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孩子家長的體驗:我如何用「無微不至的愛」來傷害孩子的
現如今,很多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整個家庭的愛都集中在這個孩子身上,所以,很多的孩子在自理自己的事情上存在著嚴重不足!有篇文章就提出:家長對孩子無微不至的愛,其實是一種傷害!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無微不至的愛會讓孩子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因為弱小,所以孩子需要家長的關愛和引導,但孩子絕不需要溺愛和包辦!
那麼怎麼把握好愛的程度呢?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看看:
第一.孩子需要學會生活自理的能力:
很多的家庭都只有一個孩子,所以孩子的事情基本上都是家長做,比如吃飯、洗澡等。
家長心裡的想法是:等孩子長大了,他就會自己做了。而實際上真是這樣嗎?
比如關於神童魏永康,因為生活不能自理呢,而被中科院勒令退學一事,已經反映出了,家長過度的愛只會讓孩子無法適應這個社會!
生活自理能力,是孩子走向獨立的開端。這個能力的培養如果沒有跟上,錯過了,長大後再彌補就會很難了。
比如說讓孩子試著整理自己的房間,這樣孩子看到房間雜亂無章的時候,就會想著怎麼讓房間變得整潔。所以在孩子小的時候呢,就應該培養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
第二.家長應該控制住幫助孩子的衝動:
在家長眼中呢,與其讓孩子做,還不如自己順手就做了。但是家長想過沒有,為什麼孩子什麼都不會呢?就是因為我們包辦了孩子的一切!
比如說:當孩子想幫媽媽倒一杯水的時候呢,我們會說,媽媽自己來,別被開水燙傷了。
其實孩子能不能獨立做事,取決於家長肯不肯放手。比如孩子剛學穿鞋的時候,經常把鞋子穿反,如果家長能耐心的等孩子把鞋子穿好,那麼孩子會從穿鞋的過程中找到滿足感,從而喜歡上自己穿鞋子的感覺。
所以在孩子嘗試的時候,你有必要控制住自己去幫助的衝動。
第三.家長應該堅持讓孩子自己做事:
俗話說的好,學好三年,學壞三天。這說明好的習慣養成是不容易的,而不好的習慣很容易就產生了。比如當我們因為趕時間,隨手幫孩子拿上了書包,那麼孩子心裡就會認為,原來我可以不用自己動手拿書包。人都是有惰性的,既然可以不用動手,那就享受好了。尤其是孩子學會了某一件事之後呢,覺得不再有挑戰性後,就會懶得動手了。久而久之家長再想讓孩子動手,那就是難上加難了。
所以在孩子開始學習某件事情之後呢,我們應該在孩子遺忘的時候進行提醒,而不是順手幫孩子做了。
總是無微不至的愛,對孩子的成長是有害的,所以家長們千萬要把握好愛的程度,讓孩子可以健康的成長吧!
※面對孩子大哭不止,父母這樣做最靠譜
※家長送孩子去幼兒園,孩子不適應,每天都不想去幼兒園怎麼辦?
TAG:不凡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