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家庭年收入100萬,真的是孩子的核心競爭力嗎?

家庭年收入100萬,真的是孩子的核心競爭力嗎?

有時候不得不感慨,貧窮制約了我的想像力。

前兩天,在某公號看到一篇推文,說杭州兩所知名民辦小學,一所要求孩子在報名時帶上父母的畢業證和房產證,另一所把家庭收入是否有100萬作為招生的硬指標。

看到這篇推文,心裡堵得慌。立馬發給了老闆,以求真相。不過半分鐘時間,老闆回了消息,她叫我不要大驚小怪,因為她的女兒也在這樣的學校里就讀。

而且更奇葩的是,除了需要出示房產證和車以外,老師還給她女兒發過一張在資助意願度調查表,調查家長是否願意出資給學校捐款,捐款金額在幾萬到幾十萬不等。

去年夏天,3萬月薪供不起孩子暑假;

去年秋天,常春藤博士、寶潔高管在爭小學家委會名額;

今年年初,土豪家長哭窮,寫文說買不起800萬學區房對不起孩子;

到了現在,為了民辦學校要家長展示車房,出示年薪憑據,赤果果地索要捐贈,以證明自己是優質家長;

......

面對孩子的教育問題,再是佛系的父母,也會忍不住焦慮。

塔塔曾憂心忡忡地跟我說:

學區房再貴都是要買的,興趣班再貴也得要學。菜場小學升重點初中只有5%的概率,民辦小學升重點初中概率是50%。我不想孩子成為升學的分母,上不了重點中學,上不了好大學,找不到好工作。

我能接受孩子拼盡全力之後的失敗,但我無法接受沒有給孩子提供更多可能性的自己。

從小到大,我們接受到的教育告訴我們,人生的發展是由高考決定的。一紙考卷,決定的不只是高考成績,還有之後40年的前程未來。

可是,我們省吃儉用,把所有的錢投資到孩子的教育上,就真的能如願以償讓孩子幸福快樂,沒有遺憾嗎?

我曾看過一篇新聞,講一個叫周浩的青年,以高考省前5的成績去了北大生命科學院,然後在大三退學去了一旁不知名的技校學數控。

這樣的身份轉變,讓許多人非常吃驚,甚至連他爸都一度覺得只有瘋子才會這麼做。可是,他自己談起這個決定時,卻「毫不後悔,覺得自己很是幸運」

周浩從小就是個愛動手、閑不住的男孩子,他喜歡把東西拆下來做研究,家裡的電器幾乎都被重新組裝過。

而北大的學習,更偏重於系統性地學習理論知識。這讓不能接觸實際操作的他倍感折磨。

一開始,周浩覺得問題的關鍵在於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太差。於是,他想盡辦法逼自己去適應北大的學習生活。

要求自己每天堅持看專業書培養閱讀習慣,逼自己和其他同學一起泡在圖書館裡自習,去旁聽其他系的課程,甚至休學一年,以期望在進入社會體驗到的挫敗感,能幫助他喜歡上北大。

可是,他的努力沒有起到預想中的作用,2年的時間,他不但沒有適應在北大的學習生活,反而越來越厭學、覺得前途渺茫。

最終,再三考慮之下,周浩選擇從北大退學,去一旁的技校重新開始。

結果,因為技校里有著十分多的實操課程,他重新燃起了對學習的渴望。很快,他就成了這個學校里最優秀的學生。還數次在全國技工大賽拿下大獎。

舉這個例子,不是想說北大有多麼不堪,技校有多麼牛逼。我想說的是,我們眼中最好的教育,對孩子來說未必是最好的選擇。

上個世紀70年代,美國有兩位科學家開始一項長期研究。

他們在全球範圍內,選取了56對同卵雙生雙胞胎作為研究對象。這些雙胞胎們從一出生開始,就因為原因被不同的家庭收養。

這對雙胞胎除了遺傳基因幾乎一樣,但是,他們的養父母、兄弟姐妹、鄰居、鄰居小夥伴、以及遇到的老師、同學,以後從事的工作,遇到的老闆、同事等等都是完全不一樣的。

這份研究的結果,震驚了當年的心理學界和教育學界。

因為他們發現:不管是在相同家庭撫養成人,還是在不同家庭撫養成人的雙胞胎,在所有測試的十幾項相似度對比中,平均相似度均超過了50%。

其中最離奇的一對雙胞胎,他們的相似度高的驚人,連結婚對象的名字居然也是一樣的。

從這個實驗結果中,我深深感受到基因的強大。

一個有藝術家氣質的孩子,家長再是努力,也不太可能讓ta成為數學家;

一個有體育天賦的孩子,天天把他關在教室里,也不太可能讓ta成為理科狀元;

一個性取向為男的男孩子,不可能因為天天和女生相處,就改掉天生癖好喜歡上女孩子;

以往,我們過於低估了先天因素,而高估了家庭環境、社會環境對孩子的影響。

當然,這不是說後天教育對孩子來說是沒有意義的。只是,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我們不應該隨大流,而是需要尊重孩子先天遺傳的特質。

就像栽培一顆種子,我們無法改變種子的類型去適應環境,只能去改變後天的環境讓種子得到更好的發展空間。

買20萬一平的學區房、拿房產證去面試民辦小學,報10個天價輔導班,讓孩子琴棋書畫樣樣精通。

竭盡全力去提供社會最認可的教育環境,能大大緩解我們對教育的失控感。

但是,我們轉嫁出去的焦慮,孩子很可能承擔不起。

我的同學雯雯,她的孩子幼兒園期間就上過許多輔導班,以求孩子能順利地度過幼小銜接階段。

可是孩子依然沒有如她所願,快快樂樂地開始小學,反而因為小學老師比較嚴格,產生了非常強的厭學情緒。前一段時間,甚至因為自己沒有足夠的時間去畫畫,和雯雯發生了嚴重的爭執。

雯雯一直覺得孩子不夠努力,沒有情緒管理的能力,總是故意和自己對著干。為了學習的事情,雯雯時常忍不住吼孩子。

可是就像孩子不夠理解她一樣,雯雯同樣不夠理解孩子。雯雯一直看不到孩子想成為畫家的夢想,孩子現在最需要的不是各種輔導班,而是父母的接納與支持。

一個找不到屬於自己賽道的孩子,就好像一顆埋藏在不合適土壤中的種子。自身陷入了迷惘之中,又如何才能努力學習感受到學習的快樂呢?

時下,說到教育孩子,說的都是要捨得在教育上投資,給孩子提供好的環境,培養聰明的頭腦,適應學業上的各種競爭,最好每一步都要領先於人,不能落後。

可是,我越來越覺得最需要重視的是:理解孩子,傾聽孩子,幫助孩子認識自己,意識到真正喜歡什麼願意堅持什麼。

當年的大學老師曾跟我說過,一個人的生活品質和前途發展取決於他的技能和對社會問題的理解,這些東西,和學校的關聯度其實並不是那麼大,卻和自我認知息息相關。

想想也是,生活的幸福並不是靠聰明的頭腦,靠考試得第一,而是自己知道自己喜歡什麼,希望成為什麼樣的人,然後為之努力堅持,最終實現自己。

在這個傳播焦慮的時代里,各種各樣的焦慮變得理所當然:

沒學奧數焦慮,讀不了名校焦慮。總有人試圖告訴作為家長的你,你不夠優秀,你可以為孩子做得更多。

也許,這篇文章依然不能撫慰因為教育而焦慮不已的你。

但是,請相信,最好的教育是因人而異的,那些看著很對卻讓你持續焦慮的道理,那些普世卻昂貴的教育方法,並不一定適合你與孩子。

孩子的人生終究是他自己的,作為父母的我們,不是孩子人生的裁判,只是ta某段生命的引路人。

家庭年收入100萬不是孩子真正的競爭力,你的理解才是孩子真正的競爭力。

我們能做到最好的事情就是放下對孩子教育上的執念,好好陪伴在孩子身邊,然後後孩子平等而真摯地溝通,你說是不是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HeyMom養育研究所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培養自控力是個偽命題」?

TAG:HeyMom養育研究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