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想像力驅動的平台戰略,是華為眼中的新藍海

想像力驅動的平台戰略,是華為眼中的新藍海

文/鄭凱

業界對華為其實有個明顯的誤解。因為華為從不跟風作秀,給人的感覺就是華為善做紅海市場,習慣後發先至,但缺少對新市場開拓的能力。

如果從華為企業BG這四年來的業績來看,從2014年到2017年,實現了每兩年業績翻一番的快速成長,這顯然是任何「紅海市場」都難以支撐的結果。那麼,看似穩打穩紮的華為,是靠什麼維持了這樣的增長率,最關鍵的是又要靠什麼去支撐企業BG2018年銷售額破100億美金的目標,進而在未來兩年再次實現業績翻番的預期呢?

必須承認,如果基於傳統的IT基礎架構,企業BG的想像力空間是有限的。這就為什麼華為企業BG總裁閻力大會一再強調「平台+生態」的原因。因為在整個數字化轉型的進程中,同行業間可以高度復用的平台少之又少,跨行業的平台幾乎沒有。而華為要做的就是要跨越這個門檻。

如閻力大所說,「做平台之上的平台,我們創造了想像不到的應用場景,華為打造面向跨行業的平台,本質就是在打造一個新的藍海。」

平台+生態的本質,是數字化未來的想像力

作為華為企業BG的行動綱領和指導方針,「平台+生態」的戰略是2017年由閻力大提出的。他當時的目標很明確,「做產品的公司走向市場很容易,盒子從出廠到客戶手裡,產品並不發生改變。」這是傳統IT的商業邏輯,顯然對未來有更高期待的華為並不適用。

企業BG在整個公司的業務佔比並不算高,企業級市場又不會如終端市場那樣容易取得比較快速的業績表現。但今年佔比超過整個公司的10%,閻力大頗有信心。

信心背後的原因是什麼?閻力大很清楚的看到,在企業IT投資中,傳統IT仍然佔比很高,超過50%。現在華為企業業務中已經在傳統IT里取勝,並獲得平均每年50%左右的增長,但很顯然如果只是在傳統IT里取勝,想像的空間還是很有限。

沒有想像力的公司,絕不是偉大的公司。華為的想像力其實就是「平台+生態」的意義延伸,怎麼理解呢?

「企業級的業務怎麼去實現指數級增長?我認為,那個拐點的來臨就是數字化轉型的蛋糕被做大的時候。以前是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在做數字化,現在是全行業都在進行數字化轉型,這個前景就非常廣闊。所以,華為不僅要思考如何把數字化轉型的蛋糕做大,更要做當中的領導者。」閻力大說。

而具體的操作思路,就是平台+生態。比如每個行業的平台建設可以看作是0到1,這個過程中,華為會選擇行業標杆企業來聯合開發,去積累原型;第二個階段是1-10,這是平台驗證的階段,讓平台向可以複製的方向去迭代;最後是10-N,去做規模複製,讓平台為整個行業賦能。

對華為來說,這個邏輯的好處在於:不同行業的數字化轉型,節奏恰好不同,有的快有的慢,所以留給華為足夠的時間窗口。當華為打開一個行業之後,第二個行業可能處在1-10的階段,第三個行業可能處在0-1的階段。這讓華為可以為平台作去做梯次發展,進而做到跨行業的平台和平台的平台,這個目標的達成,就是華為成為數字化轉型領導者的時刻。

在沉澱中超越紅海

閻力大認為每個產業的領導者都是值得尊敬的,因為他們一般是改變格局,做大產業的角色。「我們要做的就是沉澱,把我們所有做的東西在平台上生長,真正做成肥沃的黑土地。」閻力大說。

我們知道,華為去年提出了新的願景: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把數字世界帶入每個人,每個家庭,每個組織,構建萬物互聯的智能世界。」而面向全聯接的智能世界,華為把自己定位為中間的這個橋樑,也是連通萬物的「黑土地」。

顯然整個華為的願景,也是企業BG樹立更高目標的重要驅動力。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企業BG會定下每兩年翻一番的目標,在更高的願景下必然要匹配更快的增長速度,去實現成為領導者的角色。

實際上,企業BG取得的成績並不偶然。對於善於積累和總結的華為來說,這一切都似乎那麼自然。閻力大這些成績歸結為四個方面。

第一,華為研發高強度的投入,帶來了持續的產品級和新技術的創新能力,這是華為始終能超出市場平均增長率的最大基礎。

第二,懂行業者得天下,華為有一個好的創新機制,就是與客戶聯合創新的機制,與全球的領先企業做數字化轉型的聯合創新,這是華為獨有的優勢。比如,在汽車行業跟德國大眾,法國標誌在車聯網方面的創新,以及與迅達電梯在梯聯網上的試水都是聯合創新的典型。

第三,華為的開放和生態的發展,華為一直是業界口碑最好的生態公司,這幾年華為投入巨資投入到全球OpenLab的建設,來發育生態,在很多行業則以平台的形式去做到使能。

第四,源於華為對業務邊界的界定。面向合作夥伴,華為承諾上不碰應用,面向客戶,華為承諾下不碰數據,讓客戶安心,今年又增加了不碰股權,表達了華為對生態活躍度的重視,如閻力大所說,「不能激活,存在障礙的生態都不是好生態。」

正是通過這四個維度上的循序漸進和不斷積累,華為獲得了從沉澱中爆發的力量。以去年成立的華為雲業務為例,感覺上似乎華為是進來得比較晚,但華為早在十幾年前就投入到雲產品的研發,並在很多行業中有了相當多的實踐。所以,華為雲所體現的也是一種積累之後的爆發。

領跑數字化轉型,華為如何脫穎而出?

回憶剛剛領軍企業BG的2014年,閻力大並不諱言,當時的想法很單純,以產品思維來看待IT的市場,但是慢慢發現傳統IT正在被顛覆。最早是互聯網,銀行,電信等少數行業會用到數字技術,但現在所有的企業都邁向了數字化轉型。

到今天數字化轉型已經成為了業界的共識,可以說每家科技巨頭都將數字化轉型看作是未來的戰略方向。那麼華為要如何做到脫穎而出,成為領跑者?

按照華為的說法,華為企業業務的定位是數字社會和智能社會發展進程的推動者,和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使能者和最佳合作夥伴。所以打造一個開放、彈性、安全、靈活的ICT基礎架構平台,這是「平台+生態」戰略的核心。

那麼華為的第一個領先優勢就是對數字平台的理解。閻力大說,「未來數字化轉型主導權將回歸傳統企業手裡。很多行業的領軍企業希望做平台,那麼華為要做客戶平台下面的平台,是所有行業數字化轉型都要用到的平台。」 本意有讓所有數字化轉型的平台建立華為平台之上的含義。

第二個優勢就是華為的生態。我們知道華為今年增加了「中間不碰股權」的策略。其原因就是華為更願意和客戶進行聯合創新,但不會和客戶成立第三方的公司,華為甘做幕後。閻力大說,「我們內部對這個邏輯是有很高的共識,因為開放的生態才有生命力,我們希望生態是激活的狀態。顯然控股的企業,會有瓶頸,會鎖死,不夠開放。生態是自然選擇,要適者生存,生存才是更強大的。」

對公有雲生態,閻力大承認,「誰都無法迴避公有雲對行業的顛覆和威脅,任何一家傳統科技公司都會去向公有雲做嘗試。最後一定是群雄逐鹿,結局難定。但結果一定是比長跑和耐力。

最後總結華為企業BG主要的驅動力,首先來源於持續研發,但要實現指數級,還是要把數字化轉型做大,並成為裡面的領導者。而核心的戰略就是平台+生態,最重要的使命就是打造好這個平台,讓想像力驅動平台,走出華為自己的新藍海。

文/鄭凱

科技正能量,推動新科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技正能量 的精彩文章:

讀懂ABC一體機升級:場景化的點和人工智慧的面
是顛覆還是創造,人工智慧如何做到賦能營銷?

TAG:科技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