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整個四月都是你的,林徽因

整個四月都是你的,林徽因

四月,在融融春光普照的低處,總有那一期一會的美麗與哀愁,那千里迢迢也想要遇見和觸碰的,是她一人的活潑與沉靜,閃爍與暗淡。

林徽因(1904年6月10日-1955年4月1日),女,漢族,福建閩縣(今福州)人,出生於浙江杭州。 中國著名建築師、詩人、作家,人民英雄紀念碑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徽深化方案的設計者之一、建築師梁思成的第一任妻子。文學上,著有散文、詩歌、小說、劇本、譯文和書信等,代表作《你是人間四月天》、《蓮燈》、《九十九度中》等。其中,《你是人間四月天》最為大眾熟知,廣為傳誦。

一身清新質樸的校服,利落的齊耳短髮,像是從黑白電影里剪出的優雅畫面,從見第一次便久久地定格在我們的腦海里。

於是,我們無數次走近她,靠近這個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

(昨天又昨天,美還逃不出時間的威嚴;相信這裡睡眠著最美麗的,骸骨,一絲魂魄月邊留念,——菩提樹下清蔭則是去年!)

終於明白,有些路,只能一個人走。那些邀約好同行的人,一起相伴雨季,走過年華,但有一天終究會在某個渡口離散。紅塵陌上,獨自行走,綠蘿拂過衣襟,青雲打濕諾言。山和水可以兩兩相忘,日與月可以毫無瓜葛。那時候,只一個人的浮世清歡,一個人的細水長流。

從再別康橋的詩意里,穿過「太太的客廳」,拾起民國的舊照片,透過一扇民國古建築的窗欞,注視著人間芳菲四月天。

我們總是能記起她眼裡的明亮,讓那個時代哪怕隔著煙波也能望見。

(消沉,慈凈——那一天一閃冷焰,一葉無聲的墜地,僅證明了智慧寂寞,孤零的終會死在風前!)

都說世相迷離,我們常常在如煙世海中丟失了自己,而凡塵繚繞的煙火又總是嗆得你我不敢自由呼吸。千帆過盡,回首當年,那份純凈的夢想早已漸行漸遠,如今歲月留下的,只是滿目荒涼。陪伴你一起成長!

「大姒嗣徽音,則百斯男。」,林徽因的名字出自《詩經·大雅·思齊》。

父親林長民是新派人物,和裹小腳不擅書畫的母親並不恩愛,很快便新娶一房,林徽因的童年在冷僻的後院與親疏關係中周旋渡過。

(清泉底浮動,泛流到水面上,燦爛,分散!)

有人說,愛上一座城,是因為城中住著某個喜歡的人。其實不然,愛上一座城,也許是為城裡的一道生動風景,為一段青梅往事,為一座熟悉老宅。或許,僅僅為的只是這座城。就像愛上一個人,有時候不需要任何理由,沒有前因,無關風月,只是愛了。

她開始沉溺於書海,父親常年在外忙政務,她也順勢成了家裡的通信員。

「春深風候正暖,庭花丁香開過,牡丹本亦有兩三葩向人作態,惜兒未來耳……」

林徽因7歲時,父親已經和她用成年人的方式對話。讀書讓她寬容地理解了世界的複雜,她愛她的父母,也愛她異母的弟妹,但她從冷落而封建的家庭生活中得到了一個真理,那就是畢生要追求人格上的獨立與自由。

(我沒有時間盤問自己的胸懷。)

我們應當相信,每個人都是帶著使命來到人間的。無論他多麼的平凡渺小,多麼的微不足道,總有一個角落會將他擱置,總有一個人需要他的存在。有些人在屬於自己的狹小世界裡,守著簡單的安穩與幸福,不驚不擾地過一生。有些人在紛擾的世俗中,以華麗的姿態盡情地演繹一場場悲喜人生。

16歲那年,林徽因跟著父親去歐洲考察訪問,第一次走出了國門。她考上了倫敦聖瑪麗學院,因為父親忙碌總不在身邊,少女的心頭悄悄縈繞起孤獨的哀愁。

「我獨自坐在一間頂大的書房裡看雨,一個人吃飯,一面咬著手指頭哭……理想的我總是希望著生活有點浪漫的事情發生,或是有個人叩下門走進來坐在我對面和我談話,或是和我同坐在樓上爐邊給我講故事,最重要的還是有個人要來愛我。」

(一串一串明珠大小閃著光亮,迸出天真!)

等待一場奼紫嫣紅的花事,是幸福.在陽光下和喜歡的人一起築夢,是幸福。守著一段冷暖交織的光陰慢慢變老,亦是幸福。

那一年,康橋下的柔波,還沒緩緩淌進詩人的夢鄉,嘆息橋上還未駐足的深情凝望。但一切就好像準備就緒似的,迎來才子佳人的邂逅。

徐志摩初見林徽因,像忽然見得過往人生遺落的奇景,「也許照著了什麼奇異的月色」,而林徽因也被他的詩情打動,「他那種痴,那種孩子似的天真實能令人驚訝。」

(於千萬人之中,遇見你要遇見的人。於千萬年之中,時間無涯的荒野里,沒有早一步,也沒有遲一步,遇上了也只能輕輕地說一句:你也在這裡嗎?)

邂逅一個人,只需片刻,愛上一個人,往往會是一生。萍水相逢隨即轉身不是過錯,刻骨相愛天荒地老也並非完美。在註定的因緣際遇里,我們真的是別無他法。

於是,在那河畔的金柳下,夜夜的星河中,他們對談文學詩歌,人生理想。

徐志摩著了魔一般地愛上了林徽因,他在《我所知道的康橋》中寫道:「我這一輩子就只那一春,說也可憐,算是不曾虛度。就只那一春,我的生活是自然的,是真愉快的!」他也是林徽因幻想里的那個,忽然叩下門走來,與她靈魂相契的那個人。

(對於三十歲以後的人來說,十年八年不過是指縫間的事,而對於年輕人而言,三年五年就可以是一生一世。)

有緣的人,無論相隔千萬之遙,終會聚在一起,攜手紅塵。無緣的人,縱是近在咫尺,也恍如陌路,無份相逢。

水中倒影的幻想,投一粒石子便會支離破碎。張幼儀就這樣突然站在了林徽因的面前,以徐志摩妻子的身份。林徽因因為這突如其來的消息驚慌失措,她哭了幾天,冷靜下來,給徐志摩寫了一封信:

「志摩,我理解您對真正愛情幸福的追求,這原也無可厚非。我但懇求您理解我對幼儀悲苦的理解。她待您委實是好的,您說過這不是真正的愛情,但獲得了這種真切的情分,志摩,您已經大大有福了……」

(因為懂得,所以慈悲。)

人生總在祈求圓滿,覺得好茶需要配好壺,好花需要配好瓶,而佳人也自當配才子。卻不知道,有時候缺憾是一種美麗,隨性更能怡情。太過精緻,太過完美,反而要驚心度日。即使打算在人世生存,就不要奢求過多,不要問太多為什麼。且當每一條路都是荒徑,每一個人都是過客,每一片記憶都是曾經。

為了徹底了斷這份不該有的情愫,林徽因匆匆回國,在她的心裡,九十九分的浪漫也會輸給一分的理智,直到多年之後面對這段感情,旁人都在為詩人的「百無一用是深情」而嘆息,但林徽因仍願意這樣認為「徐志摩當時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詩人的浪漫情緒想像出來的林徽因,可我其實並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樣一個人。」

沈從文曾說,「林徽因是絕頂聰明的人,這種智慧也許必須要抽離某種人性的衝動。」這樣一個看似文弱的女子,在她不到二十歲的年紀里,已經懂得了:

「任何東西都可被替代。愛情,往事,記憶,失望,時間……都可以被替代。但是你不能無力自拔。」

(也許每一個男子全都有過這樣的兩個女人,至少兩個。娶了紅玫瑰,久而久之,紅的變了牆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還是「窗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飯粘子,紅的卻是心口上的一顆硃砂痣。)

都說時間是最好的良藥,當你覺得力不從心的時候,莫如將一切交付給時間,它會讓你把該忘記的都忘記,讓你漫不經心地從一個故事走進另一個故事裡。

1924年,林徽因和青梅竹馬的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留學。因為是女生,林徽因不能就讀她心心念念的建築系,只能進修美術,而梁思成選擇了建築系。

他們來自同一種文化,也有共同的愛好和話題,倆人雖門當戶對,卻遵循著新式的自由戀愛,在相處中互生情愫。在雙雙以優異成績畢業後,他們互許終生。

結婚那天,梁思成問:「為什麼選擇我?」

林徽因說:「答案很長,我得用一生去回答。」

(答案很長,我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回答,你準備要聽了嗎?)

人說,背上行囊,就是過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鄉。其實每個人都明白,人生沒有絕對的安穩,既然我們都是過客,就該攜一顆從容淡泊的心,走過山重水複的流年,笑看風塵起落的人間。

「你是一樹一樹的花開,是燕在梁間呢喃,你是愛,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間的四月天!」她把這首詩寫給自己的兒子,而這卻也是我們眼中的她。

(從沒有人說過八月什麼話,夏天過去了,也不到秋天。)

也許是我們太過忙碌,忽略了嘈雜的街市也會有清新的風景,又或許是我們在修鍊的過程中,總是欠缺了一些什麼重要的片段。或許,人生需要留白,殘荷缺月也是一種美麗,粗茶淡飯也是一種幸福。生活原本就不是乞討,所以無論日子過得多麼窘迫,都要從容地走下去,不辜負一世韶光。

1955年4月1日,林徽因因肺結核病逝世,她的遺體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墓碑上刻著「建築師林徽因墓」。

金岳霖和鄧以蟄兩人聯名,送上輓聯:

一身詩意千尋瀑,萬古人間四月天

小編:王木木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校資訊站 的精彩文章:

清明節注意事項
為什麼會春困?

TAG:電校資訊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