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吳三桂反清不敢過長江的真正原因

揭秘:吳三桂反清不敢過長江的真正原因

公元1673年,吳三桂起兵反清,三藩之亂就此拉開了大幕。

起初,吳三桂東西兩線並進,進展十分順利,很快就佔領了華中、西南、西北大片地區。可隨後奇怪的事情就來了,佔據戰場主動權的吳三桂在率東線主力拿下岳陽、湖口、長沙等戰略要地後,居然沒有一鼓作氣,直接渡江問鼎中原,而是採取了防守的態勢。如此一來就給了清軍喘息的機會,為其後來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那麼吳三桂為何不敢過長江呢?其實說來也簡單,那就是他打心眼裡始終都畏懼滿洲的八旗兵。

揭秘:吳三桂反清不敢過長江的真正原因

當時其手下將領要求渡江北進時,你猜吳三桂怎麼說的?他竟然說,「爾等不知虛實,我與他(八旗軍)同用兵多年,其騎射是最不可當的」,還語重心長地告誡部下,「我們依山阻水,還可以自守,若到平原,你們如何敵得過他?」

這裡值得注意的是,吳三桂發動叛亂時,當年隨他降清的關寧鐵騎早就在數十年的征戰中損失大半,其麾下的將士主要是來自收編的李自成大順軍,以及張獻忠大西軍的舊部。這些人儘管驍勇善戰,但因當年在戰場上領教過八旗軍的厲害,所以也普遍對其存有恐懼。

據史料的記載,當時商人喬士增曾到過吳三桂軍營,據他後來向清軍彙報,吳軍從將官到士兵,都對八旗兵「害怕得緊」。然而搞笑的是,當時清軍高層也十分害怕吳三桂,寧可在長達數年的時間裡與其「隔江而治」,也不敢越過雷池半步。

揭秘:吳三桂反清不敢過長江的真正原因

那麼,康熙時期的八旗軍戰鬥力究竟如何呢?

我們知道,入關之前的八旗軍戰鬥力不容小覷,可具體到平三藩時,由於已經承平了20年之久,八旗軍從上到下戰鬥力減弱了不少,尤其是中高級將領避戰偷安的思想嚴重,所以這才寧可「坐失險要」也不敢「渡江進取」。但隨著戰況的推移,八旗軍就如同一把有些生鏽的寶劍,經過沙場磨礪後再次變成了鋒刃。

八旗軍作為一個世襲的武裝集團,普遍都有著較強的凝聚力和榮譽感,尤其是那些祖輩「從龍入關」的「舊滿洲」軍人家族。另外嚴苛的獎懲制度也長期行之有效,這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表現得尤為突出。

入關百餘年時間裡,清朝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幾乎連綿不斷,直到乾隆中期,八旗軍仍舊保持著較強的騎射戰力。這從乾隆二十年,清朝發兵5萬直搗伊犁,僅用5年時間就先後平定了准格爾、大小和卓兩大勁敵即可看出。

試想下,如果八旗軍早在康熙平三藩時就已衰朽,那如何解釋70年後,同一支軍隊卻能夠橫掃天山南北,威震中亞?

揭秘:吳三桂反清不敢過長江的真正原因

再來說八旗軍引以為豪的騎射。其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年間,滿足人的祖先靺鞨族和女真人,均以箭術高潮見長。明末清初,八旗軍無數次和擁有大量火器的明軍交鋒,但他們的應對方式不是廢棄騎射,而是在發展自身火器部隊的同時,通過加大弓箭的裝備數量、密度和單兵防護來克敵制勝。

以薩爾滸大戰為例,史載,當時配合明軍作戰的一萬多李朝官兵,雖然列陣以鳥銃拚命射擊,卻仍舊擋不住箭如雨下、卷地而來的八旗鐵騎,最終全軍潰降。

具體到三藩之亂時,吳三桂雖然在戰前努力發展騎兵,但無論是數量還是質量上都沒法跟八旗軍抗衡。為了遏制清軍騎兵的馳突,吳三桂廣泛採取了「鹿角+鳥槍」的戰術,將鹿角發展為類似拒馬(一種木製的可以移動的障礙物)、便於攜帶的隨軍裝備,戰時以鹿角居前,火槍手在後面發射槍炮。

揭秘:吳三桂反清不敢過長江的真正原因

可火器部隊要想戰勝騎兵的話,長期訓練肯定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這樣才能臨戰克服恐懼,提高射速和活力密度。但隨著戰爭不斷消耗,吳三桂這邊經驗豐富、技術嫻熟的火槍手缺口是越來越大,越來越難以對抗清軍的火炮和利箭。

1678年,吳三桂在起兵5年後去世,又過了3年,清軍攻破昆明,歷時8年之久的三藩之亂終於被平定。

展開閱讀全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古歷小軍 的精彩文章:

呂布白門樓身死,其實跟劉備沒半毛錢關係,全都是他自己作的
李世民的「天可汗」當真很厲害嗎?

TAG:古歷小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