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朝歷代都是以弱滅亡,為啥只有漢朝是強盛滅亡?
大漢王朝沒落的原因——漢武大帝種下了禍端,足以警示後人!
漢朝(前206—220年),分為西漢和東漢,是繼秦朝之後強盛的大一統帝國。為華夏民族兩千年的社會發展奠定了基礎,為中華文明的延續和挺立千秋做出了巨大貢獻。
漢朝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帶給後世足夠的榮耀之外,還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中國人的文化人格和政治路徑。與此同時,漢朝衰落的歷史原因也足以警示後人。
諸葛亮云:親賢臣,遠小人此前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用現代眼光看,諸葛亮所說的「小人」,其實就是特權階層,具體說就是外戚、宦官和腐敗官僚。漢朝的最後垮掉,就是因為這些特權階層一步步霸佔了社會資源,並最終綁架了政權。
1.外戚
先說外戚。漢高祖劉邦得天下之後,大封同姓王和功臣,「非劉姓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目的就是為了防止外姓篡奪劉家的天下。
可惜,歷史還是跟劉邦開了一個大大的玩笑。他去世之後,呂后控制了朝政,揭開了外戚擅權的序幕,此後,外戚就一直是漢朝的「勢力偏房」。
外戚控制朝政的最大弊端就是任人唯親和飛揚跋扈,著名的呂后自不用說——她一面誅殺功臣和劉氏宗親,一面安排娘家人掌權,「秉政前後二十年」的霍光也毫不遜色,他的兒子、侄子、女婿及其他親屬位居高官,權傾朝野。
漢宣帝在與霍光同乘一輛車時都感到「若有芒刺在背」,因為他知道,連自己的皇位都是霍光給的,若得罪了霍光,就可能被廢掉。
外戚王氏家族掌權之時,家族裡面共出過十個侯,五位大司馬,朝廷其他要員的任免均須得到王太后和大司馬的認可。王氏家族長期專權的結果是徹底綁架了國家,操縱了國家機器,最終導致王莽篡權,西漢終結。
到了東漢,外戚變得更有勢力。與西漢相比,東漢時的皇后多出身豪門,光武朝郭皇后的母舅就「擁眾十萬」。
這些家族原本就有勢力,成為外戚之後,權勢自然更大。據史料記載,順帝梁皇后的哥哥梁冀「一門前後七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夫人女食邑稱君者七人,尚公主者三人,其餘卿、將、尹、校五十七人」。
梁冀飛揚跋扈,強掠良人為奴、侵奪他人土地、藏匿朝廷逃犯等。百官對其只敢逢迎,不敢違逆。他們上下其手,黑白通吃,把整個國家的政治生活搞得烏煙瘴氣。
2.宦官
再說宦官。西漢時期,宦官專權還不是很嚴重。到了東漢,光武帝進行「行政改革」,所有的宮廷職務都由宦官充任,宦官勢力從此逐步坐大。
外戚梁冀過於囂張,漢桓帝忍無可忍,最後與五個太監合謀發動政變,剷除了梁氏。這本是件好事,可這五個太監因功封侯,取梁氏而代之。
太監擅權雖招致外戚和官僚集團的聯合反對,但太監是皇帝、太后的「身邊人」,這種親近關係使他們能方便地影響皇帝和太后。
更關鍵的是,太監專權後能輕易把持朝廷的奏章,使得外戚和朝廷官員失去申辯的機會。所以,在此後的桓、靈二帝時期,東漢的大權就一直由宦官掌握,直到最後引發了董卓之亂。
宦官雖無子女,但他們絕不是「一個人在戰鬥」,背後多有豪族支持,而且他們可以收養兒子,爵位可以傳承下去。
在順帝、桓帝和靈帝時期,許多宦官的養子、兄弟、叔伯、侄子都當上了高官。這些人魚肉地方、橫行霸道,少數有良知的官員出面彈劾、懲罰他們,通常都會招致誣陷、罷免甚至殺戮。正氣不張,邪氣太旺,這樣的政權如何能夠長久?
3.官僚體制
再看官僚體系。若大多數官員貪污腐化,營私舞弊,那麼官僚體系本身就會嚴重妨礙社會的正常運轉。
漢朝官員的俸祿是很高的,因級別不同,實際年薪從祿米4200石到192石不等。這是個什麼概念呢?按戰國時李悝的演算法:「一夫挾五口,治田百畝,歲收畝一石半,為粟百五十石」,也就是說,五口之家的農戶一年的全部收入約為150石。
可見,漢朝最高級別官員的年薪幾乎是普通農民家庭全年總收入的30倍,最低級別官員的年薪也比普通農民一家的年收入要高。
按說,這樣的高薪足以「養廉」了,可事實上,官員們還是想盡辦法增加自己的家產。
楊敞做過大司農和丞相,他死後留給兒子楊惲的財產是五百萬,留給自己第二任妻子的財產還有「數百萬」。
丞相張禹的家產更達到八億,「多買田至四百頃,皆涇、渭膏腴上賈」;御史大夫杜周「家資累巨萬」;灌夫曾為淮陽太守,橫行潁川,「家累千金」。
除了瘋狂斂財之外,官員們還把持著官場「准入證」。漢朝選拔官員實行察舉制,這理應是向所有人開放的制度,實際上卻成了官員間拉幫結派、謀求私利的工具。
他們互相推薦子弟、親信當官,一步步將政治資源私人化、板結化,不僅極大地堵塞了下層民眾的上升渠道,而且造成了官官相護的壞風氣。
總之,作為特權階層的官僚體系在漢朝的大多數時間裡都是一筆「負資產」,是啃噬人民的寄生蟲。
普通百姓有苦無處訴,有冤無處申,最後只好尋求「非法救濟」——求遊俠出面主持公道。遊俠確實有「俠」的一面,但更多時候是一種破壞力量。
在行俠仗義的同時,他們也殺人越貨、強取豪奪,更重要的是,一個可以號令徒眾的遊俠經常會成為武裝組織的頭領,公然挑戰政府和法律的權威。不少遊俠後來就成了東漢末年軍閥勢力的重要組成部分。
比如李通,他「以俠聞於江、汝之間」,最後率領兩千餘家部眾投奔了曹操,拜振威中郎將。東吳名將甘寧,原本也是遊俠,曾「招合輕薄少年,為之渠帥」,「人與相逢,及屬城長吏,接待隆厚者乃與交歡;不爾,即放所將奪其資貨」。這樣的遊俠其實跟今人所說的黑社會毫無二致。
一個王朝,上層有外戚和宦官兩個「權力偏房」忙於爭風吃醋;下層的官僚體系忙於逢迎巴結、非法斂財,他們合力埋葬了一個曾經強盛的王朝——漢朝。
特權階層最大的害處不僅僅在於他們的奢靡和跋扈,還在於他們擋了好人(比如諸葛亮所說的「賢臣」)的路,他們的壞是雙重的——屏蔽了社會良性發展的可能,使國家喪失了寶貴的機會。特權階層謀求保住特權或擴張特權之日,往往就是公平和正義遭受戕害之時。
4.娃娃皇帝太多
東漢後期的七八朝皇帝,即位時都是娃娃。和帝即位時年十歲,安帝即位時年十三歲,順帝即位時十一歲。
順帝死後沖帝即位時只兩歲,到三歲時死了,繼位的質帝只八歲,到九歲死了,繼位的桓帝也只十五歲。桓帝之後的靈帝,即位時年十二歲,仍是個娃娃。
皇帝年幼,必然是太后臨朝,外戚掌權,作威作福。
皇帝長大後,反過來要擺脫外戚控制,於是求助於宦官,通過宦官勢力來消滅外戚勢力;下一屆小皇帝登基,外戚又得勢,反過來又要消滅宦官勢力。
這樣循環往複,把整個東漢王朝攪得不見天日。最終宦官、外戚兩大勢力在靈帝死後的火拚中同歸於盡,東漢王朝也在實際上一起完蛋了。
5.黃巾起義,中央失去控制
黃巾起義對東漢政權的打擊,其實是很有限的,因為中央並未派大規模軍隊去剿殺,而只是各地大地主、大官僚為了維護本土本鄉的利益,建立起了地方武裝,這些地方武裝又很快發展為私人武裝,使得原來的國家正規軍也逐漸私人化,中央政權就被掏空了。
董卓奉命進京,就可以廢立皇帝,恰恰說明的這一點。劉協的登基其實就是東漢的滅亡,他後來的25年做的只是象徵性的皇帝,實際是高級囚犯。
6.重農抑商
另外,說起漢朝覆滅的原因,還得提到漢朝的另一個基本國策,那就「重農抑商」,漢朝自孝武帝以後就開始抑制商人勢力,這個國策也被後世的封建王朝所繼承,畢竟歷史上呂不韋的例子讓很多君主望而生悸。
但是漢朝過度抑商導致了農業人口過剩,不能向工商行業轉化,而且商人勢力在漢末的式微,也導致了商業賦稅大量減少。
但是一個朝代不可能缺乏商業,漢朝的商業狀況到底如何呢?漢朝的商業依然存在,但也跟土地一樣被豪強地主所掠奪。
尤其是鹽鐵,自孝武帝採納桑弘羊之策將鹽鐵收歸官營後,在漢武時期確實緩解過國家財政的壓力,但這只是飲鴆止渴,到了漢末,鹽鐵兩項官營產業,每年的收入已經大幅縮水,大量的錢財納入了各地豪強的手中,像河東的衛閥,就一直暗中控制著河東地區的鹽產業,像這樣的情況在全國各地都存在,這也間接促使豪強勢力的崛起。
其實,漢朝覆滅的原因有其時代的局限性,也因為有漢以來一些國策的原因而導致,但無疑,它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並不能籠統的解析為政治腐敗。
綜合起來看,其實有很多禍根都是孝武皇帝弄出來的,例如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例如重農抑商鹽鐵官營,例如剝奪相權加強皇權,例如向各郡縣派出刺史(原來只有郡縣沒有州,就是因為這個原因形成了州,加大了地方勢力),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為,這些,才是漢朝覆滅的因,而到了漢末,只是到了咽下這枚苦果的時候。
※埃及豔后為什麼要殺死親妹妹阿辛諾依公主?
※為何汪精衛鬥不過蔣介石,最後還成為人人唾棄的大漢奸?
TAG:趣談古今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