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歐洲小國君主是如何在非洲大陸犯下滔天罪行的?

歐洲小國君主是如何在非洲大陸犯下滔天罪行的?

1872年,比利時王國38歲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在自己位於布魯塞爾郊區的莊園里,苦苦思考該如何為自己爭取更多的財富和權力。比利時這個國家建立時間並不長,該國先後是西班牙、奧匈帝國、法國和荷蘭的統治領地,1830年才得以獨立。獨立後,比利時選擇了一位德國親王作為自己的君主,這就是利奧波德二世的父親利奧波德一世。

利奧波德一世(左)與利奧波德二世(右)

不被英女王維多利亞看好的表弟

話說回來,在19世紀的比利時當個國王,財富和權力都少得可憐。這個國家領域逼仄,談不上有什麼軍事實力,能不能長期存在取決於三個強鄰(德國、法國、英國)的心情。而且,這樣一個小國家還非常不團結,德語與法語兩個語言片區有著深刻的矛盾,雙方的對立一直持續到了21世紀。比利時的王室毫無疑問是象徵性的,既然是國會從外國請來的,就不排除以人民的名義把國王趕走的可能性。

沒人看好利奧波德二世,包括他的表姐、英國女王維多利亞。事實上,在當時的歐洲,很多國家的王室成員都自覺遠離軍事和政治鬥爭,而熱衷成為藝術品創作和交易的贊助者。

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維基百科)

利奧波德二世卻干出了讓歐洲其他各國王室和共和國家執政精英瞠目的事。比利時是小國,出並對外擴張,囊括一大塊土地作為本國的殖民地,這幾乎是痴人說夢,但利奧波德二世卻意識到,他可以利用英法德以及俄國等大國的矛盾,建立起一種大國相互牽制的關係;他甚至通過精心策劃,讓美國總統和國會為比利時的殖民行動背書,構建出殖民利益格局的成例,讓其他大國覺得非洲的剛果河流域落入比利時國王之手,要比落到跟本國有敵對關係的某個大國之手更符合本國利益。

利奧波德二世火中取栗,以小搏大,在19世紀晚期這樣一個全球範圍內殖民秩序受到空前挑戰、奴隸制已成明日黃花的時代,逆時代潮流,搶奪剛果建立起一個半奴隸制半集中營式的私人殖民地,用歐洲軍事裝備建立了讓剛果土著居民感到恐懼的強大武裝力量,藉此大量開採橡膠以及捕獵大象獲取象牙,再倒手販賣給歐美世界,獲取大量個人財富(屬於國王本人而不是比利時政府)。

利奧波德二世(BBC)

細描利奧波德二世與剛果的前世今生

剛果在被殖民之前,並不是所謂的無人之地。北非幾國和南非之間的非洲遼闊內陸,一直就分布著發展水平不一的非洲人王國、部落。16-19世紀的奴隸販賣造成非洲人口急劇減員,但即便如此,非洲許多地區的人們仍然過著安寧的生活——他們的生活質量當然要比同時期的歐洲人、美洲人低得多,卻不必成為奴隸制種植園的炮灰。最具諷刺意味的是,利奧波德二世在運轉剛果殖民地的過程中,起了個非常清新動人的名字「剛果自由邦」,宣稱要給非洲人民帶去歐洲式的公共產品,將非洲從奴隸制甚至原始社會的狀態直接帶入現代社會。

當時的「剛果自由邦」地圖(維基百科)

但他所做的與他所宣傳的,完全不是一回事。利奧波德二世發明了後來被希特勒和日本法西斯發揚光大的集中營經濟,殖民地的資源屬於國王個人,而殖民地人民存在的意義就是傾盡勞力為國王做工,稍有不從,就免不了遭到殖民地武裝力量的暴虐鎮壓。

美國作家、記者亞當·霍赫希爾德出版過很多膾炙人口的歷史作品,我們看到的這本《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出版後曾入圍美國國家圖書評論獎的終選名單。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一書作者亞當·霍赫希爾德(加州大學伯克利圖書館)


這本書記述了利奧波德二世是如何通過詭詐操作,一步步取得對於剛果的個人殖民統治的權力,以及這種危險權力的粗暴和危險使用及其帶來的可怕後果;還濃墨重彩地介紹了為了揭露和推翻利奧波德二世的暴行,來自美國和歐洲的新聞記者、社會活動家所展開的艱苦努力。

從1884年到1908年,在短短20多年時間裡,剛果這一非洲大陸的明珠,在利奧波德二世的統治下,總人口就從約2000萬下降到了約1000萬,比率超過50%。不僅如此,在比利時政府替代國王接管剛果進行殖民統治,以及二戰結束剛果迎來獨立之後的時間裡,這個國家已經被深深地打上了種植園經濟的標籤,被打上了利奧波德二世的標籤,在貧窮、動蕩中徘徊。

令人遺憾的是,正因為利奧波德二世的個人殖民統治被接管、廢止以後,剛果經濟運作的方式並沒有發生太大變化,利潤主要流向歐美大公司以及作為資本代理人的該國獨裁者兩方,所以無論是歐美世界還是獨立後的剛果,人們對於利奧波德二世及其統御下實施的暴行,通常諱莫如深。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這本書的意義就在於,通過展現歷史的真相,讓今天的人們尤其是那些參與對於援助非洲、推動非洲改良發展的人們,把握剛果在內的非洲許多國家積貧積弱、動亂不定的深刻歷史原因,從而得出真正有助於非洲民眾脫離困境而非僅僅服務於某些利益主體的解決方案。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英文版封面(亞馬遜)

利奧波德二世曾經以奇幻式的權謀操作,愚弄了歐美大國,取得了對剛果的個人殖民統治。但正如林肯所說的那樣,沒有人能夠永遠愚弄所有人。所謂的「剛果自由邦」建立不久後,歐洲一些國家和美國的記者、政治觀察家就開始察覺其中的「貓膩」。

19世紀末、20世紀初,不僅是電報、照相機等新技術設備被投入新聞報道,並因此具備了喚起更多受眾關注力量的時代,而且也是社會和政治思想發生深刻轉型的時代。有「鐵血宰相」之名的俾斯麥為了安撫勞工,也不得不制定相應的勞工保障法律。而在英國和美國,民主社會主義運動正在促成工人成長為能夠與資本家博弈的新力量。利奧波德二世縱容或者說指使而發生的種種暴行,直接導致的是國際人權運動的勃興。

「鐵血宰相」俾斯麥(維基百科)

考察歷史,我們可以很清楚地發現,利奧波德二世在對於如何收買特定的利益團體、協調歐美大國的公關手段上,相當高明,毫不遜色於今天的公關大師。但歐美大國在20世紀初還是集體行動起來,迫使比利時國王放棄了對於剛果的個人殖民統治——主要原因就在於,人權意識在當時已經成為重要的政治和道德原則,人權組織通過展示利奧波德二世的暴行,讓歐美大國的執政者不能再保持形式上的中立甚至是支持,而必須要對於比利時國王給予譴責。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書中記述談到,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就說過,「至少30年來,沒有任何一個外部問題引起這個國家(英國)的民眾如此強烈和激憤的反應。」


英國外交大臣愛德華·格雷(維基百科)

《利奧波德國王的鬼魂》這本書可讀性很強。書中勾勒了諸多鮮明的人物形象,包括:利奧波德二世、美國探險家以及比利時國王鯨吞剛果計劃的實施者亨利·莫頓·斯坦利、揭露殖民地剛果種植園經濟的小說《黑暗的心》的作者約瑟夫·康拉德、致力於揭露利奧波德二世暴行的社會活動家埃德蒙·迪恩·莫雷爾,以及以偵探小說《福爾摩斯探案集》聞名於世、積極支持莫雷爾揭露比利時國王暴行的英國小說家柯南·道爾等。

作者詳細考證了與利奧波德二世個人、比利時政府不同時期殖民剛果的史料,在著述中加入了大量詳細細節,讓全書敘述因此更富有感染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際先驅導報 的精彩文章:

寶刀未老?「改頭換面」的貝盧斯科尼重出江湖
咖啡能致癌?不要恐慌,真相在這裡

TAG:國際先驅導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