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熱兵器時代中國的戰場大刀頻現,是因為武術嗎?不!因為窮!
大刀進行曲
Yellow River Cantata(交響樂)
中央樂團合唱團
00:00/01:28
文:青梅 圖:網路
「大刀向鬼子們的頭上砍去!全國武裝的弟兄們,抗戰的一天來到了,抗戰的一天來到了……」這首《大刀進行曲》在抗戰時期曾膾炙人口,即使在戰爭結束的數十年後,它依然作為抗日歌曲的代表作廣為流傳。
在今天的熒幕上,以「大刀抗戰」為題材的影視劇亦層出不窮。
抗戰題材中百分百裝備,大刀
漸漸的,大刀成為一個時代的神話。
在20 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軍閥中,將大刀發揮得淋漓盡致的應屬馮玉祥的西北軍。
西北軍的兵源主要來自河北、河南、山西與山東,這四省都有尚武傳統,尤其是山東,早在清末義和團運動時,大刀便是主要武器。因此西北軍吸收的士兵中有不少人都具備武術基礎。
小人書里,義和團人手一把大刀
為發揮軍隊的特長,1924 年,馮玉祥聘請了滄州籍武術名家馬鳳圖在張家口與張之江創辦新武術研究會,並任命馬擔任白刃戰術教研室主任。
馬英圖、王子平、洪立厚等武術高手也曾被聘請到西北軍中擔任過教練,他們以中華傳統的武術為基礎,結合當時肉搏戰中需要設計出實用的刀法,例如由馬鳳圖編著《白刃戰術教程》一書以及在後來抗戰中被第29時軍廣泛使用的「破風八刀」。
1931 年九一八事變後,中日之間的戰爭已局部打響。1933 年初,日本侵略者悍然發動了對我國熱河、長城一線的侵略戰爭。
1933 年3 月,東北軍在日軍的猛烈攻勢下節節敗退,為保衛位於河北遵化縣東北的一座重要的交通要道「喜峰口」,國民革命軍第29 軍軍長宋哲元奉命急調第37 師第109 旅217 團作為先頭部隊趕赴馳援。
西北軍從旅到軍的各級軍官都控制著一支大刀隊,規模從連到團不等,每到戰鬥膠著或者決定勝負的關鍵時刻,這支大刀隊便會成為撒手鐧。」
令人震撼的大刀隊照片
面對來勢洶洶直撲喜峰口而來的日軍,第29 軍217 團的將士拚死抵抗,許多營級、連級的軍官手持大刀,親自帶隊攻向被日軍佔領的據點,雙方展開了慘烈的肉搏戰。
幾經拉鋸,我軍將之前失守的多處陣地奪回,日軍被逼入死角處隱蔽,等待天色暗淡後發起新一輪的攻勢。
天黑之後,中日兩軍在長城上肉搏血戰,城牆後方即是百尺絕壁,「怯者躍下自殺,勇者格鬥到底」。
訓練中的抗日先烈
令大刀隊聞名全國的一役發生於3 月12 日。11 日深夜,趙登禹親自率領109 旅主力對日軍混成第14 旅團的三處陣地進行突襲。由於29 軍彈藥匱乏,趙登禹遂向夜襲部隊下達命令,「只准用大刀砍,手榴彈炸,非萬不得已,不用輕機槍和步槍射擊,以殲滅敵人為第一,虜獲戰利品為其次」。
戰鬥於12日凌晨31時展開,遭到襲擊的日軍立即以機槍向大刀隊猛烈開火,槍聲劃破靜夜,幾處陣地上空一片通紅。此次夜襲斃敵多名(後有報道說砍死砍傷日軍1000 餘人,顯然過於誇張),繳獲了日軍作戰地圖若干、攝影機一架及機槍二十餘挺,戰果頗豐。
其實我軍的大刀與日本兵手中的「三八大蓋」刺刀比起來並沒有任何優勢。就長度而言,無論大刀還是馬刀通常都不超過1 米,而「三八步槍」加上刺刀則有1.3 米,在相同訓練水平下刺刀遠比大刀更具殺傷力。
刺刀1.3米,人。。。
因此大刀若想在肉搏戰中取得優勢,必須在訓練程度與肉搏技巧上做得比日軍更好,然而這對當時的中國軍隊來說是不現實的。
第29 軍之所以使用大刀,主要原因還是缺乏裝備、物資匱乏,沒有大批量製造刺刀的能力,而大刀製作過程簡易,成本也較低廉,便於大量生產。
其次是第29 軍中有尚武傳統且具備一定的武術基礎,使用大刀的確可以在肉搏戰中提高戰鬥力,但遠沒有文藝作品中那般所向披靡。
原創不易,關注也是褒獎
※為何有無川不成軍的說法?哪裡有中華民族的敵人,哪裡就有川人抗擊的身影
※「七七事變」第29軍軍長宋哲元一邊抗日,一邊試圖和解,五行不定輸的乾乾淨淨
TAG:煮酒青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