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苑花會民間傳承之路
歷史上的南苑乃京畿重鎮,物阜民豐,民間文娛活動豐富,而南苑鄉的民間花會在南城首屈一指。花會中經典的「雙廟中幡」、「天緣獅會」和「小車聖會」都得以傳承下來,短的一百多年,長的可追溯到明洪武年間,有六百多年的歷史。
「花會」是民間傳統文化的一種歌舞形式,即通過走會進行表演。舊時,花會往往在廟會(如南頂、中頂、妙峰山)開放時與老百姓一起上山進香,所以又叫「香會」。那時規模宏大的是妙峰山和十里河一帶,那裡的廟會觀者如潮,以致萬人空巷。舊時,每年農曆四月初一至十五,妙峰山開山半個月。北京西北的大道上,到妙峰山的香客絡繹於途。據《燕京歲時記》載:「每屆四月,自初一開廟,半月香火極盛。」
一場花會由兩部分人組成,一部分是演員,另一部分是會務人員。他們各司其職,默契配合方保證花會有序進行。舊時,民間花會都由若干戶組成,在朝山進香時於約定地點集合。出發時,照例是讓皇帝御覽過的「皇會」手執黃旗走在前面。每一檔子會都有一個「把兒頭」,手持「撥旗」前引。
那時,上山進香時,各檔子會還要按照傳統規矩排順序,叫作排檔。正統花會的順序是:「開路頭,中幡眼,跨鼓膽,獅子尾。」也就是說,耍叉的開路打頭,跨鼓和中幡居中,耍獅子的壓陣。
在南苑鄉,有著幾百年歷史的民間花會,世代相傳口傳心授,特別重視門戶的傳承。現為南苑鄉「雙廟中幡」(原名「太平永樂中幡聖會」)會首的黎樹香,聊起自己的門第時說,他的師傅是現年89歲的京城名跤手馬貴寶。自己的師爺是當年天橋鼎鼎大名的寶三(寶善林)。他聽師傅說,中幡出現於300多年前的清乾隆年間,是從朝廷禮部儀仗隊中類似簡易的「執事」改造而來。當年朝廷用的「老中幡」高15米,非常笨重,且要捆在車上前行。後來王小辮和寶三將其改造成如今這樣便捷和美觀的「中幡」。
說起中幡的傳承,黎樹香侃侃而談,其師爺寶三當年之所以喜歡中幡,是因為他發現中幡與中國式摔跤在動作上有許多相同之處。而且耍中幡的「挑、端、雲、開、垂」等和摔跤相似的基本動作都是「活」的,寶三便將兩者融會貫通,成為天橋中幡與摔跤的一代宗師。師傅馬貴寶繼承師爺風範,後又把這些經驗傳給了黎樹香。如今,黎樹香也通過「擺知」形式的收徒會,收了六名二十幾歲的徒弟,為傳承中幡技藝增添了生力軍。
妙峰山廟會自1990年重張以來,黎樹香每年都會應邀帶著他三十餘人的「雙廟中幡」隊伍進山。由於參演花會太多,他們常常凌晨四點出發,七點多時,還在山腳下排隊。不過,一旦上了表演區,他的隊員們便認真地做每一個動作:霸王舉鼎、一郎擔山、老虎翹尾、斷梁、牙劍、腦劍、金雞獨立……虎虎生威,令人讚嘆不已。只有幡手自己知道,為了這短短的幾分鐘,平日里需要花費一個又一個寒暑辛勤苦練。
今年63歲的張書清是南苑鄉「雙廟文武聖會」(小車會、跑旱船、吵子三合一)的掌門人。據老張講,小車會出現於600多年前的明代初年,是朱元璋的馬皇后回娘家省親的鑾駕車輛演變而來。追溯小車會中老張的這一支,其前輩有師祖景榮祿、師爺蘆德瑞和師傅趙鳳嶺,他們均為業內很有威望、有影響的人物。說起表演程式,小車會表演的跑車,車內的女主人公身邊全是扮相誇張的丑角。跑旱船也一樣,漂亮的女主人公總是被丑角們滑稽、可笑的造型簇擁著。比較有難度的是小車會中「誤車」(表現車陷泥潭)的演繹,小姐、丫頭都要向人死乞白賴地求助,常引起觀者哈哈大笑。
值得一提的還有張書清的「吵子」演員,他們是使用清一色大鑔的樂手。他們要用力敲出鑼鼓點,大銅鑔在他們手裡使喚地得心應手。令人驚奇的是,用這種單一的樂器愣能敲出八仙過海、喜相逢、十字開花、滿堂紅等曲牌,特別喜慶。
作為踩街、拜山、表演的重頭戲,體格魁梧的鄭偉是南苑鄉「天緣獅會」的「把兒頭」(會首),是幾位會首中的少壯派。說起舞獅之技,他如數家珍:「舞獅子是我國民間優秀的傳統藝術,每逢大典或喜慶日子,人們都喜歡以舞獅助興。舞獅子技藝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在舊時叫『太平樂』,在唐代以後得到廣泛推廣。」
說起舞獅的動作,鄭偉介紹說,獅子在「領獅」的引導下進行表演:騰跳、吼、單班、雙班、坐頭、爭球等動作。另外,還要完成走梅花樁、鑽桌子、踩滾球等高難動作。鄭偉20歲那年,因為喜歡耍獅子而加入到為舞獅伴奏的「文場」行列中。經過多年的摸爬滾打,鄭偉越來越喜歡舞獅子。十幾年前,他便另組舞獅隊,他的這支獅子隊因活兒好、年輕、創新、熱情而揚名遠近。提及訓練的艱苦,鄭偉形象地說,夏天披上獅子衣,立馬就捂出水來,半小時後跟擰毛巾似的淌水。冬天又不能穿厚了,套上演出服裝就開始打哆嗦。2009年國慶節時,鄭偉的八架獅子來到天安門廣場演出,那是他最得意的時候。他們雖然只表演了五分鐘,但他們的精彩表演博得觀眾熱烈的掌聲。殊不知,鄭偉他們為這五分鐘練了兩個月。 劉連良
※想知道北京最長的一條衚衕是哪嗎?答案在此,遊玩攻略也奉上!
※通州半程馬拉松5月起跑
TAG:北京市旅遊政務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