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讓生命有尊嚴地綻放和謝幕

讓生命有尊嚴地綻放和謝幕

4月5日,清明。北京的天氣格外陰冷,不少地方還殘留著前一天的積雪。

上午10點,北京女孩丁瑞和姐姐一起去了媽媽的墓地祭奠。半年前,她們的媽媽因為乳腺癌複發而病逝。雖然已經時隔半年,姐妹倆對於媽媽「死亡」這一事件,依然力所能及地避諱。

這種避諱,是目前國內多數人的共同選擇。

「死亡,的確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可我們只有理性地對待死亡,才能對生命價值賦予更多的思考,才能更好地拓展生命的寬度和厚度。」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院長顧晉這樣向記者表示。就在前幾天,顧晉還以「關注生命的尊嚴」為題,在北大醫學部專門組織醫學青年們進行了一場對話。

雖然對話的是醫學青年,可是談及的生命尊嚴問題,與我們每個人相關。

「我需要你陪陪我」

顧晉是結直腸腫瘤外科的名醫,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利用手術刀幫患者去除腫瘤,以治癒患者疾病或者改善患者的疾病及生活狀態。

「但我們不能治癒所有的患者,很多時候我們不得不目送患者從我們眼前離開。所以我經常在思考,如果我們不能挽救患者生命,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選擇讓患者有尊嚴地離開?比如,在患者生命的終末期不做無謂的搶救。」這樣的思考,也讓顧晉在父親病重時做出了同樣的選擇。

顧晉的父親顧方六是我國著名泌尿外科專家。但是很不幸,晚年的顧方六患上了胃癌。那是2003年,顧晉在醫院擔任主管醫療的副院長,雖然每天工作結束都會很晚,但他都堅持去看望父親。

「我現在其實生不如死。」某天看望時,父親思索良久說出的一句話,讓顧晉的內心五味雜陳。雖然父子同為名醫,可終究不能扭轉病情。

為了減輕父親的身心痛苦,顧晉為生命終末期的父親選擇了姑息治療,沒有再做不必要的搶救,這也是為了維護父親生命最後的尊嚴做出的選擇。因為,不管是顧晉還是顧晉的父親,都認為渾身上下插滿管子,靠呼吸機去延長的壽命是沒有質量的,更是沒有尊嚴的。

看著父親的病情一天天惡化,顧晉每天都詳細地詢問父親需要什麼東西,他總擔心會因為一些物品讓父親留下遺憾。可父親並沒有要求顧晉帶什麼東西來醫院,只是在某一天顧晉常規的詢問之後,他低下頭慢悠悠地告訴顧晉,「我需要你陪陪我。」

「作為家屬,在家人生命即將結束的時候,我們常常從自己的意願出發去思量病人所需,以為他們需要的是好吃的或者其他物品,實際上他們最需要的可能僅僅是家人的陪伴。」父親的病逝,啟示了顧晉更多關於生命質量和尊嚴的思考——儘可能地從患者角度去滿足臨終病人的需求。

顧晉曾經收治了一位腫瘤晚期的病人。這位患者的兒子為盡孝道,不惜花費重金親赴雲南尋找百年靈芝,並要求醫生為母親進行最好的治療。可實際上根據臨床醫學的專業評估,患者已經到了生命終末期,醫學手段能夠起到的作用已經微乎其微。

「其實患者的兒子為母親治病花費了很多錢,可是他卻不知道對他的母親而言,陪伴是最好的治療。」顧晉遺憾地告訴記者。原來,在這位患者住院期間,曾不止一次向顧晉抱怨兒子有時間在外面跑,卻沒有時間陪她。

這種遺憾至今仍頻頻在醫院上演。很多子女秉持自己堅守的「孝道」,千方百計去尋找自以為最好的治療方案,可卻將病重的父母遺留在病床上。這種遺留,對於病床上的患者而言,是內心底處難以丈量的孤獨和失落。

為了患者尊嚴而冒險

關注生命的尊嚴,顯然並非只體現在不做生命臨終的無謂搶救。有時候,對病重患者的救治,也恰恰是醫生為了患者的尊嚴而冒險。

顧晉還講述了他接診的一位直腸癌術後造口複發腫瘤的患者故事。這位患者30多歲,是坐著輪椅來顧晉這裡就醫的,他的病情很不樂觀——術後造口複發的腫瘤很大,佔據了腹壁的1/4。因為患者病灶範圍太大且不排除肝轉移,醫生們幾乎一致認為這種身體狀況已經不再適合手術。當然這些醫生們,也包括顧晉。

被拒絕之後,這位小夥子並不甘心。他用渴求的語氣懇請顧晉:「大夫,我知道您不願意給我手術,我也知道手術可能失敗。可您看我現在這樣,造口的糞便和膿血散發著濃重的惡臭,我沒法出門,一點尊嚴都沒有!就連我4歲多的女兒都拒絕我的擁抱。雖然我餘下的生命可能不長,但我想陪伴女兒的成長……」說這些話的時候,患者已經滿含淚水,顧晉的眼眶也濕潤了。

其實這是一種兩難的選擇。因為,從醫學的臨床手術指征而言,患者的這種情況並不適合手術,可從患者的意願出發,又強烈地希望能夠維護生活的質量和生命的尊嚴。最終,顧晉選擇了為病人的尊嚴而冒險。

手術很順利,病灶取走了,患者也很快康復出院。但幾個月後,這位患者確診了腫瘤的肝轉移,這也是預料中的事。可當顧晉看到這位患者穿著正常人的衣服,像正常人一樣走在診室外的走廊時,當患者幸福地講述他擁抱並陪伴女兒成長時,顧晉的內心充滿了成就感。因為,他幫助患者實現了生命最後的綻放。

「其實這個患者也啟示我,出於為病人的尊嚴考慮,我們或許可以改變一些外科決策。比如說,作為醫生,我們可以儘力幫助患者減少一些牽掛和遺憾,儘力減少患者的一些痛苦,儘力讓他們多擁有一些生命的美好。這樣,生命的輪迴就不會真正離開我們。」顧晉意味深長地告訴記者。

全生命周期都需要尊嚴和質量

同樣是在這場與醫學青年的對話中,全國政協委員、北京大學醫學部黨委書記劉玉村表示,自己的岳父在去年惡性腫瘤晚期出現肝轉移時,他只給老人嘗試了一周的化療,發現沒有效果就放棄了任何治療,讓老人出院回家生活了。

「這種在家庭的生活,對岳父而言是體面的、有尊嚴的,我們作為子女也盡了應盡和想盡的孝心。」劉玉村說,岳父生命最後住院出現腎功能衰竭時也沒有做透析之類的搶救,以儘可能地減少針、管之類對老人家帶來的身體傷害。最終,老人家走得很安詳。

之所以把這個故事分享給大家,劉玉村表示,是希望大家都能夠秉持科學、開放的心態對待死亡和生命;希望作為後輩的子女在盡孝時,去著重關注父母健康在世時候的生活,而不是在臨終階段耗費大量的社會資源、精力和時間,去做沒有太多醫學意義的救治。這些救治,常常是增加了老人和病人的痛苦,又讓他們不能主導自己的生命尊嚴而遺憾地離去。在劉玉村看來,這種遺憾,「其實是最大的不孝。」

「實際上,我們關注生命的尊嚴,還應把這種觀念貫穿在生命的全過程。眾所周知,一個人出生時是有尊嚴地來到世界的,這個孩子被周圍所有人關注,比如家庭人員和醫護人員。同樣的,在這個人的成長、工作、生活以及生命謝幕的整個生命周期,也都應該得到呵護並有尊嚴地度過。」最後,劉玉村強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人民政協網 的精彩文章:

博物館發「懸賞」公告 講好漢字故事
這次修憲充分發揚了民主

TAG:人民政協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