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隆美爾在阿拉曼戰敗的,不是蒙哥馬利,而是它
刀叔導讀:阿拉曼戰役,蒙哥馬利一戰成名,但筆者更尊敬隆美爾。
他一生只愛一個女人,對亡妻的極度痴情讓首相丘吉爾也感動得向他敬禮;他總是戴一頂坦克貝雷帽混在士兵當中;他喜歡跟部隊官兵打賭,一次竟贏了美軍一架轟炸機包括全部機組人員的支配權......作為英國歷史上擔任將領時間最長的一位軍官,蒙哥馬利的一生是值得人們尊敬的。
但在阿拉曼戰役中,筆者卻更尊敬隆美爾。
以今天的眼光看,二戰中德軍元帥隆美爾馳騁縱橫的北非是一個完美的戰場。它自成一體,與其他戰場幾乎完全脫節。
隆美爾一直在渴望著找到這樣一個獨立的戰場,他就是這個戰場的主宰。每一位軍事指揮官在面對一個新的戰場環境時都會潛心思考戰略戰術的運用,但隆美爾走到了極端,他更喜歡惟我獨尊地排除掉客觀環境對主觀作戰意圖的影響和干擾。這使得隆美爾每次在戰鬥中都能異乎尋常地率領自己的士兵遠遠沖在整個部隊前面。
蒙哥馬利和隆美爾兩人在北非的交戰上,蒙哥馬利的軍隊比隆美爾的軍隊力量高出一大截。
當時隆美爾只有8萬軍隊,而且有一萬不能戰鬥;而蒙哥馬利的軍隊有19.2萬人。
軍事裝備上,隆美爾只有550輛坦克,而且還是老式坦克,性能很差;蒙哥馬利有1229輛坦克,其中還有500輛美式先進的坦克,火力比隆美爾高出了一大半還要多。
再加上隆美爾的軍隊補給線已經被切斷,而蒙哥馬利能通過紅海得到源源不斷的補給。
在實力相差太大的情況下,隆美爾失敗是必然的。隆美爾被逼迫的無路可退,就算是神仙下凡也無濟於事,只有失敗。
在隆美爾敗走非洲後,他很無奈的說:「如果我有足夠的汽油,今天逃走的就是蒙哥馬利。」
造成隆美爾失敗的原因不應該直指他的戰略眼光,就當時的情形看,隆美爾失敗是必然的。沒有石油,沒有彈藥,後備軍力又不足,用這樣的軍隊哪位將領又能抵擋裝備精良,而且物資充沛的敵軍呢?這也正是北非戰場隆美爾失敗的真正原因。
隆美爾給希特勒發去電報,稱現在撤退尚不晚,但希特勒堅決不同意撤退。
1942年11月4日,隆美爾決定把殘兵敗卒撤下來,但為時已晚,撤下來是帶輪子的,拋在身後的步兵只能聽任命運擺布了。在15天中,非洲軍撤退了1000公里,一直撤到班加西以西,但傷亡20000人,被俘30000人。非洲軍成為戰爭爆發以來第一支向盟軍投降的軸心國部隊。
第二次阿拉曼戰役,既是坦克戰、沙漠戰,也是後勤戰。英軍以其海空優勢,封鎖和破壞德軍後勤補給線,使德軍難以持久作戰。
這次戰役的勝利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北非戰場的轉折點。在戰略上,使德國佔領埃及,控制蘇伊士運河和中東油田的希望破滅。在軍事上,保證了盟軍從中東通往蘇伊士運河供應線的暢通。在精神上,此役對盟軍堅定信心有著重要作用。用丘吉爾的話說:「在阿拉曼戰役前,我們從未打贏過一仗;但在阿拉曼戰役後,我們所向無敵。」
時至今日,阿拉曼戰場硝煙早已散去,而二戰遺留的地雷仍埋在那片土地......德意軍隊撤退時為避免盟軍追擊,埋下了大批地雷——從阿拉曼往西共埋有約1750萬顆地雷,當時該地區便有「魔鬼公園」之稱。
阿拉曼,作為埃及西北部的一個小鎮,卻因阿拉曼戰役名聲大噪。如今在這裡,交戰各國都建有陣亡將士公墓。
(本文系「刀墓手札」工作室原創出品,全網15億次閱讀的優質原創自媒體)
※德帥的戰術終於不那麼死了!火箭全隊打出賽季最硬一戰
※它曾是隆美爾最嚮往也是最失意的戰場,曾埋有1750萬顆地雷
TAG:刀墓手札工作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