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打敗《三體》年度科幻神作《湮滅》,看困了也不丟人

打敗《三體》年度科幻神作《湮滅》,看困了也不丟人

《湮滅》上映在即,我跟同事就「《湮滅》到底好不好看」進行了多次爭論:

他覺得《湮滅》優秀到足以預定今年的最佳,我卻認為這部電影的完成度只能算是一般般。

電影主打「科幻驚悚」,講述了娜塔莉·波特曼飾演的生物學家莉娜,因為丈夫執行秘密失蹤之後一直生活在悲傷之中。

後來丈夫意外回家,卻又因為昏迷而入院。

凡提《湮滅》,必然要提它的原著小說《遺落的南境》

這部曾經獲得過「星雲獎」最佳長篇小說的科幻小說文風冷硬,本身對於科幻小說入門愛好者的讀者來說就偏於晦澀。

由它改編的《湮滅》對於沒看過原著的觀眾來說並不友好

很多人物動機、轉變、以及整體的世界觀都不明確,看的時候全靠自己腦補幫導演完善。

比如得了癌症文崔斯博士成為外星生物的帶路人是人性的扭曲嗎?

一邊與丈夫恩愛有加一邊出軌黑人男同事是道德的淪喪嗎?

原著中孤絕、冷峻的女主角「幽靈鳥」在電影中變成了一個有工作有生活的俗人,失去了很多原始驅動。

《湮滅》是一部概念大於形式的電影,最吸引人的是外部環境所營造出來的「末世感」。

「湮滅」一詞的物理學概念是指物質與其所對應的反物質碰撞後消失併產生高能光子等能量的過程。

「閃光」區域被外星生物入侵之後,基因被折射而產生了多樣性。

這種概念其實屬於軟科幻的一種,即是在科幻背景之下,用人文、倫理來表現人與人關係的一種模式。

《湮滅》的導演亞歷克斯·嘉蘭曾經執導過《機械姬》,也同樣是軟科幻,在探討人工智慧的覺醒

《機械姬》的完成度就很高,雖然場景格局整體都偏小,但討論很有張力:人工智慧所體現出來人性到底是善還是惡?

而《湮滅》多數時候都是在用意向來表達觀點,我承認,一些意向很有想像力:

比如鏡像的梅花鹿:

呈人形的植物:

會說人話的熊:

但是這些意向都零零星星的散落在整個影片之中,還是形式大於內容

尤其是在影片前半段氣氛營造中,節奏壓的很慢,甚至有讓人昏昏欲睡的感覺。

關於電影畫面的美學風格,也有兩種極端的看法:

喜歡的人覺得這種氤氳著迷幻調調的畫面太美了,簡直每一幀都能當壁紙用了。

不喜歡的人說這種七彩泡泡樣式的畫面像貼片水彩畫一樣,滿滿的透出「低成本」三個字。

這部電影的攝影師羅伯·哈迪在拍攝「閃光」區域的時候使影像經常看起來像是透過熔融玻璃拍攝的,很有流動感。

這種風格應該算是廢土美學的一種,廢土美學的場景設置大都在末世,有種頹廢的美感。

不過美學風格見仁見智,並不強求大家都審美統一。

有種說法是導演在拍電影之前並沒有看完整本小說,而是把他初次閱讀時所感受到的形而上的那些東西轉化成為了影像。

所以原著中本可以自圓其說的邏輯在電影呈現中顯得莫名其妙

這麼重要的科研搜尋工作居然只派5個女的進去?

即使這5個人能文能武、巾幗不讓鬚眉,那也不至於連進入輻射區的時候連防護服都不穿吧?

不僅不穿防護服,連外套都脫了?

說完了我認為的缺點,再來說一場我最喜歡的戲:

影片一開始丈夫從「閃光」區域出來回家之後坐在桌子前,鏡頭透過水杯的折射拍他。

影片結尾處莉娜從「閃光」區域回來之後接受訊問,鏡頭也是通過水杯的折射來拍。

這兩個鏡頭之間相互呼應,其實是在點明關於生命折射的主題。

同時也暗示了從「閃光」區域回來的這兩人都已經不是原來的他們了,已經被複制人代替了。

總之來說《湮滅》在我的體系中絕對稱不上佳作,當然我這也是一家之言,歡迎大家看完電影之後跟我討論~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電影幕後故事 的精彩文章:

如此「三俗」的《黑豹》,怎麼就漫威最佳了?
活久見,內地首部過審的同志電影上映了

TAG:電影幕後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