝著小酒饒有興緻地聊在哪建都。自古皇室多在河南立都,眼下如果在河南立都,就近威脅到大清京師。而在當時,在太平天國的很多人看來,當在金陵立都。
金陵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江南的統治中心,洪秀全打算建功立業,對立都金陵興趣並不大,眾所周知,建都金陵的大多是割據王朝,不能成就王者大業,金陵只是「局促於東南,而非宅中圖之大業」,明太祖定都金陵後僅數十年,明成祖就遷都北京。
能不能將大清徹底擊垮,關鍵就在於能否攻入北京,而要制服防守京城的清軍,河南是最有利的出發位置。太平軍如若先取河南,以開封作為臨時國都,以黃河為天塹,先立於不敗之地,一旦準備充足,全力進攻北京,一舉而鼎定天下不是沒有可能。
可以說,當時洪秀全對局勢的判斷還是比較準確的,可是正當他要向各將領闡述自己的觀點時,一位老船工意外地說了一番話,這讓洪秀全陷入了深思,老船工說:「河南水小缺糧,一旦被清軍所困,不能就地解救。你今有長江天塹和舟船萬千,金陵自古虎踞龍盤,是帝王之家,城高池深,民物豐富,不在金陵定都,去河南幹什麼?」
這位老船工在《太平天國史》的記載中確有其人,而且還一度受到了太平軍高層的密切關注。他說的這番話即符合人之常情,似乎也深深地打動了洪秀全。
洪秀全終究缺乏帝王資質,不可能有明太祖那般的雄才大略,他的耳朵根子也軟,經過眾人的勸說,他在開封與金陵間仔細掂量了一番,最終還是選擇先去金陵立都,先站穩腳跟,與清軍劃江而治。
太平軍高層中楊秀清和韋昌輝是支持洪秀全的這個決定的,但是石達開和羅大綱卻持反對意見,他們認為應該揮師北上,進入河南,渡黃河直搗京師。可是自從洪秀全進入了金陵後,心境發生了徹底轉變,自從起義以來,洪秀全從未享受過什麼榮華富貴,一入金陵便被眼前的繁華沖昏了頭腦,根本無心圖謀天下,只希望能偏安一隅。
太平天國立都金陵後,聲名遠播,士氣大振,勢如摧枯拉朽,以當時的實力完全可以進兵京師。可是洪秀全並沒有這樣做,攻佔金陵三個月後,他只是派了林鳳祥、李開芳率領兩萬多人出征北伐。
很明顯,洪秀全犯下了致命的錯誤,喪失了最好的機會。
首先,沒有揮師北上就是一個錯誤,當時的清軍基本上無法抵擋太平軍的強大攻勢,甚至咸豐皇帝還沒做好充分的應對準備,至於曾國藩,那會還在老家丁憂呢,他的湘軍才剛出娘胎,根本不是太平軍的對手。八旗和綠營也不堪一擊,在這種情況下出兵勝算還是十分大的。
可惜的是洪秀全並沒有這麼做,這讓清廷爭取到了寶貴的時間,也讓曾國藩的湘軍一步步坐大,最終形成對峙之勢。
其次,洪秀全定都金陵雖不是上策,卻也大有可為。江南富庶豐饒,是清廷賦稅的主要來源地,可是洪秀全上來就北伐,而且才派出兩萬人,好像並沒有打算成功,只是試試看。他如果打算暫時與清廷形成對峙局面,為什麼不趁勢拿下江南全境呢?更令人不解的是,歷史曾經烘托出一個絕好時機,使得上海唾手可得,洪秀全卻輕易放棄了。
洪秀全作為一個半吊子的教徒,在獲得意想不到的成就後,迷失了方向。而且在高層內部也發生了各種矛盾,這註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終究會失敗,假如將洪秀全換成是石達開,那麼歷史或將改寫。
※此人是蘇聯唯一的大元帥,可他卻不以為然,一生都不願穿大元帥服
※大清此衙門從官員到差役,只要幹上一任,後半輩子就有花不完的錢
TAG:千古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