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傳小米收購GoPro,是強強聯合還是抱團取暖?

傳小米收購GoPro,是強強聯合還是抱團取暖?

不論小米是否最終收購GoPro,僅從戰略角度看,二者的結合是正確的。

13日外媒報道稱,小米正在考慮收購美國運動相機製造商GoPro。隨後,後者股價飆升近8.8%。

這對於現今的GoPro來說,絕對是一個好消息。


智能硬體行業的「明星」不多,GoPro絕對算一個。只是這位「明星」,紅得很突然,退的也很快。僅用了三年時間,就讓其市值從130億美元跌至7.61億美元。

其實,NickWoodman在用母親的縫紉機和一把電鑽搗鼓出GoPro的第一部相機原型的時候,可能並不會想到,自己的人生會如此豐富多彩。起步之初,GoPro只是一家普通的美國硬體公司,主要就是生產小型運動相機。

運動相機是個爆炸性的概念,它改變拍攝規則,將拍攝從第二人稱視角轉變成了第一人稱視角。隨著衝浪、滑雪、極限自行車、跳傘等極限運動在年輕群體中的廣泛普及,運動相機的市場需求也越來越大,而這些,都讓GoPro這一極早進入市場的品牌,佔盡了先發優勢。

互聯網數據中心NPD調查顯示,2011年,GoPro在美市場份額僅有11%;到2013年,這一數值就躍升至45%,其營收也從2.34億美元飆升至9.86億美元。面對極大的市場前景,甚至連富士康這樣的製造大廠,都曾在2012年出資2億美元收購其8.8%的股份,只為分一杯羹。

2014年是GoPro重要的一年,也就是在這一年,GoPro的品牌開始廣泛推廣開來。一季度,GoPro宣布與微軟合作,在XBOX開設GoPro頻道,希望通過吸引廣告和第三方贊助的方式獲得新的收入源。

從GoPro發布的2014年全年財報看,這一年,其總營收為13.942億美元,較2013年同比增長了41%。這一年,GoPro以每股24美元的價格在美國納斯達克證券交易所上市。

嘗到了碩果,NickWoodman開始大肆擴張版圖,僅一年時間,GoPro全球的員工數增加了500多人,增幅高達63%。這對於一個業務相對單一的公司來說,彷如定時炸彈。加之研發費用和廣告投放費用的急劇增長,很快,GoPro被爆財務危機。

錯誤的決定總是高頻率的出現在某些危機時刻,GoPro就是這樣的。在投入大量資金到媒體領域反之公司財務困難更嚴重之後,NickWoodman有些病急亂投醫的開始進攻無人機領域。

整個2016年,我們聽到的有關GoPro的消息,無不和無人機相關。但與之掛鉤的,卻是「設備續航問題」、「墜毀」、「召回」等詞。加之已有大廠的蠶食,GoPro的自救之路徹底被封死。今年1月,相關人士稱,其已經聘請了摩根集團等投資銀行,商量出售事宜。

「如果能與大公司合作,我們當然感到非常高興。大公司能夠幫助我們提升業務規模,肯定比我們僅憑一己之力更能為投資者帶去回報率。」這是NickWoodman在今年年初接受採訪的時候說的一段話。

GoPro的故事,像極了曾經的Palm,這家公認的前全球最大的手持設備製造商,市值從530億美元跌至10億美元。同樣也因生產困難,最終以12億美元的賣身價將自己賣給了惠普。

而從GoPro當前的市值看,它的賣身價只會更低。


小米絕對不僅是接盤俠。甚至可以說,小米根本就是想借GoPro拉自己一把。眾所周知的,小米一直以來都在做智能相機,旗下產品不在少數,但物美價廉的卻實在找不出來幾款。

從2013年年底高調宣布進軍IoT,啟動生態鏈計划到2016年3月,對智能家庭戰略進行升級,正式發布全新的生態鏈品牌「米家」——專門承載小米供應鏈產品。小米在智能硬體產業涉足領域超十餘個,筆記本、路由器、相機等一個也沒落下。

可以看到,小米所有智能硬體大多是當今生活必需品,且基本是主流的以手機操作為核心的便學、易操作型設備。對於小米來說,根本不需要去考慮如何開闢市場,而是急需爭奪其他品牌的市場份額。

但即便從2013年底算起,小米至今進軍智能硬體行業不過才4年多一點的時間。而如果從「米家」品牌建立算起,小米就十足是個新生了。雖然其當前體量客觀,本質上也還是一家創業公司。

和同樣喊著要建生態的樂視不同,在沒有「底子」的情況下,小米並沒有自己干,而是選擇用投資、孵化方式,建立自己的「艦隊」。

「我們的想法是用小米模式切入100個細分領域,帶動整個智能硬體的發展,把小米從一個大船變成整個艦隊。」小米董事長&CEO雷軍說。截至2017年5月,小米投資孵化的生態鏈企業已達77家。

77家,哪77家?相信沒有多少人能數出幾家知名的,或者在行業內有一定地位的「米家」企業。「米家」旗下智能硬體產品眾多,但大多籍籍無名。

圖 | 「米家」智能硬體企業(不完全統計)

細分至智能相機產業,小米旗下同樣沒有能夠幫助其爭奪大份額市場的產品與品牌。同樣是小眾市場,小米在這一領域實質上與小規模創企沒有區別,一樣的便宜、性能不高。這樣的產品,保住已有市場已經困難,更別說和已經打出一片天的GoPro或者有著谷歌支撐的Clips奪食了。

其實,小米並不是沒有成功案例。在收購小眾品類廠商上,小米確實經驗有限。也因此,2015年,小米聯合Ninebot、華山、紅衫、順為等多個資方聯合收購電動平衡車鼻祖Segway。隨後,Segway推出了多款輕巧、時尚、低價平衡車產品,借著平衡車產業的爆發,小米著實在這一領域火了一把。

圖 | 2011-2015年我國平衡車行業產能、產量統計

反觀智能相機,經驗不足是硬傷,但照葫蘆畫瓢並不難。既然自己做不好,按照之前的路子,收購一家有品牌影響力的廠商,即便不能讓小米一躍成為龍頭,但也不至於更差。

顯然,GoPro在這個時候遇上財務危機,市值大跌,是給小米機會。對於GoPro來說,小米模式可以幫助它儘快把產品價格降下來,以獲得更有粘性的用戶;對於小米來說,GoPro的產品及用戶基礎可以以最快速度幫其更新、迭代產品,爭奪市場。

小米收購GoPro,是互惠互利。

智能硬體作為C端產品,只看三點:品牌、價格和性能。品牌,代表著可靠性;價格和性能,則是判斷是否物超所值的直接標準。

品牌方面,知名品牌甚至雙品牌加持,可靠性毋庸置疑。至少,用戶不用擔心買到的是殘次品、沒有同等的售後服務,也不會因為品牌太差被人嘲笑。

價格方面,「價格高就是好產品」的認知已經逐漸淡化,對於用戶來說,智能硬體產品是增加體驗效果,刺激快感的,但並不是必須的。在運動愛好者看來,運動中的快感是第一位的,所以,他們往往願意花很多錢在購買運動設備、尋找運動場地上,而不會過多的用於拍攝設備。因此,一個相對較低的價格,是吸引用戶的重要標準之一。

性能方面,便攜型運動相機重要的是防抖,其次是拍攝效果,最後是內容上傳便捷度。

小米沒有基礎優勢,但在運營、資金、生態等方面已有既定模式,且用戶評價良好;GoPro方面,品牌優勢明顯,用戶基礎猶在,產品性能有保障且兼具創新性。

不論小米是否最終收購GoPro,因為其中牽扯內容太多,我們不做過多分析。僅從戰略角度看,二者的「強強聯合」是正確的。若只看腳下方余之地,故步自封,必被時代淘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鎂客網 的精彩文章:

美計劃對無人機再出手,堵住業餘愛好者監管漏洞
英特爾欲出售旗下軟體部門Wind River

TAG:鎂客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