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道理都懂,為什麼做起來這麼難?

道理都懂,為什麼做起來這麼難?

關注毛毛蟲Claire,一起說說心裡話~

1

最近實驗室的一個博二學生選擇退學了。

理由無他。

他的實驗報告上總是填滿了密密麻麻的明日實驗計劃,而今日的實驗成果總是空空,或者獲得一些似是而非的實驗結果,面對這些結果,他也不經反思,總是寄希望於明日復明日。我還知道他還想再考一次托福,而這個計劃也是一拖再拖,不知何日執行。

而我卻忘不了他來面試時候的侃侃而談,天文地理無所不知,像是一個完美無缺的PhD candidate.

望向身邊許多拖延症患者,也聯想到自己一些迫近的deadline和想培養的好習慣。我不禁想:道理我們都懂,為什麼做起來就是這麼難?

2

「不要慫,就是做!」

當我向身邊執行力強的人請教時,總是得到相似的答覆。

執行,不管有多難、多麼不情願,先「做」起來,別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種想法。有時候,我甚至不關注我實驗室實習生的態度或者性格,而是多去觀察他們的行動速度。邊走邊看,邊走邊學,在以結果為最終導向的學習中,目標才會越來越清晰,離終點也就越來越近了。

「學生思維」的人總是想著當一個被動的好學生。在他們的設想中,需要滿滿當當的課程表來鋪設自己的知識儲備。但是很遺憾,只有主動的好學者才能真正獲得機會,因為工作和生活總是充滿了飛來橫禍或是意外之喜。

3

提高自己的執行力的具體方法,我劃分成了四步。

// 第一步:設定一個清晰可執行的目標。

一個無法執行、超出個人能力的目標,一個過於遠大、無法衡量結果的目標設定、一個執行周期過長、不能分解和控制(比如有些同學設定的雅思備考周期長達一年,過程很難控制)的目標、一個根本不具備執行條件的目標,這些都是阻礙行動力的關鍵因素。

// 第二步:關注自己力所能及之事,不要關注自己做不到的事而產生自責心理。

如果觀察自然界的捕獵過程,就會發現獵手總是根據本能奔向當下的目標,不會反覆在原地躊躇。目標的完成不是像想像中的那樣複雜,迅速行動起來是提高行動力的第二步。

// 第三步:將大目標拆解成可執行的小目標,細到每天。

有一個著名的馬拉松冠軍告訴記者,他跑贏的秘密是:每次長跑前他都會先跑一次,目的是記住路途中每一個小的建築地標,在他比賽的時候集中注意力在每一個小目標上。當別人都在挖空心思地鼓勵自己堅持下去的時候,他每一次只需要完成一個小的目標。

讓自己的目標可視化。哪怕每天一點點的行動,都比只想不做強得多。每天記錄和追蹤這些目標的完成情況,同時建立一個可視化的回報機制,以正反饋的方式獲得成就感和自信心。建立習慣的目標是用重複來改變大腦。可是大腦會抗拒改變,除非它們能大方地給大腦一些回報。

韋氏詞典給「習慣」下的定義是「一種常見的行為方式:一個人以規律、重複的方式做的事」。習慣是「做起來容易,不做反而更難的一種行為」。習慣形成的第一個信號是抵觸情緒減弱,這很好理解。我們的思維通過在這些神經通路中發送電脈衝來實現內部溝通,眾所周知,電流總是選擇阻力最小的路徑。

// 第四步:消解執行計劃中遭遇的壓力,培養微習慣。

現在的生活節奏比以往任何時候都快,所以我們在執行計劃中的壓力似乎也更大了。而壓力是怎樣影響我們的習慣的呢?

已有研究顯示,壓力會促進習慣性行為,無論這種習慣是好是壞。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兩項實驗和杜克大學的一項試驗都發現:壓力會促進人們更加依賴慣性行為。溫迪·伍德(Wendy Wood)博士根據她在《人格和社會心理學雜誌》(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上發表的研究提出:「遇到壓力時,人們無法輕易做出決定,意志力會減弱或令人感到不知所措。你沒有精力做出決定時,往往會重複平時的做法。」好習慣是這樣,壞習慣也是如此。

所以,如果一個計劃讓你感到壓力巨大無法承受,你往往會傾向於回歸到原來的壞習慣中去,沒有剩餘的精力執行新計劃。

需要注意的是,一個習慣形成的周期不是 21 天,也不是 30 天。「21 天」的理論可能源自一位整形外科醫生麥克斯威爾·馬爾茨(Maxwell Maltz)。據說,馬爾茨醫生髮現接受截肢手術的患者需要大約 21 天來適應肢體殘缺的事實,因此,他認為 21 天是人們適應任何生活變化所需的時間長度。一個行為變成習慣所需的時間平均為 66 天,但不同行為所需時間相差很大,從 18 天到 254 天不等。

我觀察了一下周圍那些有嚴苛的節食計劃的朋友:那些充滿了鷹嘴豆、水煮菜和各種難以下咽的粗糧的食譜。我發現這些人減肥失敗,甚至是體重反彈的幾率高得驚人。

把自己的計劃調節地松一點,不要那麼嚴苛從而產生壓力過大、自我厭煩的情緒,也有助於獲得持久的執行力。

2009 年刊登在《歐洲社會心理學雜誌》(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上的一項研究有一點有趣的發現。研究人員得出了一個結論:從生理學角度看,漏掉一天也不會耽誤習慣的養成,一天成就不了這個過程,也毀滅不了這個過程;但從心理學角度看,這可能會帶來問題。如果你真的漏掉了一天,請記住,以後要盡量堅持下去,一天都不要偷懶,因為堅持才能防止你受到打擊並前功盡棄。

杜克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我們的行為中大約有 45% 源於習慣。習慣是不斷重複的行為,而且大部分每天都在重複,長遠看,這種不斷的重複疊加起來,要麼收益頗豐,要麼貽害無窮。

4

我一直督促自己不要關注自己做不到的事,迎難而上。這時回過頭來,會發現原來棘手的問題迎刃而解了。之前的畏懼心理,只是因為我們的大腦總是習慣性地把目標困難化和複雜化。

當我發現自己每天都能早起一個小時、吃健康的食物、按時完成所有的schedule、在下班後奔向健身房,完成這些在旁人眼中執行力驚人的項目時,這些習慣才真正地融入了我的生活。希望你也能成為那個執行力一百分的自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毛毛蟲Claire 的精彩文章:

一個女博士的婚姻坎坷經歷

TAG:毛毛蟲Claire |