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考古奧斯卡:遺址背後的隱匿故事

考古奧斯卡:遺址背後的隱匿故事

封面新聞記者 薛維睿

作為「中國考古界的奧斯卡獎」,從1900年開始,每年的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都格外受到關注。

「2017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評選日前結束,從新疆吉木乃通天洞到四川彭山江口沉銀遺址,這次十大新發現填補了從史前洞到明代種種歷史空白。入選名單中除了規模宏大、文物精美的遺迹,還有不少證實了歷史中流傳的故事。

雍正的皇家道觀

大上清宮遺址是宗教考古的重大發現。

這個歷史上的道教聖地在《水滸傳》中曾被細緻描繪過:

「獻香台砌,彩霞光射碧琉璃;召將瑤壇,赤日影搖紅瑪瑙。早來門外祥雲現,疑是天師送老君。」

清代畫家關槐所繪《龍虎山鳥瞰圖》

大上清宮位於江西鷹潭龍虎山,東漢和帝時期,第一代天師張道陵就開始在龍虎山結廬煉丹,建起了「天師草堂」;在宋代崇寧四年,宋徽宗將上清觀遷址到此處。到了清朝二十六年,康熙提上「大上清宮」匾額,這個名字從此沿用至今。

可以看出,從宋代開始,上清觀和皇室聯繫密切,逐漸成為掌管全國道教事務乃至地方宗教和民間祭祀的皇家道觀。到了清雍正時期,這種密切關聯因為一名叫婁近垣的道士發展到了頂峰。

婁近垣是松江婁縣人,屬清代正一派,是清代唯一能以符籙名世的道士。

雍正五年(1727),婁近垣隨第55代天師張錫麟入京,奉命禮斗祈雨。他因為言談舉止不凡,頗受雍正皇帝器重。

大清雍正九年(公元1731),白雲觀道士賈士芳為雍正治病,由於賈士芳喜歡大言有關妖妄之事,觸忤雍正,被雍正按大逆罪處斬。但雍正的疾患也始終未安,於是雍正認為是賈士芳的「邪祟纏繞」,後來婁近垣設壇禮斗,以符水治之,雍正的病症逐漸好轉。

至此以後,雍正對他格外照顧,恩典不斷。他作為正一道的道士獲得皇帝信任,在當時是非常引人注目的,在《重修龍虎山志序》中對他有這樣的記錄:

「能以修身卻病之術裨益聖躬,禱齋壇,屢著誠效。世宗憲皇帝特加寵異,賜以真人封號,為元教主持。且因婁氏忠勤,推本所自,賜修龍虎山上清宮,發帑鉅萬,遣內大臣董視落成,賜之碑額以垂永久。」

按照這個說法,雍正不光賜他封號和殿宇,還為他重新修繕上清宮。在雍正的主持下,上清宮得以仿故宮建制,形成了兩宮(上清宮、斗姆宮)十二殿二十四院的宏大規制,不僅在江南稱為「第一大道觀」,在全國也是首屈一指,相當於北京故宮的一半。

大上清宮航拍圖

當然,也有說法認為,雍正也是順勢通過婁近垣規範了正一道的發展方向。無論如何,雍正時期對道教的發揚只是曇花一現。清初以來,皇帝普遍不信道,在政治上對道教嚴加限制;雍正之後,朝廷又重新打壓道教,到清朝末年,上清宮早已不復當日榮光。

上清宮在之後開始了持續的衰敗。太平天國運動期間,大上清宮因為清軍與太平軍的交戰遭到破壞,但曾國藩在咸豐八年到大上清宮後,仍然感嘆上清宮「極宏偉」。

直到1930年,幾個乞丐於宮內生火取暖,不慎失火,大上清宮主體殿宇焚毀殆盡。新中國成立的時候,大上清宮僅剩門樓、午朝門、鐘樓、下馬亭、東隱院等建築。1954到1956年,因為修建鷹廈鐵路龍虎山段,大上清宮主體基址被徹底掩埋。

這次的大上清宮遺址,是經過近四年的考古發掘的成果,宋、元、明、清的地層全部被揭露出來,地層疊壓關係非常明晰,遵照中軸線對稱布局原則,大上清宮的主體建築龍虎門、玉皇殿、后土殿、三清閣遺存依山勢自南向北依次排列,與清代畫家關槐所繪《龍虎山鳥瞰圖》一一對應。

一座被封王封帝的聖山

寶馬城金代長白山神廟則是近年發掘到的面積最大的金代建築遺址之一。

長白山神廟遺址位於吉林省安圖縣二道鎮西北4公里處的丘陵南坡。在通往遺址的路口,有座唐代大將劉仁軌騎寶馬的雕塑,據傳劉將軍在東征時曾在這裡獲得一匹寶馬,因此得名「寶馬城遺址」。

從寶馬城遺址遠眺長白山

上世紀80年代,寶馬城遺址被認為是渤海「朝貢道」上的一座驛站。不過,後續的考古推翻了這種說法,出土遺物以建築構件為主,紋樣精美,工藝精湛,瓦當均為獸面;而且寶馬城整體特徵與唐代驛站的建築風格並不相同,反而和金上京劉秀屯大型建築基址相似;另外,遺址外牆塗有硃紅色,梁枋上繪有彩畫的廳堂式磚牆結構,這種特點大多用於宋金時期宮殿、寺廟或禮儀性建築。

寶馬城遺址航拍圖

這裡的建築和出土遺物的規格都很高,女真人為何要在遙遠的長白山隔空修建這麼一座殿堂?

根據《金史》記載,大定十二年(1172),金世宗曾效仿中原皇帝封泰山之舉。

封祭神山的傳統始於舜。根據《尚書·舜典》記載,「每洲之名山殊大者以謂其鎮。」

在五嶽名山中,後來的帝王尤其重視祭祀泰山,「天高不可及,於泰山之上立封禪而祭之,冀近神靈也。」

開元十二年(724),唐玄宗派大臣在泰山設立祭壇,封禪長白山,既為安一方之民,有體現唐御四方的格局。

《金史·志禮》記載,「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議封爵,建廟宇」,大定十二年(1172),金世宗封長白山神為「興國靈應王」,在長白山北面修建廟宇。大定十五年(1175)更是封冊各種儀物,派遣官員前往祭奠。到明昌四年(1193),金章宗更再封長白山為「開天宏聖帝」。

從唐代的封公,到金代封王、封帝,帝王們將封祭長白山作為庇護政權的聖山。

富過崇禎的張獻忠沉銀

只有300多年的江口沉銀遺址,是入圍者中最年輕的一個。

江口因為地勢險要,一直是歷史上兵家必爭之地,秦滅蜀時,蜀王開明氏敗滅在賜,岑彭伐公孫述遇刺發生在這裡,而最為有名的是明末張獻忠與南明總兵楊展激戰在此。

江口沉銀考古挖掘現場

民間一直流傳著張獻忠沉銀江口的傳說,童謠「石龍對石虎,金銀萬萬五,誰人識得破,買到成都府」在彭山流傳了數百年。

明代農民起義領袖張獻忠反明起義後,於崇禎十七年(1644年)8月9日佔領成都,建立大西國,改元大順。

張獻忠攻下武昌後,「盡取王宮金銀上百萬,載車數百輛」;在四川掠取各州郡的富商大賈,少則數千兩黃金,多則上萬兩黃金。有清史研究專家認為,崇禎皇帝和張獻忠相比也只能算是「小戶」。

1646年,張獻忠帶上大部分金銀財寶,從成都啟程沿錦江南下。然而,在彭山區江口境內時,張獻忠部卻遭到明將楊展部隊伏擊,張獻忠部損失慘重,隨軍裝載的從各處掠奪來的大量金銀珠寶與舟船一同沉江。

長沙府天啟元年伍拾兩金錠

明清兩代的一些史料中也有記載。

南明建昌衛掌印都司俞忠良在《流賊張獻忠禍蜀記》中寫道:「獻忠離成都,率賊營男婦百餘萬操舟數千蔽岷江而下……官兵槍銃弩矢百道俱發,賊舟多焚,所掠金玉珠寶及銀鞘數千萬,悉沉江底」。《彭山縣誌》也記錄,「明季楊展率兵拒張獻忠,焚賊舟數百,珠寶金銀悉沉水底。」

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江口沉銀遺址就陸續有文物出水。上世紀50-90年代,岷江河灘上偶爾發現被水沖刷出的零星文物。

2017年4月,江口沉銀遺址水下考古首期收官,發掘面積約1萬平方米,出水文物3萬餘件。

這些文物基本上可以證明,該遺址極有可能為文獻中記載的張獻忠船隊被伏擊的地點,證實了「張獻忠江口沉銀」的傳說。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關註:ihxdsb,報料QQ:3386405712】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華西都市報 的精彩文章:

百歲川籍老兵吳成吉「歸隊」 一生親曆數次大戰 身負重傷被抬下火線
投票通道已開啟!快來為家鄉的「天府文化地標」打call

TAG:華西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