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什麼才是決定孩子一生的起跑線?這部電影給了我們答案

什麼才是決定孩子一生的起跑線?這部電影給了我們答案

更多優質教育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喬爸的教育LAB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是我們再耳熟不過的一句話。

而也正是因為這句話,讓作為家長的我們陷入了無休止的戰役中,從幼兒園就開始的學區房之戰,到小升初竟然都開始面試家長了,教育資源本身就是不均衡的,但是為了孩子可以得到最好的教育,我們拼盡全力。

上學難,上好學校更難,從來都不是中國獨特的問題,最近印度的一部電影似乎就說出了,我們一直想說卻沒敢說的事——《起跑線》

拉吉是一個時尚工作室的老闆,和妻子米圖有了一個小女兒皮雅,眼看著女兒就要上幼兒園了,妻子米圖在「擇校」問題上可謂費盡了心思,最終選定了幾家比較中意的學校。

為什麼要選一個好的學校?妻子米圖的一句話道出了中國所有家長的焦慮:

那選完學校呢?自然就開始為打入學校內部做準備:

第一步:「學區房」

第二步:面試

面試分兩部分:

孩子面試:

有更多的孩子贏在了起跑線上

家長面試:

首先你需要上補習班

只有你是好的家長,學校才能相信你能教育出好的孩子

但是就這樣,依然沒能進入好的學校,愛子心切的拉吉開始裝窮,以此來騙取入學的名額。

為什麼這麼拼?因為讀好書一直被看作是跨越階級的途徑。

很多人說,《起跑線》拍出了當今社會的種種弊端:

排隊可以走後門

上學走後門

甚至看起來公正無私的校長也是唯利是從的

但是這就是很多人無法改變的現實,有人說,你未免也有些太悲觀了,如果都可以接受這種想法,社會還能不能進步了?

社會的陰暗面確實是一直存在的,每個國家都一樣。英國的精英學校也是不僅需要孩子優秀的成績,也需要孩子有一個富裕的家庭,伊頓公學就是如此。

以下為摘自百度百科的伊頓錄取條件:


據統計,英國每400名男孩中,只有一名能進入一般的公學讀書,但要進入伊頓公學的,則每1,500名男孩中才有一人。有些英國的名門望族為了讓子弟能進入伊頓讀書,每當有男嬰出生,便憑"出生證"向伊頓公學報名排隊, 並且孩子一點定要:財,才雙全。

因此,每年報考伊頓公學的學生也就是1000餘名,通過嚴格考試和面試後,錄取250多人。

美國的精英學校也是如此,你看到的世界名校,學費的昂貴不是你可以想像的,美國學校年均的學費就是最好的證明,這就是不是所有學生都可以上大學的原因,獎學金確實很豐厚,但可以得到獎學金的人畢竟在少數。

所以今天,我想說的是,想要讓孩子在現今我們擁有相較於其他國家公平的資源下,你需要的「起跑線」:

金錢

對,你很需要錢。好的教育資源就是不公平的,儘管你不停的批判現狀,你還是不可否認,這樣的情況存在已經很長時間了,不是兩三天就可以改變的。所以你要賺錢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資源。

拉吉搬到貧民區的鄰居,同樣也報名了當地最好的學校,雖然在工作人員去家訪的時候,他在說:受教育就是讀書,而不是玩。

但是他其實內心是清楚的,這樣的「個性化」才是給孩子最好的教育,而這樣說只是因為經濟條件上的局限。

所以才要掙錢,你想要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什麼都會,想要從小開發孩子的智力給孩子上各種各樣的課程,現在的小孩子流行上一些STEM的課程,更有家長在周六日的時候會讓孩子上一些陶瓷課來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這些「綜合素質」無一例外是要用錢堆出來的。

而這些,並不包含在學校的公平教育里,錢是個好東西,你用金錢可以為孩子打造人生的「外掛」。

家長的素質

很多幼兒園面試都開始面試家長,之前的許多新聞就是如此,很多的孩子面試過了,但是家長的面試卻沒過。

雖然不能這樣一概而論,但是一定程度上是可信的,一個不能自律的家長,學校有理由認為孩子也不能自律,畢竟「言傳身教」。

還記得前兩天的熊孩子事件嗎?一名懷孕四個月的准媽媽正在沙發上和妹妹聊天,親戚家的孩子恰巧經過,突然從後面猛推孕婦,要不是旁邊妹子一把抓住,後果不堪設想。

妹子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孩子不以為意:「我看電視上孕婦摔了會流產,我就看看推倒她會不會也流產。」妹子很生氣,就拿著拖布桿打了孩子。

而最讓人生氣的是,事後熊孩子的母親不知悔改,竟然還怪妹子打了孩子。

這難道不是,有了熊孩子,背後必然有一個熊家長嗎?學校為了節省成本,也為了自身升學的KPI,當然要選那些更為重視教育也更有素質的家長了。

好的家庭教育

不是進入好的學校就能徹底的走上人生帶你瘋,就像《紐約時報》的一則表述階級流動的小視頻一樣,就算從小接受了比他人好的學校教育,也不能免除階層下掉的可能。

這其中差的,就是好的家庭教育。

英國BBC電視台曾經拍過一部紀錄片叫《56UP》,選了14個不同階層的孩子進行跟蹤拍攝,從7歲開始到56歲,每7年記錄一次他們的生活。

那些家庭教育氛圍良好的孩子,從小在愛書的父母身邊成長,學習父母謙和的接人待物的方式。

果然,這些孩子長大之後不僅是事業成功,而且懂得合理的規劃自己的人生,成為了知名的律師,著名的導演。

2017年北京文科狀元熊軒昂這個耿直Boy說的一番話曾經刷爆朋友圈:

「我父母是外交官,怎麼講呢,從小就給我營造一種很好的家庭氛圍,包括對我學習習慣、性格上的培養,都是潛移默化的。

因為我每一步的基礎都打得比較牢靠,所以最後自然就水到渠成。」

就像之前在哈佛演講的博士河江,父親何畢成高中畢業,母親曾獻華不識字,但何江的父母卻有三個堅持:堅持在家餵豬也不外出打工,堅持每天陪他們讀書也不外出打牌,堅持誇何江讓父母自豪,而且和講的父母還會堅持給孩子講睡前故事,就這樣一個一般的家庭培養出了哈佛的高材生。

但是同樣反觀《變形記》里的孩子,擁有更加優越的家庭條件,但是因為沒有好的家庭教育,卻也終究不能成器。

如果將教育比作孩子人生成長的路,家庭教育是孩子的路基,給孩子的思想觀念就是交通工具,而金錢的作用,就是給交通工具錦上添花,讓孩子走得更遠更舒服。

你批判這個社會的不公平,批判這個世界對你的殘忍,你痛恨自己不能夠改變這個社會,但你卻拒絕面對現實,為自己和孩子尋求更好的生活和教育。

我想你應該也不希望你的孩子有了孩子的時候,只能感嘆著教育的不公平,卻不能做些什麼。

所以別再聽那些要讓孩子輸在起跑線的話了,那只是他人麻痹我們的武器而已。

說到最後,我想反問一句,如果你能得到更好的教育,你還希望教育是公平的嗎?

與大家共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喬爸的教育LAB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有的孩子人生像開了掛?
希望每個人都能遠離原生家庭的噩夢

TAG:喬爸的教育LA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