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國失敗後的忠王李秀成
從1862年到1864年,清兵開始了對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的第三次圍攻,當時包圍天京的人超過5萬人,城內的太平軍經過數年的戰鬥,已經疲憊不堪,而且大多拖家攜口,老弱病殘,有戰鬥力的人不多,真正可以守衛天京的兵將,最多只有三、四千人。
面對十倍於己的清兵,太平軍依然不願投降,洪秀全組織城內最後的有生力量,想要守住這最後的城池。作為太平軍最有戰鬥力的忠王李秀成,率眾與清兵展開殊死戰鬥,終因寡不敵眾,退守到方山附近。根據《白龍駒在方山悲鳴》的記載,「曾國荃的湘軍把方山裡三層外三層圍個水泄不通。當清軍向寶積庵圍攏事,忠王一看漫山遍野的妖兵,知道藏不住了,便從容的走出了庵門……」,這段文字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太平天國雖然失敗了,但是依然有不少的殘餘勢力,並沒有投降屈服,而是躲避到民間,甚至以著書立說的方式,把那段歷史記錄下來。
另外,從這裡我們也有疑惑,忠王李秀成最後究竟有沒有投降,是沒有說清楚的。不過,從後來民間的各種傳說看,李秀成似乎只是成為曾國荃的階下之囚,並沒有投降。民間甚至有許多的諺語,都是用於紀念李秀成的,「麻雀麻雀好自由,飛東飛西不發愁,你到天京托件事,看看忠王瘦不瘦」,李秀成顯然是被曾國荃關閉到了天京的監獄裡。這個諺語所想表達的,正是蘇州和常州附近的群眾們,對於李秀成的懷念之情。
後來,李秀成作為太平天國最重要的首領,自然不會被清兵放過。曾國荃為了表達自己的功績,也讓李秀成寫好自述書。只不過這段自述中,必然沒有太多投好清政府的言語,因為在李秀成提交自述書的當天,曾國荃就對他處以極刑。江浙的群眾聞聽消息後無不疾首頓足,痛哭流涕。又有諺語為「說忠王,話忠王,忠王真是個好賢王。天不佑,他死了,百姓痛哭表爹娘。」
更有玄乎的是,據說李秀成遇害的那天,方山下起了瓢潑大雨,這雨水落地,剎那間就變成紅色。整個方山都流淌著紅色的雨水,染紅了整個方山,如今有些地方還顯露著紅殷殷的泥土,夜深人靜的晚上,方山上還會隱隱聽得見戰馬在高亢悲鳴,嗚嗚之聲在半空呼嘯久久不停。這就是所謂,蒼天為之流淚,戰馬為之悲鳴,能夠為人們留下如此的傳說,可以見出,太平天國失敗後,最讓人們唏噓的,原來是這位年輕的忠王李秀成。
那麼,為什麼人們會如此敬重和懷念這位忠王呢?從太平天國整個的歷史看來,幾乎最為重要的戰役,都和李秀成有關。其中包括浦口之戰、三河大捷以及太平軍第二次打破清兵江南大營等,可以說是太平天國的全盛時期,到天京轉危為安等戰役,都跟李秀成的深謀遠慮的戰略思想密切相關,民歌有「六月荷花透水紅,忠王用兵實在凶。破丹陽,快如風,常州蘇州一齊沖。」
「月亮漸漸高,又把二更敲,忠王李秀成待百姓實在號,傳下號令愛百姓,練兵不把黎民擾」,這便是說的李秀成的治君之道了,千百年的歷史中,歷來兵匪一家,腐敗昏聵的清王朝更是視民如草芥,出身草莽的李秀成竟然有這種意識,也的確不易。 另外,李秀成對於引導農民思想覺醒,其實具有重要的作用,也為近代的土地革命提供了有效的啟發。
由於數千年的地主階級霸佔土地,導致農民們生活日漸艱辛,尤其是在清朝末年,生活對於人們來說簡直就是折磨。但是李秀成每到一個地方,基本上都會將土地分配給人們,這也便是他受到人們擁護的根源所在。這些故事散見在後來的《地主告狀》、《忠王磨豆腐》、《一把寶劍和一隻考籃》等民間故事中,足可見得人們對於李秀成的喜歡了。
※韓國那麼小,為什麼還是戰國七雄之一?
※宋後昭公為我們演出的春秋戰國肥皂劇
TAG:海叔說春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