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華服日」引關注,漢服和華服之間到底能不能畫等號?

「中國華服日」引關注,漢服和華服之間到底能不能畫等號?

共青團中央和B站一起搞事情了,發起了一個「中國華服日」活動!

今天上午,「中國華服日」上了熱搜榜。

有網友為活動打call↓

也有網友在糾結「漢服」與「華服」的關係↓

而在百度百科上搜索「華服」,顯示的結果是:華服一般指漢服。

總之,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

經常在微博曬漢服的熱心網友徐嬌(對,就是那個演《長江七號》的徐嬌),也在共青團中央這條微博下面發表了自己的看法:中華文明,有容乃大↓

GIF

「一部漢服史等於半部中華文明史」,這話自有道理,不同時期的服裝的確反映了當時的文化環境。

有人將各個歷史時期的女性服裝簡明扼要地畫了出來,各位感受一下~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漢時期。衣著以深衣為主,直裾和曲裾不僅是男式服飾,也是女式服飾常見類型。

公元221—公元589年,魏晉南北朝時期。衣著普遍比較大而且寬鬆,魏晉風流嘛~

唐朝中前期,這時候的衣著是仿照隋朝而制。

公元618—公元907年,中晚唐時期,女性的衣著變得更加寬鬆了。

宋朝時期,貴族女性開始纏足……

元朝時期,中國處於蒙古人的統治之下,女性服飾又有了一些改變。

到了明朝,元朝留下的習俗被廢除,人們又恢復了原來的習慣。

公元1644—公元1911年,清朝時期,滿族人試圖禁止纏足,但沒有成功。

之後的就是大家經常會在影視劇中看到的民國服裝啦~

組圖來源:半圓

版權歸屬原作者

中國女性服裝的變遷史還被這樣概括:

商周禮制,十五而笄;

西漢深衣制,上襦下裙;

南北朝衣身緊貼,對襟直領,

衣袖細窄,引入胡服風範;

唐中前期小頭鞋履窄衣裳,

披帛半臂興盛;

晚唐時世寬妝束,衣裙寬鬆;

宋尚素雅;

明霞帔比甲興盛;

清漢族傳統服飾終結,

滿族特色的旗袍影響至今。

其實,研究中國服飾民俗,會有很多非常有意思的發現。

比如,被網友diss說不是漢服的馬褂,在清康熙之前,可是僅限八旗士兵才能穿的,隨著滿漢之間衝突的緩和,馬褂才在民間流行起來。

其中,有一種馬褂中的王者——黃馬褂,那可不是隨便能穿的,一般是皇帝賜給有功之人或者肩負著特殊職務的人的服裝。

辛亥革命後,馬褂也並沒有歲滿清帝制的倒台而消失,而是在新的社會制度下煥發出新的氣息,當時的國民政府還把黑馬褂和藍長袍定為禮服。

後來,經過不斷改進,馬褂變成了「唐裝」,在服裝屆保留了一席之地。

再比如,旗袍為啥叫「旗袍」,你知道嗎?

旗袍是有滿族人的「長袍」演變而來,因滿人又稱旗人,所以這種樣式的服裝才被成為「旗袍」。

當初,達官貴婦、富家小姐多喜歡絢麗多彩的旗袍,而一身青布旗袍則是女學生的標配。1929年,民國政府將其正式定為國家禮服之一。

還有中山裝,那可不是孫中山先生設計出來的才叫它中山裝。

目前流傳著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孫中山先生很賞識一位叫黃隆生的服裝生意人,於是拜託他為中國革命者設計一種實用、美觀的服裝,於是有了中山裝;另一種說法是孫中山請裁縫將當時的陸軍制服改成「便服」,所以叫它中山裝。

雖然不是由孫中山先生設計出來的,但還是和孫中山先生很有關係的。

————————

服裝,是歷史沉澱下的魅力,是中華文化中總給人帶來驚喜的部分。

共青團中央和B站發起「中國華服日」這樣一個活動,不管細節上是否存在爭議,出發點三餘君是贊同的。

正如刷屏的那句:「著我漢家衣裳,興我禮儀之邦。」

從這個活動延伸出去的文化意義,或許更值得我們期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餘有書 的精彩文章:

《迷霧》錯在爛尾嗎?對不起,它的三觀開始就沒正過
票圈攝影大賽即將開始,這次你可能要奪冠了

TAG:三餘有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