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樓市最嚴調控年 恆大業績亮眼要做「利潤王」
中國經濟周刊微信號:ChinaEconomicWeekly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 謝瑋 | 北京報道
責編:周琦
(本文刊發於《中國經濟周刊》2018年第14期)
視覺中國
2017年3月之後,全國各地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樓市調控政策,堪稱史上最嚴。即便如此,從近期密集發布的房地產商2017年年報來看,絕大多數主流房企業績還是迎來了顯著增長。
>>「恆大以前做規模第一,現在要做利潤王」
——主流房企業績繼續沖高
有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已有40餘家上市房企公布了年報。從已經發布財報的企業看,超八成的公司實現了營收和凈利潤同比增長。
從整體業績情況來看,恆大、萬科和碧桂園2017年營收分別為3110億元、2429億元和2269億元,同比增長 47.1%、1.01%、48.2%;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依次為274.3億元、280.5億元、260.6億元,同比增長378.93%、33.4%、126.3%。
不少房企在年報中將利潤大幅增長歸因於銷售額的大增。
從銷售額看,以碧桂園、萬科、恆大為代表的龍頭房企銷售額突破5000億元大關,依次為5508億元、5299億元和5010億元,遠超第二梯隊。
銷售額暫列第四、第五位的融創和保利地產銷售額分別為3620.1億元和 3092.27億元。銷售額超過2000億元(不足3000億元)的企業有兩家,分別為綠地控股(2901億元)和中海外(2320.69億元)。據不完全統計,2017年銷售額超千億元的房企已達到17家。
作為行業風向標,萬科、恆大、融創等龍頭房企在業績表現搶眼的同時,也紛紛提前布局企業轉型。
「以前恆大做規模第一的房企,現在要做利潤王。」3月26日,在業績發布會上,恆大董事局主席許家印表示。「到2020年,恆大要實現總資產3萬億元,年銷售規模8000億元,年利稅1500億元,且負債率下降到同行中低水平。」許家印還透露,從2018年開始,恆大要在戰略上積極探索高科技產業。「比如航天、人工智慧、生命科學、幹細胞、互聯網等高科技領域。」
3月27日,萬科董事會主席郁亮公布了自2017年從王石手中接管萬科後的第一張成績單。郁亮在發布會中強調,中國房價單邊快速上漲時代已經結束。「如果房地產企業還是有地就買、不看價格,那之前怎麼賺的錢,之後就會怎麼還回去。」郁亮表示,行業進入新時代,要告別舊思維,到了必須要做出改變的時候了。
>>50家房企去年拿地面積增長81.4%
——土地儲備繼續擴張,拿地重心下沉
在恆大業績發布會上,許家印預言,到2020年房地產商三甲的銷售額門檻將是8000億至9000億元;前十位的門檻則為5000億元。
房地產行業集中度進一步提高已經成為共識,多數企業規模訴求日趨強烈。在這種態勢下,去年房企整體拿地再創新高。中國指數研究院統計顯示,50家房企2017年招拍掛拿地總金額高達2.24萬億元,同比增長74.4%;拿地面積37546.7萬平方米,同比增長81.4%。
此前,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採訪時,優客工場創始人毛大慶表示,土地仍然是開發企業重要的生產資料,但是純粹依靠土地生長的模式已經到底。在他看來,未來兩年房地產企業集中度將進一步增加,開發商數量減少,但不會告別土地開發模式。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統計發現,2017年碧桂園的拿地熱情十分高漲,新增土地投資4794.5億元,新獲取土地預期建築面積為1.4億平方米,分別同比增長170.1%和61.2%。截至2017年末,碧桂園已簽約或已摘牌的土地儲備2.8億平方米,另有潛在的土地儲備約1.42億平方米。
恆大也在積極補倉。其年報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恆大新購土地儲備226幅,並就現有39個項目進一步購買周邊土地,全年新購土地儲備建築面積1.26億平方米。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國恆大總土地儲備項目個數766個,分布於中國228個城市,總規劃建築面積3.12億平方米。
就拿地策略而言,房企在持續深耕一二線城市的同時,顯示出拓展具有機會的三四線城市的特徵。粵港澳大灣區、長三角城市群、京津冀以及中部城市群和經濟圈成為房企布局重地。
以碧桂園為例,2017年,碧桂園新增881塊土地,按面積計算,位於一二線城市與位於三四線城市的比重為31:69。對於未來的戰略布局,碧桂園表示,隨著國家分級調控出台,房地產市場分化加劇,碧桂園繼續發揮項目均衡布局的優勢,重點深耕三四線城市。
3月23日,保利地產公告顯示,2018年1—2月保利地產新增19個項目,新進入河南許昌和山東德州。保利地產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該公司在內地布局的城市增加到94個左右,大部分新增的城市在華東區域,今年則會注意在京津冀的城市下沉。對城市的選擇,保利主要看中人口大市和經濟強勁的城市。
>>碧桂園、萬科資產負債率已超80%
——降負債成關鍵詞
從主流房企發布的2018年銷售目標來看,「不進則退」似乎成為一種共識。
展望2018年,多數主流房企定下了進取的目標。財報顯示,恆大2018年銷售目標為5500億元;融創中國2018年銷售目標為4500億元;龍湖地產2018年提出2000億元的銷售目標。陽光城、富力、雅居樂、遠洋等企業提出在2018年取得千億銷售額。而一些近幾年業績增長較快的企業,如新城控股,則提出了1800億元的銷售目標。
不過,對於2018年的業績預期,還有一些企業,如萬科、碧桂園,表示不設目標。碧桂園執行董事、總裁莫斌說:「我們不設銷售目標,並不代表我們對自己沒有要求。」
另一方面,多項金融去槓桿的政策措施陸續出台,信託及資管新規將繼續對房地產開發商融資產生影響,房企表外和非標融資渠道進一步受限。業績發布會上,大多數房企也指出了「降負債」的目標。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統計發現,不少龍頭房企的資產負債率超過80%,碧桂園、萬科的資產負債率分別為88.9%、83.98%,新城控股、融信地產的資產負債率亦超過80%。此外,招商蛇口、龍湖地產及華潤置地的資產負債率超過70%。
不過,恆大的凈負債率在大幅降低。2017年其凈負債率為184%,同比下降248%。恆大方面解釋,自2017年已開始由以往高負債、高槓桿、高周轉、低成本的「三高一低」經營模式向低負債、低槓桿、低成本、高周轉的「三低一高」經營模式轉型,核心是大幅降低負債率,增加凈資產。許家印稱,恆大的目標是2020年負債率降至行業中低水平。
去年以來收購動作頻頻的孫宏斌也釋出「謹慎投資」和「控制風險」的信號。「我一直堅持別亂借錢。因為政策在變,現在整個的資本市場也比較緊,還是要把風險控制好,讓負債率降低,讓公司安全。」孫宏斌說,「融創資金鏈會斷嗎?看看我們的現金流和土地儲備,資金鏈斷裂是不可能的。」
2018年第14期《中國經濟周刊》封面
※美國為何不惜血本也要維護美元霸權?
※博鰲期間,海航的幾個大動作
TAG:中國經濟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