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中國人不敢碰的禁忌話題,被印度人拍成高分神作

中國人不敢碰的禁忌話題,被印度人拍成高分神作

擇校考試、天價幼兒園、孩子入學父母卻要面試……

做了父母的人,人生都要被分成兩半:前一半為自己的成就浸透汗水,而後一半為孩子的未來心力交瘁。

而這承載著兩代人夢想的後半生,到底有多沉重?

最近上映的印度電影《起跑線》,講的是印度教育,卻拍出了中國家庭面對教育時的酸楚。

一切為了孩子

爸爸拉吉是一名服裝店老闆,和媽媽米婭一起,作為白手起家的新晉中產,在小社區里過著富足愜意的生活。

但這一切都因女兒的升學問題改變了。

米婭是一個過度緊張的母親。在她無微不至的保護下,女兒連出門玩滑梯都穿戴得嚴嚴實實,衝鋒衣、頭盔一個都不少。

女兒的幼兒園擇校問題讓米婭如臨大敵,她對雜誌評選出的幼兒園一一進行了實地考察。

排名第四的學校里,噴泉、花園、馬車、恆溫游泳池……一應俱全。

但好的私立學校也不是有錢就能進的。

和大多數中國家庭一樣,這家人面臨一個問題:想進好學校,你要先有一套學區房。

在爸爸猶豫的時候,媽媽的態度很堅決:「很不錯是不夠的……如果別人說英文,她就會惶恐,她就會害怕和別人溝通,會不適應社會……」

他們覺得,對孩子來說,會英語不僅是能力,更是面子,是核心競爭力。

所以一家人搬離月光集市,來到高檔社區。

連搬家工人都知道,「有時候他們會看你爸爸的車來決定是否和你交朋友」,為了讓女兒不受欺負,拉吉和米婭下定決心要成為「上等人「。

策劃晚會想融入上流社會、去學校面試時打扮奢華,夫妻倆拼盡全力想營造一個「上等家庭」的假象。

但「月光集市」style的舞姿、蹩腳的英文,卻讓他們成為了「上等人」們的笑柄。

可即便如此,女兒皮婭還是被私立學校拒絕了。

得到的解釋,是「服裝店老闆的女兒也只能開服裝店」。

拉吉意識到,做生意時,「了解你的顧客,通過他的社區來判斷他的喜好」的那套道理,被反用到了女兒身上。

教育已經變成一門生意

每年政府會讓學校為貧困生留出25%的入學名額。為了最後爭取一次入學的機會,夫妻倆不得不想了個「損招」:

既然上等人做不成,那就做窮人來換取入學資格。

他們再次搬家,來到了貧民窟。

在貧民窟的一家人自然不好過,惡劣的環境,小動物的「拜訪」,都讓過慣了舒坦日子的他們如臨大敵。

沒有品嘗過貧窮的他們險些穿幫,卻都被好心的鄰居「掩護」了過去。

令一家人沒想到的是,這些窮人的人生哲學,卻讓一心想贏在起跑線上的他們第一次體會到真正的快樂......

當窮人們在努力正直地活下去的時候,富人們正在起跑線的戰爭中廝殺,窮人習慣了「貧窮的智慧」,而富人正從胎教開始學習「贏的秘籍」。

戰爭從胎教開始

《起跑線》雖然講的是印度家庭的故事,但是中國父母完全可以找到自己的影子:擠破頭爭取優質的教育資源,付出再多也在所不辭。

但說教育從「胎教」開始,其實已經晚了。

曾經爆紅的「復旦美女學霸」張安琪,有門薩俱樂部會員、某英語機構最年輕講師、發表了五篇SCI論文的本科生等等頭銜,畢業後被哈佛大學錄取攻讀博士學位。

母親與她合著了分享教育經驗的書,第一章第一節,就是「生育一個高智商寶寶」。張安琪的父母參考人體生理周期表,選了一個能讓孩子智商最高的日子來孕育生命。

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成了「好家長」的唯一法則。

所以拼教育、拼素質,更要拼經濟能力。

在最近大火的真人秀中,黃聖依的兒子安迪生活在豪宅、遊樂場、滑雪場組成的童話世界裡。

「安迪所看到的,都是他的。」

甚至,為了讓他享受最得天獨厚的教育資源,安迪的奶奶建了一所幼兒園。

當孩子還沒有走入社會面對「同輩壓力」的時候,家長已經開始設想孩子在斗獸場里與其他人廝殺。

想要贏得這場戰鬥,只有不斷去超越同齡人。

所謂「起跑線」,就是「不公平」的開端。

承受焦慮的是孩子

家長們為何執著於贏得這場戰鬥?讓孩子做一個快樂的、自由生長的普通人不好嗎?

隱藏在家長育兒焦慮背後的,是對自身的焦慮。

今年春節過後,某問答平台的一則提問引起了廣泛的討論。

一位家長問道:「平時只讓兒子看英文動畫,春節回老家,他居然和看《熊出沒》的小孩成為好朋友,我該怎麼辦?」

2017年8月31日,甘肅平涼,消防官兵上演「熊出沒」 為師生宣講消防安全知識 / 視覺中國

有網友回答:「這很正常。現在競爭這麼激烈,不僅是動畫,連玩具、興趣班都有鄙視鏈。

要是你沒錢送小孩去學高爾夫,還縱容他看《熊出沒》,那你基本跌進邊緣中產的深淵裡沒救了。」

動畫片鄙視鏈反映的,也是「新富人群」對未來的恐懼。

靠自己在大城市買車買房,維持生活現狀已經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想要下一代不要像自己一樣辛苦,就要讓子女站在父母的肩膀上,接受更高質量的教育,才會穩定住現有的這一切。

在紀錄片《為什麼貧窮》里,母親是搬磚工的女孩說:「如果我讀書以後再出來的話,讓我父母過得好一點,應該比較容易。」

但她高考只考了388分,這個分數,連最差的大學都去不了。

為了找到「出路」,殘疾的母親帶著她去報考不知名的大學,連招生的騙子都看不下去了:「註冊了,還不如不註冊,家裡那麼窮,把錢送給教育機構,搞鬼啊。

下一代的人生就像在搭積木,有一根搭錯了便全軍覆沒。

面對著殘酷的現實和難以企及的差距,想要改變現狀,給孩子最優質的教育是父母唯一看得見摸得著並確信會有回報的方法。

為了這些變得有些「神經兮兮」的父母們,所追求的其實就是「不墜落」而已。

自己的人生值得尊重

父母的期望讓孩子透不過氣,十幾歲的年紀里便承受著「我不能犯錯」的恐懼,與焦慮的父母對應的是辛苦的孩子。

「我希望你過得好」等於「我不希望你像我一樣」,父母和孩子都擁有各自的人生。

拉吉和米婭忘記自己辛辛苦苦打拚是為了享受人生,而不是在貧民窟里擺拍去巴黎的假象,也忘了自己的女兒不是為了和說英語的人交朋友才應該學習。

而貧民窟里的鄰居們,更懂得生活的意義。雖然貧窮,但擁有尊嚴,也沒忘記擁有生活的熱情。

教育的本質不是生意,也不是競爭,它應該讓我們學會如何為自己的人生負責,如何與這個世界相處。

如果有一天,教育不再是進入某個群體的門票,而是逐夢路上的船槳,每個普通人都能擁有這根船槳,或許人們才能真正體面地接受教育,而不是爭破了頭

給文章點個贊,看看有多少人,同樣經歷過教育中的痛,還依然對「船槳」抱有最美好的願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牛人班 的精彩文章:

張靚穎又被傳離婚:總得不到別人的祝福,該怎麼辦?
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

TAG:牛人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