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未來的7種科技
未來人們也許可以和動物聊天談心,人們的容顏也不會老去,人與人之間可以直接通過心電感應交流……這些並不是夢,因為科技的發展會把一切不可能變為可能。
1
平行宇宙的存在
有理論認為,我們的宇宙只是無數個宇宙中的一員,每個宇宙都有自己的物理定律。2013年,歐洲航天局通過普朗克望遠鏡進行衛星觀測時,發現的一些輻射數據,也暗示了平行宇宙的存在。
科學家們一直認為,宇宙大爆炸後期殘留的輻射會均勻分布於宇宙空間中,然而在普朗克望遠鏡繪製的地圖上,他們發現了一個巨大的冷斑,裡面完全是空的,沒有任何正常的物質或暗物質,也沒有輻射信號。因此科學家推斷,很有可能是平行宇宙的存在導致了輻射異常,也就是說,是由於其他宇宙的拖拽效應,才使得輻射出現了分布不均。
澳洲格里菲斯大學量子力學研究中心的霍華德·懷斯曼教授也聲稱,平行宇宙確實存在。早在1957年,量子力學領域就提出了關於平行宇宙的理論,根據「多世界詮釋」理論,每次測量處於共存狀態的量子,就會分離出無數個新宇宙。懷斯曼教授表示,無數個宇宙也代表無限種可能,也許在某些宇宙中,恐龍還沒有滅絕,而在另一些宇宙中,澳大利亞可能是葡萄牙的殖民地。
儘管仍有批評家否認平行宇宙的存在,但具有超高精度的普朗克空間望遠鏡所繪製的圖像,已為科學家對平行宇宙的研究打開了一扇大門,一旦平行宇宙的存在得到確認,將會徹底改變人們對宇宙的認識。
根據多維空間理論,一個人在平行世界中同時過著很多段不同的人生。
2
和動物交流
美國北亞利桑那大學的生物學教授、動物語言學院的院長康·斯洛博奇科夫認為,人和動物之間語言的區別,只是發展程度的問題,不存在有巨大的智慧上的差別。
曾經有人質疑動物們是否具備語言交流的能力,也許它們的鳴叫只是條件反射或情緒反應,沒有什麼實際意義。但斯洛博奇科夫的發現證明了動物確實具有語言交流能力,他花了近20年研究草原犬鼠的語言,先將草原犬鼠發出的聲音錄下來,再分析聲音中的音調和頻率,結果發現,草原犬鼠的吠叫、鳴叫等各式叫聲中,其實有著複雜的語言結構,大約含有上百種字詞。這些字詞可以提醒夥伴周圍是否出現了敵對動物,還能描述敵對動物的體型、大小、顏色和速度,區別它們是土狼、狗還是鳥類。斯洛博奇科夫相信,其它動物也像草原犬鼠一樣,有使用類似的可解釋語言的能力。
美國杜克大學神經生物學家埃里希·賈維斯通過基因組測序和對比,發現人類和鳥類本質上具有相同的語言基因,這些基因涉及在運動皮質神經元和控制聲音產生的肌肉的神經元之間形成連接,所以才會有「鸚鵡學舌」的現象。
科學家們相信,在未來的幾十年內,通過對動物語言的深入研究,人類可以設計出動物語言的翻譯器,甚至還會有識別動物氣味、體溫、動作和腦電圖的裝置。在可以交流的基礎上,未來人和動物將相處得更加和諧。
市面上有多家科技公司正致力於開發解讀動物語言的翻譯軟體,
相信這些軟體會成為人和動物溝通的好幫手。
3
自我修復材料
你能想像一架飛機在飛行過程中就能自己修復引擎故障,一輛汽車在被刮傷後就能自己修復劃痕,鐵製品永遠都不會出現氧化生鏽的情況,手機和平板電腦的屏幕再也不會一摔就碎嗎?隨著自我修復材料科技的發展,上述的一切都將變為可能。
自我修復材料是指在物體受損時能夠進行自我修復的新型材料,就好像人類的皮膚具有自我修復的能力一樣。目前,荷蘭代爾夫特理工大學的科學家們已經發明出了一種具有自我修復功能的混凝土——生物混凝土。代爾夫特大學的微生物學教授解釋說:「混凝土是世界上使用最廣泛的建築材料,但不管加固得多好,混凝土最終都會出現裂縫,一旦有水滲入到裂縫中,就有可能腐蝕混凝土中的鋼筋,導致建築坍塌。」
生物混凝土中加入了一些細菌「修復劑」,這些細菌繁殖快速、生命力強,能耐高溫和低溫,即使在沒有食物和氧氣的情況下也可存活200多年。科學家將細菌和乳酸鈣混合裝封在可降解的塑料膠囊里,並與混凝土融合,這樣在牆體出現裂縫時,通過用水澆灌或等到雨天,水進入裂縫中與混凝土中的膠囊接觸,膠囊便會溶化,處在休眠狀態中的細菌就被激活並開始生長,它們以乳酸鈣為食物,產生反應後形成的石灰石即可修補裂縫。這種新型混凝土的出現不僅提高了公路、橋、樓房等建築物的使用壽命,也降低了危險的發生頻率,是建築行業的一項重大突破。
這是一款具有自我修復能力的透明樹脂材料,
即使它被剪開,也能在幾秒之內就重新聚合。
4
永葆青春
長生不老一直是人類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一代又一代人為尋找長壽的秘方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但一直未果。最近,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RNA中或許藏著可使人長生不老的秘密。
衰老是機體從構成物質、組織結構到生理功能的喪失和退化的過程,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延緩衰老卻是可能的。早在2006年,諾貝爾獎獲得者山中伸彌,就發現了誘導人體表皮細胞使之具有胚胎幹細胞功能的方法,這堪稱細胞層面的「返老還童」,但由於修改DNA的風險太大,這項技術還未能獲得許可。DNA是細胞和整個人體機能的藍圖,牽一髮而動全身,要干預DNA風險太大,而RNA就像是基因和功能蛋白質之間的連接人,科學家們發現,對RNA 進行干預操作可以避免DNA 基因的改變,既方便執行,又不會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如果能在細胞DNA 衰老時,用人工接管RNA 來控制基因表達,合成蛋白質,就能起到延緩衰老的效果。
美國阿肯色州的研究團隊已用此方法研製出一種新化合物,成功清除了實驗白鼠血液里的老化造血細胞,使它身體的造血功能保持活力。而且通過對RNA的觀測和干預,就能從RNA 的層面上識別衰老和診斷癌症,這是一種全新的醫療思維,目前已經被引入臨床。雖然這項技術還處在研究階段,但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對經過科學改造的人體來說,永遠年輕或許真的不再是奢望。
這位90多歲高齡的加拿大老奶奶十分熱衷於參加跳遠、
100米賽跑和標槍運動會。
5
腦部掃描驗證身份
你有沒有過突然就想不起來自己的銀行卡、郵箱、社交賬戶密碼的時候?這種情況未來將不再發生了,因為隨著數字密碼越來越容易被破解,生物識別技術將成為智能設備更安全的驗證方式。
除了目前已經廣泛運用的指紋識別和虹膜掃描技術,美國賓漢姆頓大學的科學家們又研發出了一種新的身份驗證登錄方式,那就是腦部掃描。
他們開發出了一款系統,該系統能通過給用戶戴上腦電圖帽,以每秒兩幅的速度向用戶連續顯示500幅圖像,並獲取用戶對這些圖像的大腦反應,然後驗證其是否為正確的用戶,準確率高達100%。
研究人員還發現,當用戶本人在被迫的情況下使用這個系統的時侯,他的大腦活動會發生一些變化,以致無法正常登陸系統。所以,相較於其他生物識別技術,通過腦部掃描驗證的方式的安全性還是比較高的,因為即使是每個人獨一無二的指紋,也不是完全無法複製,但要複製一個人的腦電波卻幾乎是不可能的。
研究人員表示:「我們希望能夠通過用戶的腦部思維來確定他的身份,因為大腦中的活動是別人無法看見的,所以相比其他手段會更安全。」
據介紹,通過腦部掃描驗證身份的技術已經發表在了《神經計算》雜誌上,這項技術只需要進一步的優化就能問世了。
6
備份記憶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的意識已有望得到永存。美國南加州大學生物工程學教授西奧多·伯格帶領的研究團隊,做出了能夠取代海馬體的晶元,並在對猴子、老鼠的實驗中,通過人造海馬體完成了短時記憶向長期記憶的轉化。也就是說,這項技術可以完成對人腦記憶的備份,並複製到其他人的大腦中去。
海馬體是大腦褶皺和溝回中的一個區域,是將短時記憶轉化為長時記憶的關鍵部位。在海馬體的中心,記憶是由特定數量的神經元在一定時間內產生的一系列電子脈衝形成的。伯格教授的團隊將人記憶的過程簡化為數學方程,並形成計算框架,通過追蹤人在記憶時的神經元激活情況,破譯出了海馬體中支持記憶編碼的信息流,並將其用於外部晶元的編程。對於那些因阿爾茲海默症或中風,而導致海馬體受損的患者來說,植入一塊晶元作為記憶模塊,就能讓他們回到正常的生活。
伯格教授表示,這種記憶的複製性在猴子身上的效果接近100%,而在人體的正確率目前為80%。但可以肯定的是,人類大腦已經能夠接受晶元作為替代物或記憶模塊,這也就意味著,晶元有望替代海馬體,為阿爾茲海默症、帕金森病和其他精神障礙疾病患者提供服務。目前這項技術已在多名癲癇病患者身上試驗成功,預計未來有完善到更高精度的可能。
世界上沒有腦電波完全相同的兩個人,
每個人的腦電波都是獨一無二的。
7
心靈感應
臉書創辦人馬克·扎克伯格在一次問答會上談到未來發展時表示:「臉書最終極的通訊科技,將是人們直接把腦海中的想法發送給對方,也就是通過心靈感應來分享思緒。」為此,臉書還專門成立了腦機技術的研發部門,希望通過研究腦機介面,來實現只通過大腦就能交流的心靈感應技術。這意味著,心靈感應將不再是《星球大戰》中的絕地武士團和超級英雄才能擁有的特殊技能,而是未來人人都可以使用的通訊手段。
2014年,西班牙Starlab公司的負責人朱利奧·魯菲尼就開始研究腦間通信,這在當時還只是一個概念,但他在實驗中成功地讓一個印度人和一個法國人在各自的國家,在互相語言不通的情況下,達到了通過腦電波就能互相問好的程度。在實驗中,他給印度人戴上了一套通過頭皮記錄腦電波的設備,給法國人戴上了向大腦傳遞電脈衝的裝置,然後讓印度人根據研究人員的指令想像自己移動雙手或雙腳的情形,如果他想到的是移動雙腳,電腦就會記錄「0」,如果他想到的是移動雙手,電腦就會記錄「1」,這一系列的0和1會通過互聯網傳到法國人戴的大腦裝置,通過專門設計的密碼組合,他就能解讀出發送者想表達的意思。
這個實驗看似簡單,其實每一步都很複雜。發送者必須接受專門的訓練,並保持精神的高度集中,才能確保腦間信息交流達到理想的效果。魯菲尼並不滿足於此,他還希望能在人和人的大腦之間傳輸感覺、知覺和更加完整的思想。他表示,世界上大多數的問題都是因為觀點差異而產生,因為人們無法理解別人的感受和想法。而直接通過對方大腦了解彼此的思想,可以幫助人們更好地換位思考,更能理解別人的感受,也會讓世界變得更加美好。
原文作者:埃萊娜·桑斯
[譯自西班牙《真有趣》]
TAG:海外文摘雜誌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