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市二院專家提醒:消除小隱患,遠離「腫瘤君」
東北網健康頻道消息(通訊員 白雲 李盼)每年的4月15日——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的主題為「科學抗癌,關愛生命——抗癌路上,你我同行」。自1995年起中國抗癌協會倡導發起了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活動,旨在為民眾普及科學知識,提高防癌意識。
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癌症患者越來越多。據世界衛生組織報告,每年全球約有900萬新增癌症病例。如今,癌症已經成為與人類關係最密切的疾病之一,其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已躋身「三甲」之列。提起癌症,許多人都對它充滿了恐懼。對此,哈爾濱市第二醫院血液腫瘤科孟秋主任提醒:其實癌症是可防可控的,只要提高對癌症的認識,消除生活中的「小隱患」,就能夠避免造成「大麻煩」。
常規檢查別拒絕
不放過腫瘤的「蛛絲馬跡」
哈市的林先生身體一向很健康,三年前他卻突然開始出現輕微的腹瀉。起初他以為只是普通的胃腸不好,自己買了些葯服用。誰成想,腹瀉的癥狀持續了三年,一直沒有引起林先生的注意。一次體檢時,醫生建議林先生進行腸鏡檢查,可卻被他拒絕了。「我只是偶爾有些腹脹,沒有其他癥狀。再說我年齡大、血壓高,哪能承受做腸鏡時疼痛的刺激呢?」林先生說。隨著腹瀉越來越嚴重,林先生這才慌了神,急忙來到了哈爾濱市第二醫院。經過檢查後發現,他已經患上了結腸癌中期,必須進行手術治療。
「患者來就診時已經耽誤了病情,如果能儘早進行腸鏡檢查,早期發現息肉,就能夠實現完全治癒,及時處理掉癌前病變就不會讓癌症有『可乘之機』了。」孟秋主任說。在數十年的臨床工作中,孟秋主任發現並診治了許多胃腸癌的患者。她表示,無論是醫生還是患者,一旦發現任何腫瘤的蛛絲馬跡,都不能輕易忽視。在就診中,許多患者對醫生提出的胃腸鏡取取病理檢查很不理解,人們常認為:自己沒有病為什麼還要去做檢查?孟秋主任介紹,當醫生建議患者去做檢查時,是因為在問診和體檢過程中,已經發現了一些腫瘤的早期癥狀。「只有早期發現腫瘤,才能夠儘早治療,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生活中的「小隱患」
一不小心就成「大麻煩」
孟秋主任介紹,如今人們有許多不良的生活習慣,導致在生活中也存在著許多容易導致腫瘤的小隱患,「例如吸煙不僅能夠導致肺癌,還會引起消化道腫瘤、宮頸癌和乳腺癌;大量飲酒容易患上口腔癌、食管癌和胃癌;有些人喜歡吃熏製品、腌製品、剩菜剩飯以及燙的食物,都會增加患癌的風險。」孟秋主任說。同時,熬夜、精神抑鬱、過度疲勞也是誘發癌症的不良因素。因此,對於這些隱患要及時發現,改正不良的生活習慣,能夠將癌症減少四成到五成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生活中的壞習慣外,病毒感染與癌症的關係常常被人們所忽視。病毒能夠直接損傷細胞的DNA,改變遺傳基因而致癌。因此增強機體抵抗力、積極的預防病毒感染、及早進行抗病毒治療能夠有效預防癌症的發生。
如今許多患者缺乏醫學知識,仍存在僥倖心理,認為癌症不可能發生在自己身上。孟秋主任提醒,定期的防癌篩查十分重要,應當重視癌症早期癥狀的識別,做到提早發現,儘快治療。
理性對待
不再「談癌色變」
如今,面對癌症人們仍然「談癌色變」。孟秋主任表示,其實癌症並沒有人們想的那麼可怕,癌症是可以預防的。「首先,我們要做到病因預防,改善工作和生活環境、克服不良生活習慣、減少或避免致癌物質進入體內,這樣從病因上就進行了有效的預防。」
除此之外,孟秋主任表示,飲食防癌也十分重要。在日常生活中要合理安排飲食結構,攝入含有增強體質、抑制,阻斷,破壞致癌物、能促進受損傷細胞修復的各種有益物質的食品,對預防癌症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另外,要積極治療癌前病變。如:經久不愈的潰瘍、組織異常增生、息肉、粘膜白斑、具有明顯變化的色痣和疣等。孟秋主任提醒,這些癌前病變極易轉變為癌症,卻常常被人們所忽視。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人們防癌意識的提高,做到無癌早診,患癌早治,腫瘤會像高血壓、糖尿病一樣最終成為一種慢性疾病。
※探索血液腫瘤治療新未來,2018百濟神州血液論壇舉行
※腫瘤篩查中最可能誤事的兩個陷阱和誤區
TAG:腫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