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兵力對比的爭議--有關二戰庫爾斯克戰役中的疑問

兵力對比的爭議--有關二戰庫爾斯克戰役中的疑問

原標題:兵力對比的爭議--有關二戰庫爾斯克戰役中的疑問


說來好笑,這裡要討論的是蘇德戰爭中的問題,開頭卻先要談到國內前些年的熱播電視劇「亮劍」。  在電視劇的一段劇情中,主人公李雲龍在軍事教學課堂上與教官發生爭辯,內容正是關於庫爾斯克戰役中蘇德雙方的兵力對比。  在劇中,李雲龍振振有詞地提出疑問:蘇軍在庫爾斯克的兵力明顯佔有優勢,怎能說庫爾斯克戰役中蘇德雙方實力基本相當呢?  電視劇的這段情節,其實並不簡單,它甚至涉及了我國軍事科研與教學歷史上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至於在劇情中引起爭議的,庫爾斯克戰役的兵力對比問題,也曾在國內許多軍史研究者中間多次引起爭議。  許多人認為,在蘇聯的相關軍事文獻中,關於庫爾斯克交戰中蘇德雙方兵力對比的描述是相互矛盾的:一方面,有文字聲稱,庫爾斯克戰役是蘇德雙方在兵力兵器實力基本相當的條件下進行的一場戰役;另一方面,又有文字聲稱,在人員和技術兵器方面,總的對比有利於蘇軍。  這真的是一種自相矛盾嗎?關於庫爾斯克的兵力對比,對立的兩種觀點哪一種更加正確呢?


  其實,只要認真閱續蘇聯軍事著作的原文,就可以明確:並不存在所謂的「自相矛盾」。  在這些著作中,蘇德雙方兵力兵器對比「不相上下,基本相當」的相關論述所提及的蘇軍參戰部隊,僅限於參加庫爾斯克突出部防禦的兩個方面軍: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什方面軍。  由此可見,此類論述中提到的「庫爾斯克兵力對比」,是指真正的「庫爾斯克戰役」,即「庫爾斯克突出部防禦戰役」的兵力對比。  同樣,關於那個「與之相矛盾」的地方:在蘇聯的相關軍事著作中,「人員和技術兵器方面,總的對比有利於蘇軍......」,這一論述的後面,讀者會看到這樣的話:「......因而我軍既能建立牢固的防禦,又能組織進攻。」  顯而易見,所謂「有利於蘇軍的兵力對比」,指的是整個「庫爾斯克會戰」的兵力對比,即,除了真正的「庫爾斯克戰役」,還包括了兩個反攻戰役的,整個「會戰」的兵力對比。  此外,在蘇聯的軍事著作中,往往只會列出「戰役兵力」的數字,不會列出「會戰兵力」的數字。這是因為,「會戰」是沒有統一的目標和計劃的。兵力數字如果沒有與之相對應的戰役目標和計劃,是沒有分析意義的。

  因此,我們在蘇聯的軍事著作中,往往只能看到庫爾斯克戰役兵力對比的如下數字:  蘇軍:130餘萬人,近 2萬門火炮和迫擊炮, 33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 2650架飛機。  德軍:90萬人,近 1萬門火炮和迫擊炮,2700輛坦克和自行火炮,2000多架飛機。  正是在上述數字的基礎上,得出了蘇德雙方兵力兵器對比「不相上下,基本相當」的結論。  有許多朋友對上述數字和結論並不信服,肯定還有不少人,自己計算出了完全不同的兵力兵器數字。在這裡,則需要提請大家注意以下幾個要點:  1. 草原方面軍並未被列入戰役兵力。  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兵力計算中,只包括了中央、沃羅涅什兩個方面軍,並沒有將草原方面軍計算在內。大家一定感到奇怪,包括近坦5 集團軍在內的,多個草原方面軍的下屬部隊明明參加了戰役呀!  蘇軍的戰役兵力計算,目的在於呈現戰役的基本規模,反映參戰部隊的戰役能力。因此,統計出的只是戰役開始前的,根據計劃要參戰的兵力,並不是在戰役結束後,將所有參戰部隊來一個匯總。

  這樣做的一個原因是:隨著戰役的進行,兵力不斷會有損耗,同時還不斷會有補充增援,具體數字會不斷變化。  大家應當注意到,蘇軍的相關著作中反覆指出,草原方面軍是作為「統帥部戰略預備隊」而存在的。至於該方面軍的成立時間,則是在庫爾斯克戰役已經爆發之後的7月9日(戰役開始的時間是7月5日)。此前,它的前身只是一個軍區一一草原軍區。  不管是草原軍區,還是草原方面軍,它的作用主要是戰略預備隊兵力的「儲備庫」。草原軍區當然承擔了防禦任務,但那只是「軍區任務」,不是「戰役任務」。即使是後來成立的草原方面軍,其主要任務仍然是參加別爾哥羅德-哈科夫反攻戰。因此,草原方面軍絕對不是庫爾斯克戰役的戰役兵力。  正因如此,從草原方面軍抽調的,參加了庫爾斯克戰役的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等部隊,只能作為補充增調部隊,就如同德軍在蘇軍反攻時,從其他戰線地段增調的多個師的兵力一樣。  近坦5集雖然隸屬於草原方面軍,但它在庫爾斯克戰役中,只是在該戰役的框架內發揮了戰役預備隊的作用。這一作用本應由沃羅涅什方面軍下屬的坦克第1集團軍來承擔,但是,該坦克集團軍被迫過早地投入戰鬥,在防禦的第二地帶與德軍進行的激戰中消耗殆盡。因此,近坦5集所發揮的,只是替補損耗,從而使沃羅涅什方面軍維持原有戰役能力的作用。它所屬的草原方面軍,並不能算作是庫爾斯克戰役中的「戰役兵力」,這就如同,德軍為了對付蘇軍反攻也從頓巴斯調來增援兵力,而頓巴斯的部隊不能算作德軍在庫爾斯克戰場的戰役兵力。  2. 兵力的質量和攻防用途。  對於喜歡數字精確的朋友,上述對比數字可能也不能令他們滿意:蘇軍人數、坦克、火炮、飛機都比德軍多,兵力數字並不相當呀!蘇軍還是佔優勢嘛!  對此,需要指出的是,關於戰爭中的兵力統計問題,並非是單純的「數人頭」、「數坦克」那樣的簡單計算,還要考慮兵力兵器質量和結構的問題。德軍兵力素質和兵器質量較高,這是不爭的事實。卓越的質量當然能夠彌補數量上的欠缺。至於不同兵器的構成結構的影響,只需說一個例子:打坦克的強擊機數量充足,自然可以抵銷坦克數量的不足。德軍向庫爾斯克發先發動的「堡壘」進攻,使用了哪些新型兵器裝備?其構成結構又如何?這都是大家應當考慮到的重要因素。  兵力的攻防用途則更加關鍵。戰役中防禦的一方,由於要控制的地域廣大,所需兵力(尤其是步兵和火炮的數量)必定多於戰役的進攻一方。許多情況下,防禦一方的兵力比進攻一方的兵力多出三分之一甚至一倍,雙方才稱得上對等。因此,庫爾斯克戰役中,作為防禦的一方,蘇軍在兵力兵器數字上的那一點所謂「優勢」,根本稱不上是什麼優勢。

  3. 戰略考量的影響。  對於堅持認為蘇軍在庫爾斯克防禦戰役中佔有兵力優勢的朋友,也許下面的話最終能說服他們:  1943年,蘇軍本來的計劃是從庫爾斯克突出部發起大規模戰略進攻,然而,由於德軍「堡壘」戰役的出台,蘇軍才把當年的戰略行動改變為「先防禦,後反攻」的兩階段行動。  了解蘇軍軍事思想的人都很清楚,蘇聯人最推崇的,只有「進攻」。他們認為,只有進攻才能帶來戰場收穫。防禦如果沒有轉化為有力的反攻,就失去了意義。  因此,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使用兵力,最重要的原則就是:一定要為防禦後的反攻預留出儘可能多的兵力。  相應地,在庫爾斯克突出部的防禦戰役中,蘇軍的原則是:在滿足防禦要求的前提下,儘可能少地使用兵力,從而為反攻留出更多兵力。  所以,蘇軍在庫爾斯克防禦戰役中,所追求的就是:儘可能在兵力兵器上與德軍相當,而並不是像在蘇德戰爭中許多其他戰役中那樣一一 追求壓倒性優勢。  蘇德戰爭中,蘇德雙方几乎在每次戰役中,都力求在兵力兵器上擁有壓倒性優勢。下面的數據可以讓朋友們認清:真正的壓倒性優勢是什麼:  德國入侵蘇聯的邊境交戰:德軍人員數量超過蘇軍百分之八十;中、重型坦克超過蘇軍百分之五十;新式飛機超過蘇軍二點二倍......  颱風:德軍人員兵力起過蘇軍百分之四十;火炮迫擊炮超過蘇軍一倍;坦克超過蘇軍一點二倍;飛機超過蘇軍百分之七十......  斯大林格勒反攻戰役:蘇軍人員數量與德軍幾乎相等;坦克超過德軍百分之四十;火炮迫擊炮超過德軍百分之三十;飛機超過德軍百分之十......  白俄羅斯戰役:蘇軍的火炮和迫擊炮數量超過三萬,德軍則不超過一萬;蘇軍的坦克和自行火炮有五千二百輛,德軍則不足一千輛;至於飛機,德軍只有一千多架,蘇軍則有五千架......  至於維斯瓦-奧得河戰役、柏林戰役,則更不必說,蘇軍的優勢要以倍數來計算。  在了解了上述數據之後,任何人也不會認為,蘇軍在庫爾斯克戰役投入的兵力兵器,以及比德軍多出的那一點數字,可以稱得上是什麼「優勢」。  在庫爾斯克戰役中,蘇德雙方的兵力「大體相當」一一 這才是唯一正確的結論。而且,庫爾斯克戰役雙方兵力的「相當」,在整個蘇德戰爭中的各次戰役中是極為罕見的現象,因而,它特別值得研究者關注。只有明確了這一個前提要點,才能認清庫爾斯克戰役的本質特點,進而對庫爾斯克戰役的其他方面進行深入研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迷津睿 的精彩文章:

慘重損失 1982年美軍駐黎巴嫩軍營遭襲,400多名美軍士兵傷亡
以色列貝卡谷地戰役:現代化空戰的開始

TAG:軍迷津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